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生开展出操纪律教育培育学生礼仪的实践与探索
作者: 吴星强
摘 要:出操是学校开展的一项常规工作,也是一个班级参与学校组织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出操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增强班级凝聚力,也可以提炼班级精神和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是学校礼仪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七年级学生刚从小学毕业,生理、心理处于快速变化期,从七年级就开始加强出操纪律教育,意义重大。本文从班级出操文化的构建入手,从七年级出操现状出发,通过“制度引领、榜样激励、多元评价、活动建设”等出操文化要素的综合构建,对于改善七年级学生出操活动的精神面貌,促进非智力因素的发展,进而优化育人环境,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农村初中; 出操纪律教育; 礼仪; 实践与探索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6)01-038-003
一、问题的提出
学校教育的目标是培育人,育人就是对人的礼仪素养的教育。在学校教育中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影响着人的全面发展。智力因素是指课堂教学中理论课学习,如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等等。非智力因素指人的各种非理性的个性品质,如本能、兴趣、动机、情感、意志、性格、灵感、气质、情绪等,与智力因素一起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出操”是学校的一项常规的工作。我们所指的出操并非仅仅是做“广播体操”,而是包括广播体操、眼保健操、集会、安全演练等到教室以外开展的系列活动。而在学校教育中,我们往往会忽视这一方面的教育,仅仅是完成一个任务,或完成一个仪式。而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也不重视对学生出操纪律的管理,不会利用“出操”时机对学生进行纪律观、集体感等的教育,据对农村三所初中的大课间活动观察,大多数学校在组织时都是统一组织,统一结束。班主任也是远远地观看,跟班的也是提醒不要讲话,排排整齐一点而已。将出操纪律教育上升到制度化、规范化、体现班级文化精神的很少。本人在8年的班主任工作中,一直重视对学生的“出操纪律管理”,并将其上升到班级“出操文化建设”的层面,在优化班级育人环境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班级出操文化的建构框架
学校教育在于帮助每一个孩子体验成功,促进成才。1995年美国心理学家戈尔曼发表《情感智力》一书中提出:决定一个人成功与否的关键是非智力因素。三国时诸葛亮在其《将苑·知人性》中,曾列出七条识别人才的标准,其中除了两条属于智力素质的以外,有五条是非智力素质的要求。可见非智力素养对于一个人的发展的巨大作用。非智力素养包括“兴趣、情感、意志”等因素的发展。那么如何促进学生非智力素养的发展呢?我认为“班级出操文化”的构建可以成为一个有效平台。
“班级出操文化”可以简单地理解为一种基于班级范畴的制度文化,是班级为管理好“出操活动”而经全体同学商定的本班出操制度。包括出操内容与形式的创新,更重要的是全体学生在出操活动中所体现出来的、自主的一种情感、责任、团队的非智力素养。针对七年级学生开展“出操文化建设”必须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循序渐进地进行,其基本框架如图1:
三、“班级出操文化”构建的理性思考
(一)理想价值追求
出操活动中学生的态度、心情、队列、动作、着装等方面的情况,无不展现出学生在非智力因素方面的状态,直接反映或影响学生的在校学习质量。当然学生在出操方面的表现跟学校、班级在出操环节的内容和要求有很大关系。因此,我想通过班级出操内容、制度等方面的建设与管理,创造一个属于本班的“班级出操文化”,以促进学生非智力素养的发展,进而通过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促进智力因素的发展,同时形成非智力因素和智力因素的协同作用,促进全面发展。
(二)价值指标
通过引导、鼓励学生在出操活动中体现出来的“积极的态度、愉快的心情、整齐的队列、统一的着装、有力的动作、团队的责任、艰苦的品质、合作的精神”等,实现“班级出操文化”的构建。
(三)现状距离分析
六年级学生与七年级学生临近成长期,可是在“出操活动”中的表现却截然不同。六年级学生的态度认真和七年级学生的嘻嘻哈哈;六年级学生的心情愉快和七年级学生的近乎勉强;六年级学生的精神抖擞和七年级学生的有气无力等等,这些鲜明的对比,至少可以看出七年级学生对待“出操”积极性低下,更深层次看出学生心目中认为“出操”对于“学习”是没有帮助的,即非智力素养对智力素养的提高并无作用。出现这种现象,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
1.对于“学习”的概念存在认识上的差别。小学生对于“学习”的概念认识相对广泛些,他们普遍认为在学校里的学科成绩和其他的一些活动都是学习。因此,他们大部分人会积极主动、激情高昂地参加每项活动。而初中生对于“学习”的概念的理解相对狭隘一些,他们普遍把“学科成绩”等同于学习。因此,他们中很少有人会以一种“积极的、主动的”状态投入到除了学科成绩以外的一些活动中来。
2.生理、心理上的自然差别。小学阶段的学生大部分是有积极向上的进取心的,这与他们求知欲、自尊心和好胜心强是分不开的。而且小学阶段的学生容易动感情,也重感情。而初一的学生开始由依附服从变成独立反叛、由温顺平和变成倔强好胜、由尊敬老师变成鄙视老师等等,总之,初一学生的个人意识日趋加强。这些都是导致“出操活动”在两个不同年龄阶段的不同现状,但是初一的学生还是依然保留着小学生的许多特点。
因此,我认为在这个非常时期,只要做好“唤醒童心、顺延个性”,是可以把七年级学生的出操活动做得生动、有效的。
四、“班级出操文化”构建的实践尝试
(一)优秀出操案例学习与实践——体现出操的教育价值
价值取向是决定一件事情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只有当我们认为这件事有兴趣、有价值的时候,我们才会投入精力、付出努力。因此,要做好“班级出操文化”构建,首先要做好学习与实践:
1.从认识上导入,行动上实践。组织一些讲座、座谈、班会,向同学们渗透“出操”是一项集体活动,也是展现个人优点或魅力的平台,需要认真、情感、责任、团队等意识的投入。2014年9月第二周的班队活动课,我班组织了一次以“安全演练”为主题的活动,过程如下(见案例一):
案例一:主题——七(四)班主题班会“安全演练”活动
★流程:1.活动内容:预设地震从教室(三号楼2楼)逃生到操场。
2.学生组织讨论逃生时的要求:安全、快速。
3.逃生路线:教室→教室外走廊→下台阶→过平地→下台阶→到操场
4.逃生距离及要求:
(1)教室内听到“地震预报—短哨声”开始集队(时间5秒)
(2)从教室到楼下平地(教室外走廊5米、下台阶30个、平地15米)时间为18秒。
(3)楼下平地下台阶(40个)加一平地10米,时间约20秒。
(4)到操场进场地为40米约9秒。
要求在1分钟之内完成整个逃生过程。
★过程:1.班主任在活动开始前提出要求:队形整齐,组织有序,下台阶要低头看准台阶,脚要踩准,前后同学要注意保持50厘米距离,速度一致。同学之间要低声提醒。2.活动开展:由班主任吹口哨,活动开始,学生沿路线进入场地。3.由班主任邀请的学校政教处主任负责评价(计时和监督学生是否按要求完成)。4.活动开展2次,中间班主任再次提出要求。
★活动效果:
1.都安全到达操场指定地点——主席台前15米处。
2.队形整齐,前后距离一致。
3.两次计时成绩:第一次58秒;第二次53秒。
★总结:
1.班主任:同学们,本节课我们开展了防震逃生演练,从效果来看达到了我们预期的目标。防地震演练是提高安全意识、增强遇紧急情况的心理素质、提高逃生技能和如何团队合作,在有限的时间逃离到安全地域的活动。第二次活动比第一次有进步,同学们应该总结,争取获得更好的效果。下面,我们请政教处领导给我们提出宝贵建议。
2.政教处邵主任:首先感谢你们班主任邀请我担任本次活动评价监督。本次你班组织的演练是我校以班为单位开展的第一次。整个活动过程组织严密、同学们参与态度认真,充分体现了集体组织性、纪律性,这次演练从成绩来看是比较成功的。但我要说的是第一次演练和第二次演练成绩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差距,相差5秒钟,就是因为班主任经过简单总结后,同学们在下台阶的动作和前后同学之间的间隔有了变化,因此从整体上提高了演练速度。希望同学们再接再厉,争取更好成绩。
以上案例记录使我们看到,本次班队课既是一次安全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更是一次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的教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学习先进学校学生对待出操的态度,比照提升。观看小学、初中的一些优秀的出操图片、视频,直观地感受出操活动的意义,实现自我反思与意识震撼。例如为了让我班的同学直观感受大课间活动(升旗仪式)的有序、规范,我把学校组织到绍兴实验中学参观考察时带回来的光盘在主题班会课进行播放,要求同学们边学习边写体会,其中一位女同学是这样写道:“他们学校的学生太有精神了,从教师到操场都整齐一致,在走的过程中还整齐叫‘1-2-3-4’口号,活动内容也丰富,还有男女同学的体育舞蹈,真羡慕他们。”可见通过媒体、光盘可以使学生直观了解成功组织出操活动的一些先进做法。学生也会对自己有一个比较,使他们深刻体会出操的意义。
3.积极参与到班级出操文化建设中。组织学生回顾自己在参与出操活动的感受,根据自己对一些出操先进经验和做法学习的体会,要学生在主题班会课谈谈自己实践时候的一些出操的情况和感受。同时,班主任在总结同学们发言的基础上,提出本班在出操方面的目标,然后组织学生进行为实现目标的建议。例如通过2014年9月—10月两个月时间的实践,我班在11月第一周的周三班队活动课开展以“出操文化建设金点子活动”为主题的活动,大部分同学都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其中一位陈××同学提出“班级建立出操纪律监督小组,检查出操情况,被扣分的同学不得在学期结束时评先进”;还有一位顾××同学提出“出操不认真,被扣分的计入综合素质评定,以作惩罚”。以上例子可见,学生参与到班级出操文化建设对班级凝聚力和创设良好的育人环节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班级出操制度建设与实践——体现出操活动的规范化和有效性
在有了目标和实现目标的建设的基础上,班主任要组织班上的骨干力量进行出操制度建设,主要包括目标、内容、纪律、评价等几个方面。
1.目标统领。把经过同学商定的目标和建议,进行整理撰写,并以一定的形式在教室的某个合适的位置张贴。我班在班级的前面黑板左侧贴有我班经过公开征集的目标,具体内容为“整齐一致、精神饱满、合作共进、看我四班”。这个目标一直鞭策我班同学,使我班在出操活动中始终为全校最优班级。
2.内容确定。根据我校的常规活动及本班学生的特点,经班委会讨论,确定出操内容,并制成表格,张贴于班级相应位置。(如下表1:)
3.纪律宣布。目标、内容确定之后,通过主题班会的形式,讨论并通过本班的“出操纪律”,同时做好纪律上墙工作。(附本班出操纪律:)
桐庐县某初中七年级(四)班出操纪律规定
第1条:无特殊情况,每位同学必须参加学校或班级组织的各项出操活动。
第2条:组织协调、合理分工,全员参与每项出操活动。
第3条:态度端正、积极参与、认真负责、团结奋进。
第4条:国旗下讲话必须戴校徽或者学生卡,且要队列整齐、精神饱满。
第5条:做广播操也必须戴校徽,且要面带笑容,动作有力度,不得喧闹。
第6条:眼保健操要保持安静,并动作规范、到位,不得睁开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