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雪冬令营提升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过程模型构建

作者: 赵得龙 周丽君

冰雪冬令营提升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过程模型构建0

摘      要:借助扎根理论研究方法,以南方青少年群体为调研对象,通过开放性编码、主轴性编码和选择性编码等程序对核心范畴进行提炼,并依据故事线构建冰雪冬令营提升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过程性模型。研究认为:冰雪冬令营对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提升具有重要影响;参与前的积极心境和适中预期是有效提升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基础要素;参与中的人际互动、身心愉悦、归属感、成就感和新奇感等沉浸式体验是有效提升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核心要素;参与后的依恋回忆是青少年参与冰雪冬令营的一种幸福“回味”,从而最终彰显青少年群体的主观幸福感。该结论不仅丰富现有冰雪运动和主观幸福感的理论研究,还进一步诠释冰雪冬令营对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机理。

关  键  词:扎根理论;青少年;冰雪冬令营;主观幸福感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23)06-0097-07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rocess model of ice and snow winter camp to

improve teenagers' subjective well-being

——An exploratory analyses based on the grounded theory

ZHAO Delong1,ZHOU Lijun2

(1.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Zhejiang Chinese Medical University,Hangzhou 310053,China;2.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College of Education,Zhejiang University,Hangzhou 310058,China)

Abstract: Relying on the grounded theory, this paper takes the southern youth groups as the research objective, and refines the core categories through open coding, spindle coding, selective coding and other procedures, and then constructs a process model of ice and snow winter camp to improve the teenagers’ subjective well-being according to the story line.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ice and snow winter camp has an important impact on the improvement of teenagers' subjective well-being; positive mood and moderate expectation before participation are the basic elements to effectively improve adolescents' subjective well-being; immersive experiences such as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 physical and mental pleasure, sense of belonging, sense of achievement and novelty are the core elements to effectively improve teenagers' subjective well-being; the attachment memory after participation would be a happy "aftertaste" for teenagers participating in ice and snow winter camp, so as to finally highlight the subjective well-being for teenagers. This conclusion of the present study enriches the existing theoretical research on ice and snow sports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and further explains the underlying mechanism of the impact of ice and snow winter camp on the subjective well-being of teenagers.

Keywords: the grounded theory;teenagers;ice and winter winter camp;subjective well-being

2019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的《关于以2022年北京冬奥会为契机大力发展冰雪运动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广泛开展青少年冰雪运动,鼓励开展以冰雪运动为主题的冬令营活动,建立和健全青少年冰雪系列赛事,为青少年参与冰雪运动提供更好的培训和平台[1]。同年6月,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等四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快推进全国青少年冰雪运动进校园的指导意见》,其中提到要大力开展青少年冰雪运动项目,在重点地区遴选一批冰雪运动特色学校和冬令营基地,加强冬奥会的冰雪户外教育,着力完善青少年冰雪运动制度保障体系,努力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青少年冰雪运动教育体系[2]。2021年2月,由国家体育总局、国家发改委、文化和旅游部等三部门印发实施的《冰雪旅游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进一步强调要促进冰雪旅游与教育的融合,特别是要积极鼓励南方地区大中小学与冰雪场馆或冰雪运动俱乐部建立合作,大力推动冰雪研学旅游和冬令营的发展[3]。由此可见,冰雪冬令营将会成为“三亿人上冰场”的主战场之一,其丰富多彩的活动开展有效释放青少年“爱玩”的天性。目前学界对于冰雪运动提升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均是从既有命题出发进行自上而下的演绎论证,解决的是青少年参与冰雪运动的积极作用和影响问题,而对于冰雪冬令营如何提升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概念问题始终未能给出明确并具有实际意义的答案[4-6]。鉴于此,本研究以南方青少年群体为研究对象,利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对冰雪冬令营提升主观幸福感的概念模型和过程变化进行理论构建和深入分析,旨在为我国冰雪运动的进一步推广和普及提供理论指导。

1  研究设计

1.1  研究方法

扎根理论是定性研究中比较科学有效的一种研究方法,最早是由哥伦比亚大学的两位社会学者格拉斯(Galsser)和斯特劳斯(Strauss)于1967年提出,是指运用系统化程序针对某一现象进行资料搜集与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暂时验证过的理论[7]。相比其他质性研究方法,扎根理论的优势是比较适合在微观层面对已经发生的社会现象进行深入描述、分析和归纳,通过研究者和被研究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对现象“本质”得到一个较为全面的解释性理解。即扎根理论更强调根植于真实资料之中的理论构建,尤其适用于面向较新领域的探索性研究。目前,在冰雪运动领域尚缺乏较为系统的青少年主观幸福感形成的理论框架,也较少从冰雪运动实践角度出发来构建具体的青少年主观幸福感提升路径。因此,本研究选择扎根理论方法,在调研资料的基础上严格按照规范步骤构建冰雪冬令营提升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概念模型具有较高的科学性与创新性,有助于获取更为丰富且真实的结论。

1.2  调查对象及样本量

一般而言,南方地区的青少年群体对冰雪冬令营“好玩”的主观幸福感知会更加明显。因此,本课题组以2023年1月在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万松岭滑雪场所举办的1场营期为5天4晚的冰雪冬令营营员为访谈对象,主要基于以下2个原因:一方面是万松岭滑雪场远离市区,位于海拔1 200多米的大明山上,参与者会有更强的沉浸感和具身体验;另一方面是课题组成员参与该滑雪场的管理和教练工作,能给予调研极大的便利。此外,关于扎根理论的样本量要求,当前大多数学者认为目前还没有统一标准,其数量范围主要取决于理论信息是否已经达到饱和状态,考验的是研究者的经验判断[8]。基于此,本研究确定15个访谈样本,其中包括3个用于后续理论饱和度检验的备用样本。受访人员均来自浙江、上海和江苏等南方地区,其中男生9人、女生6人,年龄均在7~12岁之间。本研究采用半结构式访谈对调查对象进行深度访谈。由于访谈提纲对本课题的研究设计特别是理论建构非常重要,故课题组前期进行预调查并根据研究需要对访谈提纲进行修改完善,最终确定的访谈内容主要包括青少年个体的基本特征、对冰雪运动项目的认知情况和参与冰雪冬令营的具体感受等。在访谈中,在征得被访对象同意后进行全程录像,以便观察受访营员的表情、动作和语言习惯等细节问题。

2  冰雪冬令营提升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探索结果

2.1  开放性编码:提取概念和范畴

开放性编码包括标签化、概念化和范畴化3个基本过程,要求调查者必须秉承包容开放的良好心态,在调研过程中不受任何理论定式和主观偏见的影响,利用信息最大化原则尽可能将收集到的原始资料按其初始性质进行归类编码[9]。访谈小组在白天全程观察营员表现的基础上,利用晚上时间对调研样本进行群体分组访谈,以“冰雪冬令营和主观幸福感”为核心问题了解其参与冰雪冬令营的情绪感知,并在文本中标注受访编号等信息,以便检索和核对。考虑到青少年的注意力等问题,每组青少年样本的访谈时间控制在30分钟左右(23~35分钟)。最终,包括后期理论饱和度检验在内,共计收集到1万余字的访谈文本记录资料。然后,将文本资料导入编码分析软件Nvivo 11版本中,按照开放性编码的要求对原始访谈文本资料进行归类整理,提炼出300多条与冰雪冬令营提升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相关的原始语句。其次,通过对近百个初始概念不断编码进行理论归属和重新组合,抽象发展出24个代表性初始范畴(详见表1)。

2.2  主轴编码:选取主范畴

主轴编码也称轴心式编码,是指通过聚类对一个类属进行深度分析,并围绕这个类属寻找相关关系,其主要任务是发现和建立范畴之间的潜在逻辑联系,发展主范畴[10]。考虑到本研究初始范畴的意义比较广泛,范畴与范畴之间的关联性相对模糊。因此,在对研究情境和调查对象进行有效理解和反复比较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和对比不同范畴之间的内在联结和逻辑关系,按照不同范畴之间的属性关系对冰雪冬令营提升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24个初始范畴进行有效分类和加以综合分析,最终形成5个系统概括的主范畴,分别为人际互动、身心愉悦、新奇感、成就感和充实感。与此同时,本研究在轴心编码中采用“因果条件→现象→脉络→结果”的典范模型步骤将5个相对分散的主轴编码范畴进行条理化与关联化处理(详见表2)

主范畴一:人际互动。社会交往理论认为,人是一种与生俱来就需要与他人保持交往的群居动物,除非个体的人际交流满足这种固有需求,否则就会产生寂寞感,这是造成个体主观不幸福的主要原因之一[11]。冰雪冬令营的营员大多是一直被“圈养”在校园里的青少年,参与社会举办的户外研学活动成为他们接触社会和认识朋友的一个全新途径。整个冰雪冬令营营期较长,外部环境较恶劣且项目内容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在这样的艰苦条件下所有营员全程在营地生活、学习和活动,这就促使青少年需主动通过人际交流、相互帮助才能更好生活下去。认知加工理论认为,个体寂寞感的出现不仅是因为人类本能的社会交往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更有可能是个体对目前周边的人际关系不是很满意[12]。在目前独生子女盛行的家庭模式中,青少年个体与长辈之间的代际沟通越来越困难,他们更希望与同龄小伙伴之间有一定的交流和联系。在冰雪冬令营中可以认识一些遥远地区的新朋友,且通过共同学习冰雪技能和感知冰雪风险能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提升其主观幸福体验。

主范畴二:身心愉悦。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文明病”的逐渐高发使人们普遍意识到要放慢脚步来追求精神世界的富足。特别是当受到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多重压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与体育运动之间的关系引起社会和诸多学者的关注。与此同时,根据最近发布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结果,青少年学生的身高、体重、速度、耐力和爆发力等身体素质状况仍令人担忧[13]。诸多研究表明,体育竞赛给参与者施加的心理压力难以使其心境状态得到迅速改善,所以竞技运动在短期内无法有效促进个体心理健康。而冰雪冬令营是一种不以青少年争金夺银为目标的活动模式,带给青少年的心理压力相对较小,且拓展式的开展方式还能给参与者带来积极的心理健康效益。因此,冰雪冬令营不仅为青少年提供锻炼身体的新方式,而且其通过与冰雪大自然的亲密接触,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健康豁达的阳光心态。当然这里还需指出的是,青少年参与冰雪冬令营不是简单地迎合青少年爱玩的天性,而是对当前传统教育方式的补充和重构,旨在培养青少年的健全人格,促进身心和谐发展。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