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武术散打的专项特征及训练实践
作者: 徐晓烜 张晶 杨建营[收稿日期:2023-11-18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武术拳种的传承发展体系研究”(19BTY113)。
作者简介:徐晓烜(1988-),女,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竞技武术套路与散打。E-mail:[email protected] 通信作者:杨建营]
摘 要:为解决当前对武术散打专项特征分析不够深入,难以完善散打比赛训练实践应用的问题,首先从武术散打的取胜因素、武术散打的主要供能系统、武术散打的技术方法与战术运用、武术散打的特殊要求分析武术散打的专项特征,继而提出相应的训练实践建议。研究认为:(1)散打教练员应根据规则的要求,充分借鉴竞技推手比赛常用的“推圈”技术,将其纳入散打训练,充分运用将运动员推下擂台得分甚至是赢得比赛的技术方法;(2)教练员应根据高强度间歇训练法,结合散打专项技术设计具有散打专项特点的高强度间歇训练方法,以此提升运动员的无氧供能能力,并促进运动员适应比赛的节奏;(3)加强运动员“推打摔”的战术训练,进一步完善当前散打战术方法的运用;(4)加强运动员近身连击能力的训练,一是快速出组合拳的训练;二是单手勾摆组合训练。
关 键 词:竞技武术;散打;专项特征;训练实践
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24)03-0141-06
The special characteristics and training practice of Sanda for competitive Wushu
XU Xiaoxuan1, 2,ZHANG Jing3,YANG Jianying1
(1.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Health,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 200241,China;
2.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Lanzhou City University,Lanzhou 730070,China;
3.School of Wushu,Hebei Sport University,Shijiazhuang 050800,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 that the current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for Wushu Sanda is not deep enough, and it is difficult to perfect the practice and application of Wushu Sanda competition, this paper firstly analyzes the special characteristics of Wushu Sanda from four aspects: winning factors of Wushu Sanda, main energy supply system of Wushu Sanda, technical methods and tactical application of Wushu Sanda, and special requirements of Wushu Sanda. The conclusion is disclosed as follows: (1) 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rules, the coaches of Sanda should fully learn from the "push circle" technique commonly used in competitive pusher competition, incorporate it into the training of Sanda, and make full use of the technical methods of pushing athletes down the ring to score points or even win the match; (2) coaches should design the high-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 methods with Sanda special characteristics, and according to high-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 method (HIIT) and Sanda special technology, so as to improve athletes' anaerobic energy supply ability and promote athletes to adapt to the rhythm of the competition; (3) strengthening the athletes' tactical training of "pushing, hitting and wrestling", and to further improve the application of the current Sanda tactical method; (4) there are two training methods to strengthen the athletes' close combination ability: one is the training of quick combination, and the other is the one-handed hook and swing combination training.
Keywords: competitive Wushu;Sanda;special characteristics;training practice
1 研究的缘起
陈小平[1]曾提到:“在竞技运动训练中,如果不能准确地认识项目的运动特征,运动训练就将失去目标和方向;如果不能正确地把握训练的规律,运动训练则不可能保证高效率的持续发展。”教练员充分地认识与把控运动项目的专项特征,不仅可以快速提高运动员的技术水平,而且也有助于该运动项目的长远发展。对竞技武术散打运动,同样应把握其专项技术特征。然而,目前对这项运动仍然存在认识不足的问题。只有更清晰认识武术散打的核心要素、战术技巧和训练方法,才能更准确为运动员量身定制训练计划和技术指导。2023年7月27日中国武术协会颁发《武术散打竞赛规则智能护具版(第三版)》竞赛规则,电子护具的出现意味着散打运动的技术风格和战术运用等方面会出现很大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学术界更需要根据规则分析散打运动的专项特征,以此完善竞技武术散打的专项训练理论。
近年来,关于竞技武术散打的研究主要聚焦于身体功能训练、发力特征、发展战略、赛事发展、生成逻辑与学理等方面,代表性研究主要有《我国优秀男子散打运动员身体功能训练研究》[2]、《武术散打鞭腿动作二次发力特征剖析》[3]、《基于SWOT-AHP模型的我国武术散打发展战略研究》[4]、《体育产业振兴背景下武术散打赛事的发展现状、困境与对策》[5]、《我国武术散打的生成逻辑与学理审思》[6]等。相关学者围绕竞技武术散打这一主题进行大量研究,但就目前而言,仅有少数学者的研究涉及到竞技武术散打专项特征。例如有学者曾总结了散打运动的“随机、高频的供能转换,移动、变换的攻防技战术,显著、多样的特色技术,以及有拳套、分体重、需快摔的特殊要求”等特征,并根据专项特征细致设计了散打的专项训练内容。这些训练内容包括整体性训练,如“信号沙包”训练,短时、多频、随机的体能训练,以移动和多方位变化为主的技术和战术训练,注重人文关怀以及掌握和应用技术特色的训练,“戴拳套”“划分技术格”和“突出两秒快摔”等特殊性训练。这些学者针对竞技武术散打的专项特征及训练实践进行研究,并取得一定的进展。但就目前来看,上述研究针对散打规则的分析与具体技术的运用仍不够深入,难以完善新规则下散打比赛的训练实践应用。据此,武术界亟待对当下武术散打的专项特征继续进行深入研究,并根据专项特征提出具体的训练实践方法。只有这样,教练员才能正确把握当前规则下竞技武术散打的训练规律,并促进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提升,从而促进散打运动的发展。
一般来说,分析运动项目的专项特征主要从4个方面进行:(1)比赛《规则》规定的取胜因素;(2)运动项目的主要供能系统;(3)运动项目的技术结构和主要环节;(4)运动项目对运动素质的特殊要求[7]。其中,第3条“运动项目的技术结构和主要环节”是分析运动项目专项特征的重要方面,但这种分析方式只适合田径、体操等技术动作单一的运动项目,如100 m跑、铁饼、单杠等。而竞技武术散打是综合拳、腿、摔3种不同技术动作的格斗类项目,一个优秀的散打运动员不仅要具备高超的体能和技术能力,而且也要具备很强战术运用能力,只有从技战术方面分析,才能更加准确地把控散打的专项特征。因此,根据散打运动的项目特点,将其改为“武术散打的技术方法与战术运用”。
据此,以武术散打为研究对象,从取胜因素、主要供能系统、技术方法与战术运用和特殊要求4个方面对这散打运动的专项特征进行分析,然后提出指导散打训练实践的具体方法,以期能推动武术散打向前发展,使其在全世界得到传播。
2 竞技武术散打专项特征分析
基于2023年中国武术协会出版的《武术散打竞赛规则智能护具版(第三版)》(以下简称《规则》),对散打运动的专项特征进行分析。
2.1 武术散打的取胜因素
散打运动的取胜因素主要取决于它的得分点,从《规则看》,散打运动的得分方式可以归为3种:(1)击打得分;(2)摔倒得分;(3)下擂得分。
首先是击打得分,它是依靠拳腿摔的方式赢得比分的方法,这是散打比赛中最常规的得分方式,得分的多少根据击打的有效部位决定。《规则》规定,用拳法击中对方护具设置芯片的部位得1分,用腿法击中对方护具设置芯片的部位得2分,用转身腿法击中对方护具设置芯片的部位得3分。这种规则会令出招速度快、擅使腿法的一方获得更多分数从而占据上风。
其次是摔倒得分,这也是散打比赛中经常出现的得分方式。《规则》规定,用主动倒地动作致使对方倒地,而自己顺势站立者得3分;一方倒地,站立者得2分;先后倒地,后倒地者得1分。散打比赛中运动员常用边腿进行试探性进攻,致使比赛中频繁出现接腿摔将对方摔倒的情况,虽然下潜摔、过顶摔等技法在比赛中也会出现,但其使用频率相对接腿摔会小很多,一方面是因为施展这些技法的时机相对较少,另一方面是规则所限。《规则》规定,运动员相互抱缠而不能产生摔法效果时,裁判将暂停比赛。这个对常规摔法的要求过高,可以说很难完成。因而要想在比赛中完成快摔动作,最方便快捷的就是接腿摔的技术,当对方的腿被接住处于单腿着地不稳定状态时,通过勾、别、涮等方法就可让对方倒地。接腿摔的高频使用导致当前的散打比赛呈现出“摔法单一”的特点,整场比赛除接腿摔外,极少看见其他摔法。
最后是下擂得分,它是将对方推下擂台获得比分的方式。《规则》规定一方下擂,对方得2分;先后掉下擂台,后下擂者得1分。但若两次使对方下擂,便可以赢得该局比赛。规则虽然鼓励使用将对方推下擂的技术,但是就目前的散打比赛来看,通过这种方式获胜的情况并不多见。
2.2 武术散打的主要供能系统
全面、准确认识散打运动的供能特点,对于认识专项特征,制定科学的训练计划,并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运动生理学》指出,人体在运动时所需的ATP是由磷酸原系统(ATP—CP系统)、乳酸能系统和有氧氧化系统共同构成[8]。其中磷酸原系统和乳酸能系统属于无氧供能,有氧氧化系统属于有氧供能,3个系统的供能特点在不同运动项目中呈现的供能比例差异不同。散打属于格斗对抗类项目,它的技术体系多元复杂,因而它的供能特点会随着运动员比赛激烈程度的变化而进行调整,但总体的供能特点不会有很大变化。《规则》规定,每场比赛采用三局两胜制,每局比赛2分钟,局间休息1分钟。比赛每局所需时间短,节奏快,这就决定了散打运动以无氧供能为主、有氧供能为辅,并且无氧供能又以磷酸原系统的供能能力最为重要,运动员在比赛中出拳和出腿都十分强调动作速度和爆发力,这些动作的完成主要都依赖于磷酸原系统的供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