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青少年体育游戏设计研究:心流理论框架与实践策略

作者: 陆炎 史曙生 葛国政 李冲 方萍

摘      要:基于心流形成机制,对青少年体育游戏的目标、任务、技术、反馈设计进行理论分析。研究认为:新课标从目标引领、任务调适和反馈驱动3个方面促进青少年体育游戏心流体验,青少年体育游戏是目标引领下青少年可以持续改进和能够全力以赴的具有情境性的一种身体活动,运动技能与游戏挑战之间的平衡是青少年体育游戏设计的核心要求。从促进健康行为的形成、运动能力的提高、体育品德的养成以及个体全面发展4个方面,提出青少年体育游戏设计的实践策略:设计真实的游戏情境,激发游戏参与动机;提供多元的游戏任务,促进体能与技术融合;给予合理的游戏反馈,强化游戏目标引领;搭建有效游戏社群,拓展游戏参与空间。

关  键  词体育游戏设计;心流理论;青少年;新课标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24)06-0095-07

Research on teenagers’ sports games desig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s: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the flow and practical strategy

LU Yan1,SHI Shusheng2,GE Guozheng1,LI Chong1,FANG Ping2

(1.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Nanj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Nanjing 210094,China;

2.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Nanjing 210023,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the happy psychological state by the theory of flow,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teenagers’  sports game design about goals, tasks, techniques, and feedback. The research suggests that 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s promote the flow experience of teenagers’ sports games from three aspects, such as goal guidance, task adjustment, and feedback drive, and teenagers’ sports games are situational physical activities that teenagers can continuously improve and give their all under the guidance of goals. The study points out the balance between sports skills and game challenges is the core requirement of teenagers’ sports game design, and also proposes practical strategies for teenagers’ sports game design from four aspects including promoting the formation of healthy behaviors, improving athletic abilities, cultivating sports ethics, and promoting overall individual development. Such as designing realistic game scenarios to stimulate game participation motivation; providing diverse game tasks to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physical fitness and technology; affording effective game feedback to strengthen game goal leadership; and building an effective game community to expand the space for game participation.

Keywords: sports game design;theory of flow;teenagers;new curriculum standard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简称“新课标”)强调,体育与健康课程旨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增进其身心健康。体育游戏作为课程的重要素材和有效组织形式,不仅承载着学生核心素养达成的观测与行动功能,更在体育教学中占据核心地位。关于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增加游戏与比赛等竞争要素”,如何“优化游戏组织”,以及“如何提升学生参与锻炼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和持久性”[1]等议题,已成为讨论的热点。体育游戏,作为一种集体能、智能、技能于一体[2]的综合性身体活动,具备规则性、竞争性、挑战性和娱乐性[3]等多重特征。然而,当前体育游戏形式较为固化,青少年在游戏过程中难以完成游戏任务,导致其在心理、身体、精神等方面的游戏感知逐渐淡化,缺乏足够的游戏体验与兴趣[4-6]。鉴于此,优化体育游戏组织形式,增强其对青少年的吸引力,并促使青少年积极融入游戏,已成为当前研究的重要方向。个体在心流状态下能够获得最佳的游戏体验,这种体验无需外部激励或物质奖励,便能促使行动者重复相关行为以维持愉悦感受[7]。因此,通过引导青少年获得心流,不仅能激发其参与体育游戏的热情,还能确保其持续的参与度。

在新课标背景下,无论是体育教学的游戏化设计,还是体育游戏的教学化融入,都应紧密围绕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核心素养培养,深入挖掘体育游戏的内在特征。通过精心设计体育游戏的目标、任务、反馈和情境,提升游戏的趣味性,使青少年在游戏中尽情嬉戏,体验其独特的魅力,并在紧张刺激与全神贯注中感受游戏的愉悦[8]

本研究以新课标提出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总目标与水平目标为导向,借助心流理论,深入剖析青少年体育游戏体验的内在逻辑,探讨体育游戏设计的基本要素及相互关系,为青少年体育游戏的设计提供实践策略。研究中涉及的“青少年”特指新课标关注的青少年学生群体。

1  心流与体育游戏设计的理论耦合

“心流”最早是由契克森米哈赖[9]67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被表述为“一个人完全沉浸在某种活动中,无视其他事物存在的状态”。契克森米哈赖指出,心流是心、意、念的同步而内心涌现宁静的特殊时刻。心流隐含“许多人形容自己表现最杰出时那种水到渠成、不费吹灰之力的感觉”。

契克森米哈赖把有助于心流产生的活动称为“心流活动”,心流活动具有以下3个特征:首先,在面对一整套清晰的目标,而目标又需要活动者采取适当的手段时,便很容易达到心流的境界。明确的目标、行动的准则能够让人全神贯注,从而形成心流活动。其次,活动者需要知道自己做得好不好,活动者需要获得一个及时的反馈与评价,这样在每一个活动步骤之后,立即判断是否有所改进。最后,活动者还要尽全力接受挑战,并达成目标,即有可能产生心流,体现活动者的技能与面对的挑战之间的匹配关系。心流活动就是目标引领下的可以持续改进和能够全力以赴的活动[10]。契克森米哈赖进一步强调,在目标明确、反馈及时,且任务挑战与技术能力相匹配的情况下,人的注意力就开始凝聚,逐渐进入心无旁骛的状态。心流得以产生,核心要义就是让活动者在活动中达到技能与挑战之间的平衡[11]

为确保青少年参与体育游戏时能沉浸其中,需将体育游戏设计为具备特定要素的心流活动。首先,应明确设定体育游戏的目标,以确保参与者对游戏的目的有清晰认知。其次,游戏设计需包含明确的反馈机制,以便青少年能够即时了解自身的表现和游戏进展。最后,游戏任务难度应与青少年体育游戏者的技能水平相匹配,以保持游戏的挑战性和参与者的兴趣。

2  新课标在青少年体育心流体验中的价值

心流理论阐述了游戏者在游戏进程中经历的心流体验,该体验细分心流前兆、心流体验、心流结果3个阶段,分别包含心流产生前提要素、心流形成过程中的认知特质,以及心流体验的最终成效[9]126。在此过程中,前提要素对心流体验的生成具有决定性意义。在新课标指引下,青少年体育游戏不仅注重身体锻炼,还需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创新思维以及情感体验。心流作为一种高度专注且愉悦的心理状态,能够为青少年的成长提供强大的推动力。因此,通过精心调整和设计这些前提条件,可以有效促进青少年在体育游戏中获得心流,并优化其体验效果。新课标从目标引领、任务调适、反馈驱动3个方面促进青少年体育游戏心流体验。

2.1  目标引领

心流是愉悦心理体验,达到的目标可以是追求一种幸福感、安全感、愉悦感、健康感、成就感、存在感等。当青少年开始体育游戏时,需要给定一个明确而清晰目标,即他们应该非常明确通过体育游戏达到的目标,这对于青少年进入游戏有着积极引领价值和促进作用。从青少年成长角度看,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实施就是要培养青少年核心素养,帮助青少年在体育运动过程中形成“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在新课标背景下,青少年“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的提升成为实施体育游戏的目标。

由于特殊的年龄阶段,自我意识不断增强,自尊的凸显、独立的需求以及对外部形象的察觉成为青少年的身份特征,但也因此呈现出情绪化而缺乏控制力,做事缺乏耐心容易放弃,缺少自我思考的能力,极易被外界干扰而注意力分散[12],青少年常常会游离于体育游戏之外。需要避免“为体育游戏而体育游戏”,特别是受制于体育教学过程的约束与规训,导致青少年技能储备与学、练、赛、评中挑战之间的失衡,造成体育游戏吸引力不足,产生“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上体育课”的倦怠感、乏力感和逃离感,形成二元对立,丧失体育幸福感[13]。力戒体育与游戏的生硬结合,不能因为强调体育的身体健康价值和技术传承价值,而弱化了青少年在游戏过程中的沉浸感。

2.2  任务调适

契克森米哈赖研究团队通过八通道模型[14]指出,在技能水平与挑战难度相匹配的前提下,游戏者方能获得心流。因此,在体育游戏设计中,确保设置的挑战任务与青少年游戏者的技能水平相协调,构成设计的关键。

运动技能和游戏设置的挑战之间要平衡,也就是任务的难易程度与技能水平的高低达成某种适配,达成最佳配比[9]130。游戏过程中挑战 处于高水平,对应的技能水平也处于高水平,青少年能够产生强烈的“身体活动参与的兴趣与自信”[15],进而推动身心更为积极融入游戏,内在的体验感受就处于一个最佳状态,也即产生心流。

“新课标”的内容体系[16-17]是设计青少年体育游戏任务挑战的根本依据。体育游戏过程中任务挑战类型主要分布在3个领域,一是基本运动技能,涵盖移动性技能、非移动性技能和控制性技能;二是体能,涵盖心肺耐力、肌肉力量、耐力、柔韧性、反应能力、位移速度、协调性、灵敏性、爆发力和平衡能力;三是专项运动技能,涵盖球类运动、田径类运动、体操类运动、水上或冰雪类运动、中华传统体育类运动、新兴体育类运动等。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