资源共享背景下独立学院秘书学实训课程的探索
作者: 王见楠[摘 要]实践教学是保证独立学院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独立学院依托母体高校师资力量、教学设备等专业教学资源,在探索创建实践教学体系方面取得了良好进展。文章以秘书学专业汉语速录课程及其实训为例,分析了课程共享现状,阐明了在共享模式下实现的优势互补效果,同时也探讨了在课程设置、考核方式及教学管理与监控方面存在的问题,最后强调独立学院在专业建设方面寻求个性化发展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可供参考的建设思路。
[关键词]独立学院;资源共享;实训课程;速录;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2)02-0157-04
独立学院是由公办高校结合社会资金独立开办的学院,自1999年创立以来得到了快速发展,成为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补充。独立学院按民营机制运行,具有独立的法人地位,同时又与申办方高校实现资源共享,实行多元主体联合管理。创新办学机制、优化教育资源是独立学院典型的办学特色。教育部2003年发布的8号文件强调“坚持充分利用现有的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在专业设置方面,“应主要面向地方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要努力创造条件加快发展社会和人力资源市场急需的短线专业”[1]。那么,如何在资源共享的背景下,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一方面充分汲取母体高校优质的教学资源以提高办学质量,另一方面坚持具有自身特色的办学方向,就成为亟须思索的重要问题。苏州科技大学天平学院依托母体高校,探索建设高质量的秘书学专业创新性实践教学体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也存在一些有待改进的问题。
一、资源共享是独立学院建设秘书学实践教学体系的有效途径
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是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其课程设置、实验实训基地建设乃至教学团队建设均应倾向于本科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自2012年秘书学升为独立本科专业以来,已有150余所本科院校设置了该专业,“应用型本科”是秘书学专业的基本特色。在信息化社会背景下,办事、办会、办文的秘书工作传统技能也随之更新发展,对秘书人才的岗位适应力有着与时俱进的新要求。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增强岗位适应力是秘书学本科人才培养长久以来的呼声。由于独立学院办学历史相对较短,生源增长较快,培养应用型人才必需的各类资源不足,尤其实践教学环节薄弱是目前独立学院普遍面临的问题。
究其原因:一是学科归属不明。秘书学隶属于中文专业,过于偏重理论教学及文书写作能力的训练。二是师资不配套。独立学院的专职教师中青年教师居多,不少教师非该专业出身,对秘书职业的实践经验知之甚少,缺少相关技能。三是硬件配备不足。受条件所限,许多独立学院办公设备不足,没有建立专业实训室,难以充分开展实践教学。当然,要求独立学院为秘书学这一小规模招生专业专门打造一个完善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并不现实。如天平学院人文科学系秘书学专业的年招生规模不足70人,要为此建设包括实习基地、技能实训在内的实践教学环境,一方面受限于经济实力,另一方面也会造成资源浪费。天平学院依托的母体高校是一所区域内知名本科院校,以“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的高素质创新性应用型人才为己任”,办学实力在同层次高校中处于领先地位。苏州科技大学文学院师资结构合理、团队成熟,学术资源较为丰沛,近年来办学水平和办学条件稳步提升,现有中央与地方财政共建的“应用文科综合实训中心”,并与北京索恒教育合作,专门成立了汉语速录实验室。可以说,母体高校在师资力量、教学实验设备以及科研实力方面,具有独立学院无法比拟的优势,为与独立学院之间的交流合作提供了先决条件。因此,通过适当的管理和教学机制,独立学院完全可以共享母体高校秘书学专业的实践教学资源。
二、独立学院秘书学教学资源共享现状及探索——以秘书学专业汉语速录课程为例
秘书人才在人力资源市场上有着广泛的需求,社会对秘书人才的要求越来越趋向综合化、专业化,对秘书职业技能的要求也越来越细化。比如,汉语速记技能在秘书工作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在各类高级别会议、涉外交流活动以及其他不允许与会者携带录音设备的场合中,速记技术成为文秘工作者不可或缺的技能,也由此衍生了一门新兴职业——速录师。速录师不仅需要有快速的文字录入能力,而且需要有从事秘书、书记员工作等方面的能力;同时,从知识层面上讲,速录师还应当具有广博的知识[2]。随着速记教育的全面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重视速记课程的设置和学生速记技能的培训,以实现为社会输送对口人才的目标。针对独立学院的办学特点,母体院校开展了秘书学资源共享课程的建设与探索工作,有效地推进了独立学院汉语速录课程的教学实践与改革。本文从课程现状、资源建设、团队打造三个方面加以分析。
(一)天平学院汉语速录课程教学的现状及效果
天平学院的课程教学采取双线并举、多学科关联的模式进行,即把速记视为秘书学专业学生踏入职场的必备技能,将传统速记和现代速记相结合,进行双线教学,同时教授写作学、管理学、现代礼仪等课程,以期提高秘书储备人才的全面素养。传统速记采用手写速记的方式,结合《汉语拼音方案》,用线条表示出声符、韵符及相应组合的速记符号,这样的速记方式规范且卓有成效,但难点在于需要较长的教学时间,而在课程设置的有限课时里,大多数学生只能浅尝辄止。现代速记采用电脑翻译速记码的方式,基于汉语拼音进行编码设计,将声符和韵符编码录入速录机的专用键盘,再进行多键并击操作。这种以计算机配合速录机设备的现代速记方式无疑是便捷高效的,其培训时间较短,后续也可以依托软件自行练习,已被社会广泛采用。但其教学难点在于速录机设备是展开教学的特殊需求,院校需打造专门的实训速录室并配备专业的师资才能有效开展教学,前期投入极大。为解决这一困难,天平学院积极参与母体高校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制订合理方案,推动课程资源深度共享机制的运行,效果显著。
(二)课程资源共享共建的基本模式
天平学院与母体高校的资源共享共建过程体现了如下基本模式:首先,依据双方的人才培养方案,基于实践教学条件现状,制订出适合于双方人才培养的课程方案,包括汉语手写速记与计算机速录课程学时、学分及学期安排、考核及管理方式等。其次,在建设过程中,母体高校中文专业的骨干教师全程参与,建立了通畅的信息沟通机制,整合母体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与独立学院秘书学专业在培养应用型文科人才方面的一致性,母体高校帮助独立学院积累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经验。最后,充分利用母体高校现有的教学场所资源,解决母体高校存在的资源结构性浪费问题。母体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侧重于培养语文学科的教育实践人才,虽然在企事业单位从事文秘工作的应用型人才也是母体高校的培养方向,但因人才培养方向不集中,会导致文科实训设备使用不充分。独立学院借用母体高校已建设成熟的汉语速录室开展教学,既可以提高速录机设备的利用率,使得资金投入实现效益最大化;又可以通过与母体互补的形式进行建设,更好地发挥教学设备在培养人才方面的作用。
(三)团队建设与人力资源的共享
母体高校办学历史悠久,积累了良好的声誉和办学实力,而独立学院的秘书学专业师资面临着先天不足的情况。由于独立学院的秘书学本科专业开设较晚,本科专业教师队伍组建比较迟,真正接受过秘书学学科系统教育的教师不多,学科带头人、专业骨干教师、实训教师等较为缺乏。为解决这一困境,母体高校采取了如下强有力的优化措施。首先,促进校本教师转型。基于培养文秘工作人才目标的同一性,打破学科壁垒,选用相关专业课教师夯实秘书学专业教师队伍。其次,对相关教师进行秘书业务、秘书技能培训,增强教学技能。比如,以能者为师,曾聘请北京文山会海速记公司创办人、索恒速录机发明人刘永森先生来校进行专门的速记技能培训。最后,广泛展开院校合作、院企合作,引进技能型人才作为兼任或专门教师,积极聘用秘书行业一线的资深从业者来校举办讲座、讲学活动。
通过一系列积极举措,近年来,母体高校已建成了一支结构合理、综合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师资共享是独立学院依托母体高校发展的重要方面,高素质的教学团队对于提高和保障独立学院的教学质量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独立学院可以充分利用其灵活的用人机制进行师资管理,必要时也可以聘任一些技能型、双师型教师,有效实现双方人才培养上的优势互补。
三、秘书学汉语速录课程资源共享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体系设置与改革
秘书速录人才是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并非一般的打字员,其毕业就业去向主要是各类大型企事业单位,起点要求较高。因此,除了技能培养,对于学生人文素质和基本素质的培养也同样重要。涉及上机实训的教学场所和设备可以与母体高校共享,但在整体课程设置中,独立学院应将速录师、秘书职业标准等内容融入课程教学体系,以实现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首先,课程体系应当对接社会需求,合理构建与速录秘书工作相关的课程体系。比如,速录工作要求现场音落字现,而表达者普通话未必十分标准,很可能夹杂方言音,有学者据此建议:学校应根据所处的地域,结合地域特色,开设相关的一种或数种方言教学,以提高学生在速录过程中的听辨能力[3]。其次,速录应用的行业领域很广泛,从业者必须具有广阔的知识面才能具备较高的文字捕捉能力和信息获取能力,因此独立学院可以在实训课程之外增设一些文化类、新闻类、法学类选修课,让学生多了解、熟悉相关行业专业术语。最后,学院应鼓励学生积极利用母体高校丰富的学术资源,比如实行校园卡通用制,便捷共享馆藏图书、期刊及各类讲座资源等,以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
(二)实训时间与考核方式
汉语速录是一种动作与心智技能相结合的综合性学习课程,学生在课堂上练习时需要姿势标准、指法正确、精神集中,课下还需长期坚持、反复练习。课程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充分的实训时间及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确保教学效果,独立学院应当与母体高校积极沟通,采取相应举措。一方面,多渠道增加实训时间。汉语速录课程是基于市场岗位需求和专业特色建设而开设的一门课程,技能的练就需要大量时间。因此,课程学期安排应尽量提前,比如安排在大一下学期或者大二,让有技能天赋和兴趣的学生尽早接触这门课,为衔接就业预留充分的时间。为解决课时安排无法满足教学需求的实际困难,应当充分利用其他机会增加学生的训练时间。比如,可与母体高校沟通,在课外开放实训室,提供速录设备外借,供学生课后练习,还可以共享母体高校的校外企事业单位资源,积极为学生寻找实训机会,争取能够实地观摩或参与会议速录。另一方面,独立学院应重视对学生学习进行考核,引入综合性的考量和评估机制。汉语速录教学效果不能仅仅寄希望于学生的自觉性与恒心,还应做好激励与评价。比如,授课教师应设定阶段性的目标,将终结性考核与阶段性考试相结合,学期成绩应结合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评定。
(三)教学管理与教学质量监控
天平学院与母体学校同城办学,无疑为校际之间教学资源共享提供了便利,但由于两校分属不同地点,加之汉语速录课程的实践属性,教学管理工作还是存在一系列问题。一是学生跨校上课方面的问题。汉语速录课需要上机练习,为了确保必要的练习时间,一般每次课设置为3课时,学生往返上课需要预留足够的时间。虽然可以通过公共交通或自行车等实现跨校上课, 但不够便捷,导致学生吃饭、出行都比较匆忙。再者,速录技能的学习是一个周期长、见效慢、相对枯燥的过程,这使得多数学生在学习的中期就产生了“习得性无助”的心理阻碍”[4]。习得性无助是速录课堂出现的常见心理状态,跨校上课的不便捷性也会激化学生放弃学习的负面心理。此外,学生跨校上课,交通安全也存在一定的隐患。二是管理分散化问题。汉语速录主要采用外接键盘输入,需要在电脑上安装专用的速录机软件配合使用。实训室为每位学生配备一台速录机和一台计算机,价格昂贵。汉语速录作为专业教育任选课,上课学生学号不连贯,实行流动操作,一旦设备出现人为损坏,落实责任存在一定的困难。三是教学质量监控难落实问题。汉语速录课程在利用母体学校的教学设施、实验设备和师资进行教学时,要根据人才培养的需要和学生实际进行操作,加强过程监控,确保课堂教学质量。独立学院可以与母体高校合作,通过聘请教学督导等措施,加强对平时教学质量的监控。只有做好共享过程中的教学质量监控工作,才能更好地实现速录人才的培养目标,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