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如何优化作业设计
作者: 薛枫作业能够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促进他们形成知识体系,及时反映学习情况,是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手段之一。小学数学作业的高质量和学生压力的减轻不仅能巩固学生的已学知识,让孩子学会学以致用,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实现新时代教育增效减负的目的。基于此,本文从小学数学作业现状、作业设计考虑因素等各方面出发,探讨“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增效减负作业优化设计的措施。
一、目前小学数学作业现状
1.过分注重知识的记忆,缺乏趣味性
作业策略过分注重小学生在作业完成过程中对知识的理解,轻视学生能力的提升;重视学生作业结果,轻视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忽略了作业对小学生意志的磨炼、习惯的培养和视野拓展等作用。
2.作业的形式单一,缺乏丰富性
一些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很少考虑小学生的实际经历、学习基础,或者他们的学习兴趣,没有满足学生的个体需求。单一的作业形式还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造成学习负担,有的学生甚至会出现抵触情绪。
3.作业设计脱离了生活实际
多数老师都是布置书上的习题或者基础训练让学生去完成,课本上的作业脱离学生的实际情况,要么作业布置过难,要么学生难以理解。
二、基于“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考虑因素
1.作业时间
作业时间的安排应该符合小学生作业安排要求,让孩子们尽量在一节课时间内完成,这样他们才有更多的时间去自主学习并学会思考。
2.作业数量
小学教师在设计课后非书面作业时需要考虑教学需求、学生需求,减少作业的数量,要善于将学习中的趣味和作业融合起来,做到精而简。
3.作业难度
许多学生在做作业时没有太大的兴趣和积极性,主要是因为有的作业对于他们来说太难或太简单。当教师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和个人差异,很难通过作业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巩固知识。
三、“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增效减负作业优化设计措施
(一)基于学生学情,设计阶梯化作业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朵含苞待放的花骨朵,各有各的色彩,各有各的姿态,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和增效减负作业设计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差异化。学生“差异化”体现在认知基础、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等多方面,这是由成长环境和家庭教育等各方面因素造成的,教师要遵循因材施教的理念,在数学作业的设计中进一步尊重学生个体差异,设计阶梯化作业。
阶梯式“三步走”作业:第一步,读一读。读一读,就是审题,理解题目,读出解题技巧和策略。第二步,想一想。想,指的是思考,即解题思路的分析,也就是数学思维,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必备技能。第三步,写一写。写,指的是解题步骤的书写,要求规范、有条理,将前面的读一读和想一想中的思路表达清楚,将思维和方法有效地呈现。
以《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为例,六年级小学生已经学习了两位数与两位数的乘法,对乘法口诀也是背得相当熟练,对于三位数乘两位的计算已经有了一些学习基础,而且有了主动思考和学习的基本能力,能够跟随老师的步伐,有目的性地进行学习。可以设计如下作业:
1.读一读:读一读九九乘法表,读到滚瓜烂熟。
2.想一想:读一读,并思考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都有什么收获呢?计算时应该注意什么呢?
3.写一写:读一读,想一想,并写一写课后练习题目。
如此一来,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选择完成其中的一步、两步或者三步,不仅体现了作业设计的分层和阶梯变化,也让学生有一定的选择,激发学生兴趣,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二)基于学生兴趣发展,设计趣味性作业
趣味作业指的是根据所学知识挖掘数学知识的娱乐性,增加学生的艺术细胞。“学习的最好刺激,就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数学教学并不是仅仅传授课本知识,而是要根据学生的兴趣,在讲知识点的时候,插入有趣的小故事,给学生想象和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或者设计精美的课件,利用丰富的视频和图片,创设恰当有趣味的教学情境,让孩子们积极参与,主动地学习。
如布置绘画类“思维导图”作业,以《年、月、日》的学习为例,教师让孩子们以导图的形式总结本节课内容。学生可以以标题《年、月、日》为中心点,即所绘制的思维导图——树的主根,而主要内容“天”“星期”和“月”作为支干,也是思维导图的2级标题,将课堂的小任务,比如“一星期几天”“一月几个星期”放在三级标题,不仅促进学生积极动手操作的热情,也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一切新事物的开端,只有教师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去设计作业的多样性和趣味性,才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参与,才能让作业的设计体现其价值。
(三)基于学生全面化发展,设计开放型作业
新课程背景下得素质教育要求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注重学生“五育”并举。数学核心素养也强调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和必备品质和关键能力得提升。如对于小学数学教学的作业问题进行有效的归类;小学数学计算中的《相遇》问题、买卖问题、倍数问题等,将数学教材中涉及的数学问题进行有效的分类,根据这个布置不同类型的作业,让学生进行开放性完成作业。
又如小学数学加减法混合运算的学习中,可以给孩子们一定的想象空间,让孩子们联想购物的场景,如超市买零食、买学习用品等场景,在联想中学会思维,在思维中学会计算和解决问题。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直观想象核心素养和逻辑思维意识,教师也可以将课堂内容适当延伸,给孩子们布置一定的实践作业,例如和父母一起去菜市场买菜,并且规划一个购物方案:100元钱能买哪些东西?每样东西能买多少?怎么买能让菜品更加丰富?
学生在作业完成过程中选择性地去做自己感兴趣的作业,同时也能发现自己的不足,同时做到查漏补缺,能够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在开放型作业中提升自己的数学学习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全面化发展。
(四)基于学生素养提升,设计项目式作业
项目化作业是指基于学生专业成长和个性特征的基础上设计开发出一系列项目化作业,学生围绕项目开展自主探究,在任务驱动下提高综合素养和职业素质。基于此,为提升“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作业效率,可以设计以下项目化作业:
1.对于低年级学生
一、二年级小朋友的数学学习要激发他们对数学学习的热爱,让他们带着快乐的心情加入数学活动中,基于此,低年级的数学老师在给孩子设计项目化作业中,需紧紧扣住两点。首先寻找生活中的数学。比如一年级《找找生活中的数学》根据小朋友们好奇心大的特点从“找生活中隐藏的数字、给数字宝宝穿新衣、帮数字宝宝排名次、说数字宝宝之间的位置关系”等活动,小朋友们在找、画、说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了数字在不同情境中的实际意义,帮助学生培养了数感。二年级的活动设计中通过生活中小动物的叫声,通过“喔喔喔”“汪汪汪”“嘟嘟嘟嘟”等叠声寻找与数学之间的联系,又根据平时生活中的购物活动寻找乘法,加深了学生对乘法的认识和应用。孩子们通过绘画、作图、讲故事等丰富多彩的方式展示了自己的想法和收获。
2.对于高年级学生
高年级学生可以基于项目式学习开展数学“项目化”作业设计的专题研讨。如五六年级数学备课组积极响应,群策群力,结合所学知识,可以设计《我家面积我来算》《火柴盒里的数学》项目化作业。孩子们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充分调动了自身的知识储备,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掌握方法,从而培养了能力,提高了素养。
除此之外,五年级设计的《我家面积我来算》,要求孩子算出自己家的总面积,具体分为四个项目:画一画,画自己家的房屋平面示意图;量一量,量出要求面积所必需的数据;算一算,算出家里房屋的总面积;比一比,把计算的结果与房产证上的面积进行对比,了解产生差异的原因。孩子们在一系列的活动中,掌握了一定的测量知识和技巧,可以巩固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并且了解房屋实际面积与建筑面积的相关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
六年级设计的《火柴盒里的数学》,首先通过回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知识点整理,再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常见的火柴盒里的面积问题。孩子在整理知识的过程中把所学知识变得更加条理化、系统化;在拼火柴盒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得到了更好的发展。
(五)基于学生能力发展,设计实践类作业
通过动手操作,形成数学概念。动手操作,可以让课本知识转变成学生自己的知识。比如更好地用自己能理解的通俗的语言描述教材中的数学概念。孩子们也会有自己更多的想法和观点,丰富小学数学知识。利用动手操作,可以找出数学规律。孩子们通过动手操作,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些有趣的规律,也学会了寻找规律,发现数学美,培养数学学习的乐趣。
目前各个学校已经有传统的教具,但是基于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教具需要不断革新,以新型的教具辅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充分满足教师和学生的需求。对于特定课堂的新型教具制作,教师要深入把握教材编写意图,从学生的自身需求入手,合理选择教学内容进行自制教具作业的安排。
1.小学分数的学习时,教师可以设计作业:自己制作一个分成n份地大圆盘。让学生通过自制教具“大圆盘”认识“1”和“1/n”,更加清楚地理解分数的概念和分数的意义。
2.在讲解《平行四边形》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对边相等、对边平行的性质,设计自制教具作业:准备教具“小棒”构成平行四边形。同时,教师可以“一根棒子”为主题,布置作业:利用一根棒子制作平行四边形,体现平行四边形的特点。结合小棒的使用,学生可以小组合作摆出各种各样的平行四边形,更加直观地理解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掌握平行四边形的相关知识。
除此之外,注重动手操作,可以理清数量关系。小学数学是以代数和几何相辅相成,代数是数学学习的基础,也与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孩子们必须通过实践理清数学中的数量关系,这也是一种生活技能。同时,运用动手操作,能帮助小学生掌握计算方法。数学学习的终期目的是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途径是逻辑推理和数学运算。小学数学教学中通过动手操作,例如列竖式计算、笔算以及珠算等等方式让孩子们掌握计算方法,也是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价值体现。
(六)优化小学数学作业评价方式
评价,即评论其价值。教育评价是指教育教学课堂过程中对于学生课内课外的表现的一个简单点评。过程性评价是指学生学习过程中学习状态、知识建构过程的一个点评,这个过程应该是在学习过程中发生的、学习者参与的、渐近的价值建构过程。双减政策下作业评价方式也是作业优化途径之一,可以有以下的评价方式:
1.整体评价
整体评价没有针对性,只是客观地指出班级学生的数学作业的优点和不足,对于整体进行一个鼓励和肯定。这种评价一般对于孩子们来说起到了激励的作用,如进行班与班之间的竞争。
2.分组评价
分组,是合作学习的有效方法,可以激发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竞争意识,让孩子们进行内部比赛,分组评价针对的是小组与小组之间的评价,通过物质奖励的方式,让孩子们感到新鲜,同时也培养孩子们的合作意识和团结意识。
3.个别评价
基于整体评价和小组评价的整体性,为了针对到某一个人,在班级选拔特长生,教师的评价可以具体到个人。比如对于某一个孩子精彩的回答或者数学作业的进步,进行及时的肯定和正确的评价。在评价过程中,一定要有细节体现,比如作业的优秀表现在哪里。发现每个孩子的闪光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及上进心。
综上所述,教育理念在不断革新,作为教师教学的辅助功能,作业的设计十分重要。要想适应新时代新教育带来的双减挑战,教师需要不断挖掘教材和教学资源,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性格和心理,学习需要和学习兴趣,发挥他们的作业完成主动性、积极性,尊重学生之间的个人差异,以全新的作业设计理念,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差异,设计趣味化、阶梯化作业,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学生动手操作、课堂提质减负的过程中优化学生的数学学习参与方式,推动双减政策下的作业优化实施,贯彻数学核心素养,构建高效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