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体育话语体系构建的时代境遇与实践路径

作者: 邓星华 曾诚

摘      要:基于新中国体育话语体系的历史变迁,审视当代中国体育话语体系构建所面临的外在挑战、内在困境。构建当代中国体育话语体系的时代价值,主要体现在深化体育学科建设、提升体育国际话语权、优化国家形象等方面。作为体育实践的理论表达,中国体育话语体系包含政治、经济、文化和学术等内容维度。坚持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提升中国体育话语体系阐释力;挖掘历史、把握当代,稳固中国体育话语体系生命力;关怀人类、面向未来,增强中国体育话语体系感召力,是构建新时代中国体育话语体系的实践向度。

关  键  词:中国体育;体育话语;话语体系;主体性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22)04-0008-06

The times situation and practical path of the construction for

Chinese sports discourse system

DENG Xinghua,ZENG Cheng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Guangzhou 510006,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historical changes of the sports discourse system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external challenges, internal difficulties faced by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ports discourse system in contemporary China. The value of constructing the discourse system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sports is mainly reflected in deep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sports disciplines, improving international discourse power of sports, optimizing the national image, and helping the realization of the dream of leading sporting nation. As a theoretical expression of sports practice, China's sports discourse system contains several content dimensions such as political, economic, cultural and academic aspect. Insisting on basing on China and learning from foreign countries to improve the explanatory power of China's sports discourse system; excavating the history, grasping the contemporary, and stabilizing the vitality of China's sports discourse system; caring for mankind, facing the future and enhancing the appeal of China's sports discourse system, would be the practical dimensions of building China's sports discourse system in the new era.

Keywords: Chinese sports;sports discourse;discourse system;subjectivity

百年变局加速演进的时代背景下,国际社会话语交锋日益激烈,加快话语体系建设,提升国际话语权,成为我国的应对之道。2021年5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1]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更加充分、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从顶层设计对当代中国话语体系的构建提出了新要求。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中国体育话语体系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我国特色体育道路选择、实践经验的理论升华与话语表达,是对我国体育的思想性话语、制度性话语和理论性话语进行三位一体系统性构建[2],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学术等多个内容维度。在全球化视野下,随着体育强国建设的不断深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发展道路与实践的新发展,呼唤打造与之相匹配的话语体系。

但在对我国体育国际话语权的研究过程中发现,中国体育话语体系目前存在无法完全与中国体育综合实力相匹配、无法完全与中国体育发展相适应的实际情况和现实问题[3];中国体育的发展优势和综合实力未能实现理论性话语的超越[4],理论创新自觉性、自主性尚待增强,从而没能有效转化为中国体育话语的特色与优势。构建具有理论阐释力、现实说服力、传播影响力的中国体育话语体系,成为我国体育发展面临的现实任务和时代课题。因此,本研究立足于中国体育话语体系的理论与实践要求,探析中国体育话语体系构建的历史与现实双重背景、时代价值、内容维度以及实践路径。以期进一步完善新时代中国体育话语体系,在中外体育人文交流中,增强我国体育话语的阐释力、说服力与影响力,助力体育国际话语权的提升,为中国体育发展营造良好的国际话语环境,向世界展现自信、真实的中国体育形象。

1  新中国体育话语体系的历史变迁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体育话语体系也经历了代际更迭。诚如我国体育学者胡小明[5]所说:“一部中国体育史,有艰辛、有屈辱,有兴奋、有自豪。”从侧面反映话语体系的时代特征。不同时期,我国体育道路的摸索、体育体制的演进、体育学科的发展、体育思想的转向等话语内容与形式,构筑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中国体育话语体系。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体育实践,在全面引进苏联体育制度的同时,也引进了苏联的体育理论体系[6]。因此,我国体育思想、制度以及理论话语均有苏联体育话语体系的影子。例如,对体育的定义、劳卫制的推行、举国体制的建立。“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开展体育运动,增强健康,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等体育话语,折射出这一时期我国体育的人民性和大众化。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我国体育话语体系相对封闭和独立,主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全民体育为价值追求,本土化的体育制度、体育学科和体育理论体系建设逐渐起步,但也曾一度陷入过度政治化的误区。

改革开放后,中国体育界解放思想,锐意进取,走出国门,与世界体育联动,深度交往,并对上一时期我国的体育话语体系进行了反思和修正。我国体育学科在建设和发展中,引进和吸收了国外的理论与经验,学科体系基本形成;基于中国体育现实,具有原创性的体育理论、思想观念、概念辨析与讨论也开始涌现。举国体制不断完善,中国竞技体育实现奥运金牌零的突破,“女排精神”“北京奥运”“科技兴体”等体育话语,振奋了民族精神,铸就了体育大国形象。体育思想和价值观逐渐深化和完善,向着现代化、人本化、法治化发展[7]。尤其是人文价值观的确立,彰显了我国体育话语体系的价值内核。该时期,我国体育话语体系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基础上,广泛吸收西方人文学科理论精华,同时也被全面纳入到世界体育话语体系中,并指引着我国的体育变革与实践[5]。

2  中国体育话语体系的当代境遇

在西方体育话语的长期遮蔽下,中国体育话语体系存在原创性不足的问题,导致以西方体育话语体系剪裁和阐述中国体育实践。但是,在新的历史方位下,中国体育话语体系构建的主体意识走向觉醒,为新时代中国体育话语体系的当代建构提供了历史机遇与实践基础。

2.1  外在挑战:“西强中弱”的话语格局

美国学者塞缪尔·亨廷顿[8]认为:“在所有的文明中,唯独西方文明对其他文明产生过重大的、有时是压倒一切的影响。”这种压倒性影响体现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从政治和意识形态视角俯视、审视和支配非西方国家[9]。在国际社会,西方发达国家沿用这种认知框架,在全球化进程中形成西方中心主义的话语体系。这种话语支配延伸至体育领域,导致国际体育组织在创建之初就隐含着一种地缘政治的不平等[10],再通过路径依赖,西方发达国家牢牢把控了国际体育话语格局的主导权,形成一种话语霸权。在不对称的国际体育话语体系中,我国体育话语的主要文本长期被西方话语所建构,并不断地衍生[11],形成“西强中弱”的话语格局。在国际体育组织中,代表大会的成员国相同投票权、表决权等制度更加助推了这种格局的形成。据统计,在国际奥委会执委成员中,欧洲占比高达47%,话语分量明显高于其他地区[12]。国际体育组织的平权投票制和表决权集中制,虽然遵循了公平公正的外在形式,但事实上正是这种形式掩盖了西方发达国家掌控国际体育规则与资源,霸权世界体育话语体系的本质。

2.2  内在困境:缺乏特色的话语体系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13]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到:“要加强话语体系建设,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国际上的声音还比较小,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我国体育取得了辉煌成就,综合实力不断提升,但话语体系建设滞后于实践发展,缺乏民族特色,存在“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困境。在与西方体育话语博弈中,我国体育在理论话语、制度话语以及思想话语等方面,仍存在较大的差距。例如,“我国体育学科建设,存在着简单移植母学科理论与国外体育理论、理论滞后于体育实践、支撑中国特色体育实践学理缺乏等问题”[14];参与国际体育组织规则制定与修改的机会不多;学术原创性和创新性不足,难以产生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体育学术成果和思想。此外,我国体育话语体系在话语表达与传播能力方面还有待提升。因此,我们亟需建构具有主体性、民族性和逻辑性的话语体系,突破内在的束缚与掣肘。

2.3  意识觉醒:走向复兴的历史方位

随着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不断提升,我国提出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逐步实现由“弱国心态”向“大国心态”的转变。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我国不断推进体育强国建设,将体育事业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新中国成立以来,体育领域的辉煌成就为新时代中国体育话语体系建设奠定坚实基础。在时代呼唤下,在民族复兴的期盼中,构建新时代中国体育话语体系的主体性意识也逐渐觉醒。中国体育要以更加自信的心态走向世界,保持理论自觉,与时俱进,创新话语内容与表达方式,构建与体育强国、民族复兴相匹配的话语体系,将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话语更好地向世界传播,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参与全球体育治理,寻求更广泛的国际认同。这是坚持中国道路、巩固体育发展成果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体育强国梦和中国梦的应然之举。

3  构建中国体育话语体系的时代价值

3.1  深化体育学科建设

我国体育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体育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体育学术理论与实践的创新是我国体育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内容源泉和话语质量保障。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话语体系是对我国体育学科体系和学术体系的集中反映、表达和传播,有助于增强我国体育理论、学术思想的影响力,促进我国体育学术体系不断完善,深化我国体育学科建设。再者,话语体系的构建将倒逼我国体育理论创新。要求做到理论贴合实践,实践活化理论,不断发现中国体育实践新问题,生成新理论,增强学术理论思想的原创性,摆脱对国外体育理论的简单嫁接与移植,打破削足适履的同质化体育话语藩篱。有助于促进我国体育学科的建设和学术水平的提升,增强我国体育学科和学术思想的国际影响力,拓展国际话语空间,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学科体系。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