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之愈笃 知之益明
作者: 吴国英摘 要:“做中学”是幼儿科学教育方式上的一种新的改革。在实践中,我们引领并积极参与幼儿做中学, 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探究欲望,帮助幼儿学习运用观察、比较、分析、推论等方法进行探索活动,鼓励幼儿之间的合作,从而发展了幼儿探究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对“做中学”实施的具体做法进行了着重探讨。
关键词:幼儿; 科学教育; “做中学”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20)12-090-002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幼儿的科学教育应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以实践操作、游戏等形式,感知身边的自然现象,学习简单的科学知识和技能,注重幼儿科学的个人生活行为和习惯的培养,从中受到科学技术的熏陶和体验。依据《纲要》的精神,我们着重探讨了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的实践之策略——做中学。
一、“做中学”教学理论的现实意义
幼儿的科学教育是启蒙教育,随着科学的发展与教育的进步,它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怎样才能真正意义上激发幼儿对科学的认识兴趣、探究欲望,培养幼儿的科学素质?”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新的课题。我园对幼儿的科学教育进行了重新定位与探究,在实践中认真开展了“做中学”活动,使我们对幼儿的教育有了新的领悟与理解。可以说“做中学”是幼儿科学教育方式上的一种新的改革。
首先,“做中学”打破了原来“听中学”“静中学”的传统填鸭式教学模式,它强调了让幼儿运用感官、亲自动手、动脑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简而言之,使幼儿学习由被动型变为主动型。
其次,“做中学”反映了幼儿自然的发展的开始,表现了幼儿天然欲望,体现了幼儿的真正乐趣所在,从而很好地激发了幼儿探究科学的积极性。
最后,“做中学”强调的不是让幼儿单纯地简单地学习某一方面科学知识和技能,而是让幼儿从中受到科学技术的熏陶和体验,注重培养了幼儿科学的个人生活行为和习惯。几年来,在实践中,我们引领并积极参与幼儿做中学,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探究欲望,帮助幼儿学习运用观察、比较、分析、推论等方法进行探索活动,鼓励幼儿之间的合作,从而发展了幼儿探究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教学上达到了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二、科学合理选择科学活动的内容是“做中学”成功实施的基础
教学内容是目标实现的载体,恰当的方法用在合理的内容上,效果才能显著。在幼儿生活的周围世界里,科学活动涉及的面广,动物、植物、天文、地理、物理、化学,吃的、穿的、住的、用的,无不与科学息息相关,但在这样宽泛的内容中,以什么内容做为幼儿园孩子的科学教育内容呢?再者由于科学领域的知识明显地具有“情景化、过程化、活动化、经验化“的特点。这就对如何选择好科学活动内容提出了要求。需要我们去思考“做什么、怎么做”。
在多年的实践中,发现儿童所选的内容,主要是那些符合儿童心里发展年龄特征的,生动有趣的,发挥儿童个性的具体活动。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选择内容,从而体现出玩中学、 想中学、问中学、做中学。
1.科学教育内容生活化
孩子们的科学探究应从身边的事物开始,引导孩子们关注周围生活和环境中常见的事物,选择幼儿易于理解,符合他们年龄特征和接受水平的较简单、粗浅的科学知识。使幼儿体验这些内容对自己生活的意义,发现周围世界的神奇,领悟“科学并不遥远,科学就在身边。”
2.科学教育内容具有兴趣性、生成性
兴趣是儿童自觉学习和发展的动机力量,兴趣使幼儿敢于冒险,教育就要开发和利用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想要探究的问题,这需要教师发现、支持、扩展、利用幼儿感兴趣的生成活动,进行随机性教育活动,这是幼儿内化科学经验的根本保障。
3.科学教育内容体现时代性、广泛性
教育要显示前瞻性,因此内容要跟上时代。为了满足幼儿认识世界需要,有利于幼儿适应周围世界、理解世界、关心世界、积累丰富多样的经验,发展幼儿的思维,激发幼儿对周围世界产生广泛兴趣,这对于幼儿一生都具有积极的影响。
三、“做中学”在幼儿科学教育中应用的五部曲
1.创设环境
幼儿的认知具有直观性特点,环境则为他们的认知提供直观的物质基础和依托。科学教育活动良好环境氛围的营造,则有利于激发和保持幼儿参与科学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幼儿关心环境、观察环境、主动与环境互动的情趣和良好习惯,引发幼儿主动产生探索环境科学现象的行为。
因此,我们非常注重营造贴近幼儿生活的科学教育环境氛围,让幼儿在找一找、试一试、玩一玩、做一做的活动中,动手动脑。在科学活动《认识蚯蚓》中,要求孩子初步了解蚯蚓的外形特征及生活习性。活动中,老师通过图片资料进行讲解,大部分孩子对蚯蚓的外形,习性有了初浅的了解,但是他们对蚯蚓的爬行和吃什么显得似懂非懂。老师精心设计提供了一个蚯蚓活体场景,采用“做中学”的方式,让他们自己去观察、探索活物,他们发现原来蚯蚓尖的一头是头部,圆的一头是尾部,爬行时是用尖的一头蠕动前进的。当孩子们往泥盆里注入水时,发现原本钻在湿泥里的蚯蚓们纷纷爬出了盆,为什么呀?大家相互讨论,寻找答案,原来是水里没有氧气,蚯蚓呼吸困难,所以它要爬出水面来透气。有个喜欢观察的孩子还突然联想起来,兴奋地说“怪不得下雨天蚯蚓都要爬到操场上啊”。
还有个有小朋友不小心用小铲子切断了一条蚯蚓,由此而又生成出了新的问题“蚯蚓会再生吗?”。根据孩子们的研究兴趣,我及时整理了自然角,开辟出“蚯蚓之家”一角,专门用来供孩子们研究蚯蚓。孩子们把切断的蚯蚓饲养在自然角中,天天观察,还找了腐烂的叶子来喂养,过了几周,发现一条蚯蚓长出了尖尖的头,一条蚯蚓长出了圆圆的尾,都能爬动了。整个活动中,孩子们通过彼此合作,亲自动手动脑,发现了问题,分析了问题,解决了问题,对蚯蚓的探究兴趣高涨,活动效果非常好。
良好探究氛围的创设,会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提高了幼儿主动学习和探究的积极性,促进了科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2.关注问题
关注孩子的“问题”,找准科学教育的热点。“问题”是激发孩子探索欲望的动力。只有引导孩子在具体情境中发现感兴趣的问题,才有可能真正激发参与学习的动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经常听到孩子们提出各种各样的提问:“秋天树叶为什么落下来”?“金鱼睡觉为什么不会闭眼睛”?“猫是怎么捉老鼠的”?……。这些“为什么”有的显得那样的幼稚可笑,然而它们却是孩子们求知的不竭动力。我们关注孩子的“问题”,并把他们的问题和疑惑记录下来,通过分析和思考来解读孩子们的想法和探究问题的思路,从而把握幼儿探究科学的兴趣点。一次,孩子们在盥洗室看见阿姨在清洗自己带来的上课要用的各种水果,发现苹果是浮在水面上的,龙眼是沉到水里的,孩子们产生了许多为什么。在相互讨论,猜测后,孩子们又提出了更多水果的沉浮问题,我进行了及时的整理后,引导他们第二天从家里带来各种不同的水果,进行探索实践。在教师的引导下,他们还尝试着把水果切开放在水里,观察现象,寻找原因。就在这样的探索实践中,反映孩子们关注热点的问题不断产生了,推动了孩子们的探究兴趣滚动向前。
3.动手探究
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就是要引导幼儿了解科学的概念框架、科学的技能以及科学的态度和价值,并了解社会与科学的关系以及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等,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社会的要求。那么如何来完成这些要求呢,“做中学”是一个良好的途径。通过开展“做中学”科学探索活动,幼儿能够逐渐学会一些实际的操作能力,包括动物的饲养和植物的栽培、科学小实验等等。在这些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有利于幼儿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
在“有趣的纸桥”活动中,我们给孩子自由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先让幼儿猜一猜,波浪桥和水槽桥谁更牢固?孩子们通过动手操作在桥上装积木,发现了波浪桥比水槽桥更承重的秘密,许多的波浪就像一个个小巨人,可以托起很多积木。在比较波浪密度不同的两座纸桥时,发现波浪密的纸桥上装的六块积木稳稳地站着,而波浪稀的纸桥上装的六块积木摇摇晃晃掉下来了,证明了承重力与波浪密度有关系。由此,有孩子说:“公园里的小木桥上的木条是紧紧挨在一起的,这样我们很多人走在上面都不摇晃,很牢固。”又有孩子说:“我长大了造木桥,一定要把所有的木条紧紧靠近,这才是安全的。”在玩、做的过程中幼儿能联系生活环境加以论证,这不仅体现了对“纸桥承重”的浑厚兴趣,而且还了解了社会与科学的关系,并能发现科学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4.合作交流
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幼儿通过操作所获得的知识是零星的、粗浅的。他们不能说出活动中所包含的科学道理,但他们可以在自己操作的基础上发现问题,获得经验,他们喜欢把自己所获得的知识经验告诉同伴或老师,这时,教师要提供机会,鼓励幼儿充分表达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它可以是幼儿之间的交流,也可以是幼儿和老师之间的交流。在幼儿操作时,教师须营造宽松的环境鼓励幼儿与幼儿之间大胆、小声地交流,对于胆子小的幼儿更应该提供机会让他们交流。另一种则是指幼儿和教师之间的交流,也就是不管在操作过程中还是活动结束时的评价活动,教师都必须用富有启发性的、简短的提问,让幼儿把操作结果表达出来,还可以把幼儿在活动中的行为表现记录下来,与幼儿一起分析、一起评价,对于积极参与活动的幼儿要进行鼓励,对于采用不同于别人的方式进行尝试的幼儿要给予表扬。这样,就能增强幼儿的自信心,激发幼儿再次探索科学的愿望,从而促进幼儿园科学活动的开展。个人的思维、能力是有限的,在互相交流合作中,孩子之间能互相启发、互相激励、互相学习。我们常常让孩子邀请伙伴一同合作探索,组织他们互相交流探索过程和结果,分享经验。在探索过程中,围绕某一问题,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各自提出自己的想法,从同伴的思维中互相得到更多的启示。如:怎样让报纸花开得慢。当一个孩子提出可以用多张报纸叠在一起放水中,立即有的说可以把纸花放在铅化纸上放水中,可以在报纸上涂上蜡笔放入水中,可以把报纸花底部漆上油漆等,思维活动在相互“碰撞”中擦出智慧的火花。交流给孩子提供互相学习、自我调整的机会。他们可以从别人成功的经验里找到自己失败的症结,可以从别人经验里挖掘一些有用的东西,触类旁通。合作探索其实是发挥集体智慧力量去探究某个问题或现象,提高成功率。孩子在合作中体会到的不再是孤军奋战,他们有伴可商量,有加持的力量,挑战问题的信心增强了,敢于去探究更丰富的问题。
5.拓展延伸
在操作实践中,对出现种种错误的孩子,我们不急于去否定和纠正他们,那代表的是他们原有的知识经验,我们通过活动就是要丰富他们新的知识经验,激发他们探索的兴趣,让他们体验操作探索的乐趣。我们知道,得出了与众不同的结论的孩子往往有一些独特的创造性的探索行为,要给予及时的表扬。如,“怎样让纸落得快”一般来说揉成圆球会比折成其他形状更容易往下落。但有一个孩子将纸揉成团后捏了又捏,紧紧的,纸球硬而小,其下落的速度比一般圆球快。正是这个孩子独特的探究才使他获得与众不同的结论。我们要和孩子一起分析原因、学习多角度去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重新获得成功。
由此可见,“做中学”也就是从活动中学,幼儿亲自接触具体事物,运用各种感官去感知事物,最后根据所获得的感性知识去思考解决问题的途径,最后达到亲自动手解决问题的目的。正如南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朱熹的一句名言“行之愈笃,知之益明”。其义为“做得越扎实,知道的东西就越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