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发现品牌价值

你有多久没有看到一个耳熟能详的新品牌了?

新品牌朝生暮死,就会让人无限唏嘘娃哈哈、农夫山泉、格力、蒙牛等,众神亮相的时代。

当下流量为王,品牌、销量和流量的概念,极容易让人产生混淆。市场微笑曲线的话语权掌握在流量主手上时,同时也“绑架”了企业的选择权。在长久投入和短时见效之间,几乎不会存在任何犹豫的可能。更何况是在环境多变、不确定因素叠加的市场大环境中。

不过,你又听说哪个企业在这种环境和流量思维中,赚到钱了,赚到大钱了?

流量可能保证产品卖得更多,但不能保证卖得更贵;能保证卖得更快,但不能保证卖得更好(退换货)。

品牌自古都是稀缺品,当下更甚。当电视上所有频道都在播放陈年老广告,注意力就容易被新品牌吸引;当互联网上都是“红包走一波”“9块9上链接”,谁不关注那些叫好又叫座的品牌?

重新发现品牌的价值,正当时。

话语权、竞争力和利润是流量至上中稀缺的,也是品牌可以给你的。

品牌的三大价值

流量时代,企业对品牌的核心价值理解正在发生非常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一方面改变了用户的习惯和心智,另一方面也给商家在增长新常态下提供了重要的增量价值。

如何理解其核心逻辑从而开拓新局面,成为众多企业需要思考的重要议题。

遇到正在上升期又意气风发的企业,常常会听到负责人拍着胸脯对员工说:“未来我们要在地铁、机场、电视上大量投广告,全面推广品牌”;而正在起步阶段的创始人一般则会面露难色,“品牌的事我们以后再说,先活下来,把销售搞上去”。

大家的潜台词都是品牌是有钱、有闲时才会考虑的非刚需,是营销中的高配。

各大平台大力鼓吹流量为王、能卖货才是好营销,专家们则频频抛出“品牌无用论”,比如:“有流量,才有品牌”“打造爆品胜于做品牌”“做品牌,你做好烧钱的准备了吗?”

那么,在品牌构建新阶段,品牌价值真的不需要深挖了吗?当然不是!

后流量时代,企业需要重新审视品牌价值和流量之间的相互协同,而非将二者混为一谈。

越来越多的企业关注流量、带货与变现,大家努力的方向是拼人气、拼价格、拼出位。

在变现为王的情况下,市场还需不需要品牌?还要不要辛辛苦苦做品牌?直播间里主播往往都在宣扬全网最低价,这种现象本质上还是以产品销售为中心的卖货策略,更多满足的仅仅是消费者的低层次需求,所以我们看到一波又一波的明星产品各领风骚没几天,很快就被消费者忘却抛弃。

品牌从认知到共鸣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急不来,用钱也不能砸出来。短期的急功近利,往往会损害消费者心目中的品牌形象。

比如电梯里的洗脑广告,对于长期构建品牌的形象来说,收效甚微。仅通过KOL代言、直播等方式,如果没有后期的组合拳推广,对于品牌也没有好处。消费者往往只记得住自己信任的品牌。

这说明品牌在企业中的重要性。而品牌价值主要体现在话语权、竞争力和利润三个方面。

什么叫品牌的话语权?消费者还没出现购买需求前,产品已经在他脑子里留下了印象。虽然他现在没有需求,但这个产品的功能和特点已经深深地植入到了他脑子里,而这个植入其实就是品牌话语权的建立。

因为品牌,省掉了选择过程,先知道了产品,等需求出现后,产生购买行为。这就是品牌话语权的作用。

第二种价值:竞争力。比如,一台冰箱,海尔价格2 000元。另一台代工品牌标价1 500元,数据指标完全一样。相信绝大部分人都选海尔,为什么?

因为为了区分他们是否真的一样需要花很多时间。

这个过程,就是买这台冰箱的“交易成本”,而海尔通过多年的品牌建设,把“了解、信任、偏好”都装进了这个叫“海尔”的品牌钱包里。用户看到海尔两个字,就会产生信任。

多出来的500元,就是品牌竞争力的体现。

第三种,直接价值:利润。大众情绪在社交媒体发酵成热点话题,流量终究会回落到品牌头上。

但我们看到,这些品牌并非只是靠热点收获短期流量收益,而是真正将热点转化为用户对品牌的记忆,乃至信任和拥护。

背后离不开“科学洞察、认知破圈、价值表达、构建信任”这四步关键动作。而新阶段,企业应重新回归品牌价值原点,利用好大数据、社交媒体等工具,持续跟踪消费者偏好和心理的微妙变化,尤其是年轻消费群体,从而做出调整。

同时,品牌应不断深耕品质创新,从原材料的挑选到生产的每一个环节,勇于探索设计、服务模式、营销策略的新思路,以创新回应消费者对新颖感和差异化的需求。

在流量为王的世界,没有品牌认可度的买卖是单向的,是不持久的。没有品牌价值的深度累积的认知与信任,销量是不可持续的。消费者随时可能会因为价格找到新的替代品。

经过过去几年的发展,我们很明显地看到,过去大家经常谈的“品效合一”,其实掩盖了品牌的价值,忽视了品牌的心智资源的重要性,更多还是侧重于基于流量所驱动的交易场景。

越来越多品牌经过实践也发现,品牌是护城河。品牌是提升溢价、提升客户忠诚度、提升客户保留率的核心要素。

单纯地追求流量,仅仅关注交易渠道,并非长久之计。因为流量成本越来越高,无法持续(恶性竞争带来流量价格成本增高,维持利润的情况下,产品研发投入持续降低,产品不再更新升级,或出现产品质量下降的情况,产品没有口碑无法维持品牌形象)。

品牌没有一定知名度和沉淀积累,消费者的信任就很难建立。品牌是品质保障,是溢价能力,是与消费者的情感共鸣,品牌降低了与消费者沟通和交易的成本,提升了价值感知和期待,无论是留存老客还是拉动新客,无论是拉升销量还是提升价格,品牌都是核心关键。

对于今天在数字时代的整合营销而言,信息获取虽然越来越碎片化,但是品牌却不能碎片化。精准营销尽管是触达消费者、直击购买者的手段,但很多时候一对一的精准流量营销和社交种草,却往往做不到品牌社会认同感和品牌消费氛围的塑造。

品牌的全路径就是从“认识认知”到“认同认购”的策略。今天恰恰相反,很多品牌是反向的,是从“认购认同”到“认识认同”,最终忽略了认知认同的重要性。

品牌传播的目的是要完成销售,更重要的是解除消费者对品牌认知的心理阻碍。广告要打动单一的精准的购买者,更重要的是要能够实现在消费场景中的一种消费趋势和潮流。

后流量时代,我们对品牌的发展产生了很多误解,其实商业本质不会变,消费者是根据品牌做选择的。品牌是长期的道,流量是短期的术。

于当下和更长久的未来,企业更应该坚持长期主义,做长期可累积的事情,才能够享受时间复利。

不求卖得更贵,只求卖得更快、卖得更多。整个互联网上的产品价格,开始以成本加成法制定,产品生态开始低廉化——我们要反其道而行之。

在流量的海洋里学会游泳

流量的本质是“嗨率”,也就是两人照面打招呼互说“嗨”的概率。照面的人多了,说“嗨”的概率就高。但别人即使说“嗨”,也可能是因为第三者的推荐,不一定会进一步愿意跟你交流。更不用说等你介绍自己的名字(品牌),并记住你的名字了。

这是目前互联网对流量最大的误区。

不少商家抱有这样的心态:我先花钱买流量,把产品卖出去,等赚到足够的利润再精心做品牌。先不说这个“足够”是多大的数字,行为经济学里有个理论,当及时获得感带来的快感足够高和方便,鲜有人会考虑延迟满足感。因此,当卖货成了惯性,商家就没有更多的心思、精力和欲望去安心做品牌了。

于是整个互联网产品开始“拼多多化”:不求卖得更贵,只求卖得更快、卖得更多。整个互联网上的产品价格,开始以成本加成法制定,产品生态开始低廉化。

其实在一个信息粉尘化世界,流量的方式只解决了“买”“何时买”“何价买”,却没有解决品牌忠诚问题。没有品牌的认知与信任,销量是不可持续的。消费者可以今天因为低价尝鲜买你的产品,也会在明天因为对手更低价而转身。

这是近几年没有耳熟能详的国民品牌冒出来的核心原因。

流量是品牌行为中隶属于“广告”的分支之一,它是汪洋大海。我们要学会在流量的海洋里游泳。

众人都裸泳的时候,我们要穿一条鲜艳的泳裤

已经有太多观点都在讲互联网精准营销、直播电商、品效合一,似乎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不需要品牌了。

而实际上,品牌对于建立消费者的信任和忠诚度至关重要。单纯追求流量而忽视品牌建设,可能导致销量的不可持续性。

移动互联的本质是什么?其实,就是便捷、无距离的沟通。正是因为有了这种方便性,传统渠道消失了,互联网即渠道;传统品牌消失了,互联网粉丝群就是品牌。

本质的深层次理解应该是这样的:产品与用户的距离变成面对面的前提,是产品必须被用户从亿万个选择中挑出来;互联网粉丝群取代品牌的前提,是你必须有品牌号召力才可能有粉丝群。

在供给丰富、流量成本不断高企的大背景下,如何让你的产品在亿万选择中被消费者所认可、选择,才是成功的核心要素。而要实现这种认可、认同乃至认购,至今为止最有效的方法,仍然是品牌,特别是高势能的品牌。

信息越丰富,传播渠道越发达,互联网能让每个人都在网上发出自己的声音时,精力有限的消费者反而不堪重负,品牌作为一种信息简化器,其作用将越来越大,消费者将更加依赖品牌来做出消费决策。

揠苗助长的流量田

2019年,Adidas全球媒介总监说过去一年投资效果广告占比高达77%,导致业绩受损。这里的“效果广告”其实就是流量广告。

品牌营销不仅仅是打广告,而是一个包含品牌广告、社交种草、导购收割的三合一过程,需要有效触达目标人群并进行多渠道营销。

流量广告也被称为“精准广告”。精准广告的特点是针对部分客户的静默沟通,没有群体效应、没有媒体影响力、没有示范效应、没有品牌势能提升,甚至百度指数都不会为此波动一下。它的确能促成一些交易,但绝对无法打造品牌影响力,更难以达到引爆市场的感觉。

许多人把品牌寄托在直播上,比如上一上董宇辉、李佳琦的直播间。直播的核心是带货,不是搞品牌建设。直播的唯一KPI是销售量,直播红人的基本方法论在于刺激消费者产生立刻的购买反应,让消费者快速做出决策,仅此而已。这对品牌认知几乎没有帮助,某种程度上,不断打折促销的直播还会拉低品牌的认知调性。

如果你已经上过头部带货红人的直播间,你可能会更深刻地体会到,直播商品中,能够在瞬间被带货的,绝大多数都是“大牌+深度折扣”的类型,帮助消费者做瞬间决策的,不仅仅是李佳琦们的舌灿莲花,更是大牌们长期种下的心智认知。

我们要种的不是一棵春生秋死的草,是一棵迎风招展的树

社交种草虽然重要,但难以实现品牌引爆。品牌广告通过重复和饱和攻击,可以更有效地建立消费者心智中的认知。

当社交种草成为营销标配时,转化率越来越低,大规模种草的红利也就已经结束。因为大家都在草地上种草,一堆草种在一个草原上,如何才能被消费者发现?

社交种草成为基础标配,就很难达成品牌引爆。刷屏文章已经很难创造,就算创造了大众热点话题能取得关注,却很难有效传达品牌的核心价值。同时刷屏文章往往在一夜之后就被遗忘或取代,无法复制与长期累积。

不完全调查显示,人们对热点话题的关注度短则一天,长则最多一周。从本质上来说,品牌广告是以重复对抗遗忘,长期累积认知,享受时间复利。

我们要种的不是一棵春生秋死的草,是一棵迎风招展的树。

“流量”和“种草”,即通过线上精量算法的迭代促成下单转化,或通过社交平台上的KOL种草实现引流增长。在这一过程中,制胜点在于营销技术。主要表现在品牌对流量的操盘掌控、用户人群的精准捕捉、流量红利的顺势而为等方面。本质上更倾向于卖货思维,如爆品方法论,起量很快,但也容易被模仿抄袭。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