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的内在机理与教学策略
作者: 孙明英 曾阳[摘要]思政课教学中呈现出政治性与学理性两者融合的难度,需要厘清两者内涵以及相统一的内在机理。政治性彰显思政课的功能特性,目的指向青年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学理性则为政治性提供科学支撑,从规律性高度使青年学生获得道德认知,进而转化为道德行动能力。两者统一于道德认知的形成、育人价值的实现,以及“讲道理”的本质属性中。在实践层面落实到师生交往当中,从问题聚焦教学方法改善、教师学术能力提升,以及学生深度参与学习三者合力构建相应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问题导向;教学学术;政治认同
[中图分类号]G4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23)02-0092-06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3.02.015
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在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新时代思政课教学要做到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如何来实现两者的融合,成为困扰思政课教学的现实问题。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在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培育上起到核心作用。政治性注重思想引领的价值导向,培养学生坚定的政治立场,而学理性则注重理论的创新性和知识的科学性,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本文旨在探讨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的内在逻辑与教育实践路径。
一、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的教学困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要实现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但在教学过程中两者又出现分离的困境。在思政课建设历史进程中,曾出现过度政治化而忽视学生生活经验的倾向,反而达不到思想引领的作用。在现实中存在两者融合的难度,不得不引人深思。在教学实践中,常出现善于思想引导的教师缺乏理论深度,擅长理论解析的教师却不善于思想引导的情况,主要表现出以下两种倾向。
其一,教师注重政治性,课堂呈现过多政策话语和宣传性话语,难以吸引学生投入课程学习。随着教学管理的加强,学生到课率有所保证,但并不代表专注课堂教学。课堂参与率低,抬头率低,吸引力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教师教学本领不足与恐慌。教师注重把最新的理论成果“灌输”给学生,而在灌输过程中却与以彻底的思想理论来征服学生存在差异,课堂教学结束后,学生反应并不积极,教师陷入唱独角戏的境遇。教学中对于党的创新理论要求及时进课堂,教师为了准确的表达,往往按照教材上原话完整地传授,而对其背后的学理难以透彻地加以分析。究其原因,是政策话语变化速度快,学术话语相对滞后,使得教师转化的过程滞后。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学术话语长期以来严重滞后于政治话语[1]。由此形成一种现象,思政课教材编写与国家文件话语表述高度一致。在课堂上,部分思政课教师在宣讲政策文件时,缺乏对学生的吸引力。然而政策变化快,思政课需要承担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融入课堂的任务,这也是造成思政课教师难以做到政治性与学理性高度融合统一的深层次原因。教师虽然在授课中强调国家和社会的需求,却不太注重对于学生生活经验的关照。脱离学习者自己的学习,不经过学生知识内化,政治引领实际上难以达成。
其二,教师注重学理性阐释,而忽视聚焦现实问题,政治导向不鲜明。阐释过程中过多使用国外的政治理论、经济学理论进行解读,缺乏符合本土政治实践的学理传授给学生,出现理论的解释力与政治实践不相符合的现象,给学生带来思想上的困惑。同时,由于过度的理论化,而缺乏鲜活的实例,无法调动学生生活经验,不能起到促进学生思想引领的作用。教师在注重理论阐释的过程中,有一种将自己陶醉在理论话语体系中的倾向,不能深入浅出地阐释理论的构成、发展的走向等问题。尤其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阐释上,教师往往热心于马恩经典理论的讲授,运用生僻的语言,而缺乏能够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和中国当下实际,让学生深刻领会的理论转化过程。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彻底的理论,一定是抓住了事物本质的理论[2]。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教会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思考和观察社会。理论如何在课堂上讲授,有一个话语转化的过程,理论讲得不透彻,便不能发挥理论武器作用。
显然,课堂是教育场所,并非政治实践场所。要实现两者的统一,需要厘清两者的内涵和现实要求。
二、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的内在机理
《教育大辞典》中写到,课程是为实现教育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的称谓。从一般意义层面而言,课程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形成,呈现的知识内容对维系政治经济结构起到重要作用。也就是说,所有的课程都呈现出一定的政治性。国外课程论研究者阿普尔(Michael W.Apple)揭示支撑现行体制的意识形态是构成课程内容与形式的关键因素[3]。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要求在学生心中铸牢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种子。“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本身包含鲜明的政治导向,根据青年学生认知接受特征,单纯的政治灌输并不会使得青年学生自发地跟党走、听党话,这就需要在理论上讲透彻,从而做到真懂真信,从而达到对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政治认同。
(一)政治性诉求及其内涵
政治性彰显思政课的功能特性,对于思政课教学而言,目标指向时代新人的思想素养和政治素质。课程政治性本身不是目的,目的是使青年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尤其是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接受和认同。其一,通过课程教学,使学生了解并认同社会主流的意识形态,培养思想政治素质。其二,确立大学生社会主体意识,在步入社会的人生道路上自觉承担起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思政课本身从课堂教学的层面就蕴含了对学生的规训之意,也可以说是规制。学科课程功能不仅传递学科自身,更重要的价值在于培养人[4]。思政课的政治性,建立在教育与政治关系的客观规律之上,政治性不能违背德育规律,思政课不能过度政治化。
对于思政教育的目的,研究者认为思政教育服务于责任的理性,从而发展成更深入理性的生活方式。政治教育远不止于政治和社会科学,根本上涉及对自由民主的核心规范问题进行批判性的审查和讨论。政治教育的目的,让学生对自己的国家和社会的严肃性有一定的信念。但是政治教育并不是灌输性的,灌输性教育与人性化教育截然相反。政治教育与政治参与和认同之间存在相关性。政治性体现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通过课程内容负载实现政治性功能。那么,政治教育需要哪些内容?研究者认为对社会差异的理解、理性和合作思考的能力等都是政治教育的基础,因此价值观教育得到解决。政治性不能偏离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通过守正创新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守正就不能偏离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但不是刻舟求剑,还要往前发展、与时俱进,否则就是僵化的、陈旧的、过时的。”[5]坚持政治性贯穿课程的内容主体,随着不同的时期有所侧重,除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还包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容。政治性的实现实际上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说服教育过程,道理讲得透彻,逻辑严密,学生才能信服。
(二)学理性诉求及其内涵
任何知识都存在一个价值问题,早在16世纪培根就提出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的思考。学理性体现为教师对于治国理政,以及社会存在状况的认识水平和把握程度。政治性与学理性是互为补充、相互贯通的辩证统一关系。政治性为方向保证,学理性为政治性科学支撑[6]。学理性解决学科规训问题,解释思政课所传递知识的构成逻辑。从教育机制来看,把马克思主义原理向学生主体转化的过程,是一个“灌输”的过程。这个过程是科学的社会意识内化于大学生的过程,也是一个文化传递过程。社会上存在模糊的认识,有的人说马克思主义只是一种意识形态说教,没有学术上的学理性和系统性[7]。学理性以对政治理论的科学认知为依托,聚焦中国实践来解析政治理论[8]。
政治性的客观依据,需要从社会存在的条件得到说明。学理性则是探讨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对于社会政治生活实践的规律性的总结。既要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又要能够用学术来讲政治,从而做到真信真懂。学理性必须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政治实际的学术话语体系,做到学科知识本土化。比如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中讲授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时,就要对治理理论作出本土化的阐释,让青年一代掌握中国政治话语,领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成果。
(三)学理性与政治性的统一逻辑
思政课教学以道德认知为基础,每个国家的教育都为自己本国的政治服务,为本国培养人才。那么,我国思政课教学传授的就符合本国本民族的意识形态,即传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在道德认知的基础上,获得道德认同感,从而生成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并将其贯彻到自己的社会生活与实践中去,即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认识与实践的结合、知与行的统一。由此,思政课的政治性导向以政治认同为旨归。而政治认同的获得又是在学生深刻理解政治理论的生成、观点、实践表现的基础上才会形成的。政治性的达成依靠于学理性的阐释,政治性规定了课堂中阐释的是马克思主义的系统理论,尤其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理性体现为对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整体观照和把握。学理性从规律性的高度说明为什么会是如此的政治实践形态,为什么会是如此的社会实践形态,在深刻理解“为什么”的基础上,使学生形成政治认同,获得对于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高度自信。由此可见,政治性与学理性两者统一于道德认知的形成过程当中。
习近平总书记为何强调思政课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是基于国家和社会对于人才培养需要基础之上的考量。教育为未来社会培养人才,教育对于青年大学生具有形塑的功能。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讲话时强调,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这个讲道理的过程,也是传承红色基因的过程,这就体现了政治要求。培养人才必须符合社会需求,认同社会制度。通过课堂教学,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知识传递给广大青年学生。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使得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形塑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观念,符合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政治导向。因此,思政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这种教育实践方式本身就把知识传递和知识价值联结了起来,达成政治性与学理性的统一。思政课通过课程知识的传授,实现学生态度、情感、价值观的转变,因此政治性与学理性两者统一于育人价值实现中。
政治性与学理性统一,是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成果内化于心的过程。在课堂上用学理讲好中国故事,利用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辉煌成就,通过社会巨变的鲜活事实讲述背后的学理,从而防止课堂出现所谓“高级黑”“低级红”现象。只有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背后的学理,才能避免出现所谓的学术中立问题,防止理论脱离实际。在当代中国,这种政治信仰的对象就是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9]。政治性与学理性互为表里,政治性为表,学理性为内在支撑,两者统一于思政课“讲道理”这一本质属性当中。
三、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的教学策略
政治性与学理性两者统一,最终需要落实到课堂教学当中,落实到师生交往实践当中。真实的课程场景丰富复杂,需要教育智慧,通过一定教学策略来实现两者的统一,从而实现思政课教学在传授理论的过程中,做到让学生真懂、真信、真用,形成高度的政治认同。鉴于现实中存在的两者统一面临的困境,结合两者统一的内在机理,从教学方法改善、教师个体教学学术能力提升,以及学生深度学习三者合力实现进行探讨。
(一)聚焦现实问题解析实现政治引导
学生道德认知形成过程,需要教师加以政治引导。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现政治引导,研究者从教学方法上展开探讨。研究者探讨了以专题教学方式来透析学理,把最新理论成果融入专题群,从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来打造“金课”,从而实现知识传递与能力素质的双向融合[10]。注重从讲解观点的方法论意义上设计课堂教学环节,对于现实问题加以理论阐释,通过教学互动来解决学生中普遍存在的思想问题。教师坚定信仰也体现在现实问题的阐释中,教师的坚定信仰达成对于学生产生感染力,从而引导学生听党话、跟党走[11]。研究者认为理论性的现实传输存在困境,并呼吁“课堂革命”,着力解决学生半信半疑的困惑,从协作学习的方法上探讨了将理论学习转化为学生未来的自主实践[12]。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品格,更是课程本身的教育价值,教学应该促进学生的实践理性,没有实践理性,个人就无法有效地实现他们所选择的目标。政治作为人类重要的实践活动,离不开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政治是属于人的社会活动,课程政治性表现为培育学生对于政治制度和政治文化的认同。因此,空洞的说教课程并不会起到为未来社会提供良好公民的效果。
政治科学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思想政治以社会生活为基础,政治现象由于社会原因形成。这种知识仍然存在借助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课堂交往而再加以定义和构建。从认知图示而言,知识在人与环境互动中通过经验积累形成。这就需要把握学生的认知规律,了解学生的需求,包括学生的思想困惑和理论需求。教学的问题在于把学生的经验不断向着教师所传授的知识靠拢,结合人的成长规律和认知规律,调动起学生生活经验。这个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不能随意来制定规律。用充盈鲜活的社会生活事件作为课堂案例,增加学生的道德体验和理解力[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