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民间资源 提升学习兴趣

作者: 麻良军

挖掘民间资源 提升学习兴趣0

摘 要:民间体育活动类资源的挖掘和整理及其在体育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运用,是学校体育课程外延拓展的内容之一。《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指出,“积极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是顺利实施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地制宜地开发利用各种资源,可以发挥课程资源应有的教育优势,体现课程的弹性和地方特色。”本文就所在区域(浙西北)民间体育资源作了收集和梳理,从科学性、安全性、实用性的角度做了改编,并在体育课堂作了实践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民间体育资源; 体育课堂; 探究

中图分类号:G8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6)01-175-003

一、问题的提出

《体育与健康(7-12年级)课程标准》的第47页的“三、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内容中指出,“积极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是顺利实施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地制宜地开发利用各种资源,可以发挥课程资源应有的教育优势,体现课程的弹性和地方特色。”可见,所提到的“民族民间传统体育资源的开发”,《标准》作如下阐述:“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体育文化源远流长,体育与健康课程应当大力开发和利用宝贵的民族、民间传统体育资源,如:蒙古族的摔跤、藏族的歌舞、维吾尔族的舞蹈、朝鲜族的荡秋千、锡伯族的射箭、白族的跳山羊以及踢毽子、滚铁环、抽骆驼等。”

可见我们农村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感到教学素材缺乏,必须注重身边的课程资源的挖掘。而对于我们来说,当地有许多的资源,有民间活动类的,也有少数民族(如畲族),你只要“做个有心人”,就会受益无穷。

我校是一所处于浙西北部的农村高中,但学校的教学设施简陋、场地狭小、体育器材也缺乏,存在的硬件不足是客观存在的。近几年来,学校非常重视体育的发展,要求体育组以体育教学为基础、以课余体育活动为抓手,以开展阳光体育为突破口,积极开展具有学校特色的体育活动。而随着学校各项活动的开展,客观上也存在着日复一日的锻炼内容及教学内容的重复,使学生产生枯燥而倦怠情绪,因此,对于学校课外体育活动和体育课,需要体育教师针对学校场地狭小和体育器材的缺乏,在按照新课程规定的教材内容完成教学任务之外,必须丰富锻炼内容和教学资源,使学生的练习手段更多样、练习内容更丰富、练习效果更明显

二、实践的意义与价值

民间体育资源的挖掘和整理一方面对于传承当地民间体育资源或活动类资源有较高的文化价值。而我们在挖掘和整理的过程中是基于一个科学的态度,在具体整理过程中充分考虑了安全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因此它具有积极的意义。另一方面,作为体育课的内容,民间体育资源的开发与应用也是丰富学校体育内容,发展学生素质,培养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资源。因此,本文所挖掘和整理的民间体育资源及其在体育课堂中的应用,对于提高学习体育教育质量也具有重要意义。

三、学校区域民间体育活动类资源的挖掘与整理

我校地处浙西北,民间活动类资源特别丰富,大到每年遇到重大节日就有舞龙、舞狮、跳竹竿舞等庆祝活动,小到小孩子经常进行的各种活动,如跳房子、弹皮筋、踢毽子、跳皮筋、打田鸡棍……

(一)挖掘、整理、汇总当地民间活动类体育资源

通过收集和梳理,共汇总16个实用、趣味、易操作的民间传统体育活动项目和10个畲族传统体育项目。结合学校体育特点,汇总了16个民间传统体育项目。如下表1:

笔者于2013年6月走访了本地区少数民族——畲族,了解并记录了畲族乡民间传统体育特色项目。见表2:

笔者走访部分60—80年代出生的人,共52人,询问孩童时代和少年时代所进行的一些类似体育的活动,汇总成表,如表2,并记录了这些项目的活动“规则”。同时,还于2012年12月到本县唯一的少数民族——××畲族乡向乡文化站工作人员和当地小学雷姓、钟姓等属于畲族教师和学生中了解民间传统体育类活动项目,并对活动开展的“规则”作记录。

四、民间体育资源在体育教学中的具体操作(举例)

(一)运用科学的原则与方法改编民间传统体育项目

经过第一阶段的汇总之后,对汇总项目进行与体育教学相关的改编,并通过初步实践,形成可供体育教学运用的项目群。

1.改编的原则。改编的过程是一个研究的过程,是与体育教学原则与方法相匹配的过程。

(1)安全性原则。体育教学以安全为首要条件,民间体育项目在实际应用中缺少安全性,也有一些是竞技性较强的项目,例如:民间体育项目资源中的“打田鸡棍”,它是用棍子(约30CM长的木棍)进行的一锹一接的活动,接棍的人就会有一定的危险性,课题负责人小时候(孩童时)就玩这一活动,当时在附近的××村就有一位小孩就是在玩“打田鸡棍”活动时,不小心被棍子插瞎了眼。其实,这是一个很好的游戏活动,既有趣味性,又有实用性,但缺乏安全性。因此,课题组考虑安全因素,就把木棍改成塑料棒,两头用海绵包裹。这样就避免了这一危险,同时又不影响玩的效果。

(2)可操作性原则。在实践中发现一些项目在课外可以活动,但在课内,需要考虑活动时间、短时效果、活动参与人数等因素。一节体育课只有45分钟,而对于技能教学部分,如田径项目内容(跑、跳、投)、体操项目内容(前滚翻、山羊分腿腾跃、单杠骑撑前回环、双杠前摆下等)、球类(篮球、足球、排球等)等项目的技能教学,教师需要安排在课的基本部分完成,约15—25分钟。课的结束部分需要5分钟,因此,改编的项目内容在体育课的时间最多只有8分钟左右,基本上用在课的开始、准备活动部分。如果安排在课的基本部分,最多只有8—10分钟时间,而且内容必须与技能部分相关性较强,或可替代专门性练习。而我们在把这些内容放到课中去的时候,必须要有效果,如果只是让学生进入课的状态,也需要有一定运动量,而不是开展活动成了“玩一玩”。另外,活动开展的人数要尽量多一些,而不是个别学生在运动(活动),大多数人成了“看客”。

操作性原则在改编民间活动类体育资源中非常重要,它也是我们“民间体育资源项目应用与特色教学实践组”在把民间项目用于体育教学中的关键点。

(二)改编项目落实到教学课时计划中

为了使我们汇编的《民间传统体育项目汇编册》的内容落实到体育教学中,经过课题组与体育组研讨结果,决定在学校10-11年级中开展“民间传统体育项目进课堂”活动。

1.计划制订。因为九年级要参加体育中考加试,所以就不参加“民间传统体育项目进课堂”活动。在10—11年级中开展这一活动,课题组对体育组作了要求,即把“汇编册”内容放到年度教学计划中。根据“项目群”的内容,,把10个单项放入到一节课中,若按一节课一个课时,需要10课时才能完成,再依据单项内容教学的难易程度,我们把10个单项在10-11年级的教学年度计划中作如下安排:见表3

说明:计划制订中课时不同是依据项目的难易程度,学生掌握需要课时加以保证。以上表格的课时与项目安排仅作学会该项目,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课的主教材可多加运用。

2.把单项项目运用到体育课堂环节中。把“项目群”形成单项教材放入课中,是实践的首要条件。如何放入?在经过前面的实践之后,我们要根据单项的内容与课的主教材的相关度来决定放入哪个主教材之中。为此,体育组经过实践,提出如下参考表格供选择,见表4:

上表列出单项内容实践课中的嵌入课的实践适应教材、部分参考表,该表的作用使实践组和其他体育教师在应用该成果时有了参考依据。

(三)民间改编项目在体育课堂中的实践

按改编项目的内容和要求进行课堂教学,是民间体育资源走向课堂、走向学生、走向常态化的最重要环节。为此我们采用“分组合练”学习方式,其基本内容主要有:

1.在体育课前组成学习合作小组

学习小组的组成是实现“分组合练“学习方式的前提条件,我们在组成学习小组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性,采取同质分组,即把体育素质差不多的分在一组,使他们在活动中有同向竞争性,以提高学习兴趣。学习小组的组成如下:

组长(1人):负责项目的学习、组织与实施

组员(7人):参与活动,其中1人负责记录活动开展的过程

2.在体育课前学习“项目群”单项内容,熟悉规则与要求

在研究过程中,课题实践组要求各小组长在课前的课余时间里组织全体组员学习“项目群”的单项内容,特别是将要在体育课中运用的单项项目的规则与要求。如案例三:民间体育项目——合作跳房子

案例一:小组学习《合作跳房子》

活动方法

在平整的地面上(最好是水泥地面)画以“田”字或两个重叠的“田”字图形,活动开始运用轮换法,即失败就得重新开始,一次成功完成一轮,就继续完成第二轮,以此类推。成功的一轮是指用一个木块,约长5CM、宽5CM。在图形中按空格,用单脚将木块踢到下一个空格,按顺时针方向至踢出底线为一次成功。

采用双人合作(要求2人合作时手牵手,不能分开),用两块木块同时进行,但在进行时必须单足支撑,完成一空格再一同跳入下一空格,以此类推。

活动规则

①完成一轮必须用单足完成。

②踢木块的时候脚和身体的各部位不能触线。

③完成一轮,第二轮必须从下一个空格开始,在踢之前必须将木块先抛掷到将要踢的空格,然后单足跳入。

④全部完成方为胜出方。

学习小组在学习过程中必须先从项目开展的方法与规则下功夫,从组长开始到组员都要明确项目开展的过程、开展的方法和规则,并在活动之前布置好场地、器材。

3.在体育课中依据所安排的项目开展“合作练习”活动。民间体育项目因其独特性,操作过程和方法都是经过实践组改编的项目,因此,在练习时首先必须经过小组的练习,以检验项目的实效性。合作进行实践要求全体小组组员根据一个项目开展的内容与规则,按步骤开展。这就要求广大组员做好合作,这个合作有三个方面的要求:第一个要求是做好共同活动的准备活动;第二个要求是积极参与项目活动;第三个要求是合作过程中提出建议。如对于民间传统项目《合作跳房子》,我们的一个小组的学生就提出在双人单足跳的时候就要求“步调一致,配合默契”。其中一组还提出“用喊口令1-2-3”的方式提高合作的协调性。在我们的“项目群”中都需要学生间用合作完成活动,因此合作练习是实践的核心,通过合作可以使同学之间增进友谊,提高兴趣,发展素质。在一节体育课中进行合作练习,需要小组成员了解合作的内容和要求,下面就我们开展过程中以实践操作案例说明,如案例二:由畲族传统体育资源《稳凳》改编的——走圈套球

案例四:走圈套球

规则与方法:

由8名学生一组,在水平水泥球场画直径6米和6.3米的同心圆,每名学生持5个小呼啦圈(直径约40CM),在同心圆外2米处放20个篮球,篮球也围成同心圆。教师第一次“鸣哨”,学生按平常速度在同心圆30CM范围内走动,不得超线。待教师第二次“鸣哨”,学生开始用手中的圈套2米外的篮球,套中得2分,5个套完为止。已经套完的,其他人未套完,教师未第三次“鸣哨”,则必须要不停走。待教师第三次“鸣哨”,比赛结束。以得分多者为胜,并排定名次。

小组实施单项合作的实践过程:

①这一项目在课的环节部分——准备部分,课的内容为——篮球:三步上篮。

②课前准备:熟悉这一项目的规则与方法;画好场地(在水平水泥球场画直径6米和6.3米的同心圆);准备好器材(40个小呼啦圈和20个篮球)。

③合作内容:在30CM的同心圆内匀速走动,要求整齐一致,快慢互相提醒;套球时在同一喊1-2—3的时间内完成;对未套完的同学作提醒;活动结束时收拾好器材。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