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出来的精彩
作者: 乔瑛摘 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课堂教学中正确的朗读指导能激发学生的潜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通过课堂朗读教学,引导学生读出文章的情感与内涵,与作者进行心与心的交流。
关键词:语文教学; 课堂朗读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6)02-063-002
新课标明确指出:各个阶段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可见朗读对于阅读教学至关重要。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人们理解课文的内容,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使其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达到美感、乐感、语感、情感的和谐统一。正如于漪老师所说:“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课文中无声的文字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变成有声的语言。语言或铿铿锵锵,如金属撞击声;或潺潺淙淙,如小河淌冰。伴随着悦耳的音响,课文中的思想、情感就会叩击学生的心灵,学生眼到、口到、耳到、心到,学得愉快,学得有效。”
本文就《草原》一课谈谈朗读的有效指导。《草原》是著名作家老舍写的一篇散文。课文第一自然段生动地描写了作者初到草原看到的如诗如画的美丽景色以及给人带来的乐趣。
以下是我校两位老师在这一自然段的不同教学过程:
案例1:
师:同学们,你见过草原吗?现在,就让我们跟随语言大师老舍先生一起,走进内蒙古大草原,去领略一下草原的风光,去感受草原上那独特的民族风情。
(草原景色很美,学生不由自主地发出“哇”的赞叹声)
师:这节课我们就先去领略一下草原的风景,请同学们先默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看看哪个句子让你认为写得最美,把它画下来,在旁边写上你的感受。
交流:(1)“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生:表现了老舍先生内心的愉快。
师:清新的空气让人心旷神怡,明朗的天空使人心胸开阔,我要深呼吸一下,对这大草原说:——(指名一个学生读)
师:谁再来读一读这一句?读出天高云淡,天空的明朗,空气的清新,作者心中的那份愉快。
另一个学生读。
(2)“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生:“一碧千里”让我感受到了草原的大、辽阔、美。”
师:(出示图)这是多么一碧千里啊,这个“碧”是什么意思?你能说一个四字词表示绿色吗?(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翠色欲滴)
师:是啊,大片大片的绿色,让我们近处看到的是绿色,远处看到的也还是绿色,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吧!(生齐读)
案例2:
师: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老舍笔下的草原。
(出示自读要求)“静静地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想:从这些语言中你体会出草原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尽量用一个字概括。”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生:我觉得草原最突出的特点是——“绿”。(师随即板书:绿)从“一碧千里”我觉得草原到处都是绿色的,我们近处看到的是绿色,远处也还是绿色,碧绿的草地似乎与天相接。
师:你能读一读,也让我们有这种感觉吗?
师:听你这么一读,我也有同感,好一个“一碧千里”啊!你们有这种感觉吗?谁再来读?
另一学生读。(突出了“一碧千里”)
生:我想用“大”来概括。还是这一句,“在天底下,一碧千里”那是多大的草原啊!那是一望无际的!
另一生:由这一句我还想到一个字——“广”,“广””比“大”更辽阔。
师:说得太好了,你能读出这种感觉吗?
生读。(突出了词语“一碧千里”“茫茫”)
(一个学生读到位了,教师并不满足)
师:对,就像你们说的那样,绵延千里,一望无垠,这就是——
生(齐读):一碧千里。
师:不够辽阔,(教师手势引读),再读。
师:读书,就要像你们这样,带着感受去读,能从词语中读出画面来。
(接着,学生又用“美”“新”等词语概括,教师把学生说到的字一一写在黑板上)说出并读出自己的感受。
师:同学们,我们欣赏了美丽的文字,让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下草原上美丽的风光吧。(《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伴奏音乐响起)
学生发自内心的被草原的绿、广,天空的明朗,以及羊群马群的自在所陶醉,伴着悠扬的草原曲,他们发出了“哇!哇!”的惊叹。
师:现在再来读第一自然段,感觉又不一样了,更清晰了!谁来读?
反思:
一、朗读,图片不急于“亮相”,应给学生想象的空间
写景类的课文,能呈现很美的图片,山清水秀、美不胜收的画面确实很吸引学生,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但是课文没读进去,就过早地让学生欣赏图片,与课标“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想象力……”“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是不相符的。而适当的时候呈现图片,既保证学生由文字去想象的时间,充分发挥各个学生的想象力,同时图片又弥补了想象的不足,使学生的想象更清晰化。
案例1中,教师急于亮相那些美丽的草原图片已经让学生兴趣达到了至高点,学生不由自主地发出“哇”的赞叹声,你再让他们去找哪个句子最美,此时学生已经不那么感兴趣了,那些美妙的词语、句子也似乎没有了活力。所以学生读了几个来回,没有进入文本,朗读仅仅就是“读”了。
二、朗读,应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教师应该从学生出发,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朗读水平,个性特征,引导他们深入课文情境,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案例2中老师让学生静静地读第一自然段,用一个字概括草原最突出的特点,学生的感受是不同的,说出了“绿”“大”“广”“美”“新”等特点,更重要的是说出了依据,读出了画面,甚至同一个句子就有不同的体会和情感朗读。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解读文本,然而他们的目标都是相同的——作者老舍喜爱草原,这充分体现了学生思维的独特性和创造性,在教学中我们应尊重学生的个体体验,(下转第115页)
(上接第63页)让富有个性特色的情感朗读在语文课堂上熠熠生辉。
阅读教学,朗读的方式多样,情感各异,但是朗读是纽带,承载了学生的想象、独特的体验,联结了文本、作者,它应该是厚重的,耐人寻味的。总之,朗读,不仅仅就是动口去读,更应该是用眼去看,用心去想!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教师若引导学生善于读,则功莫大焉。”我们只有在长期的课堂实践中,不断地积累并反思,优化自己的朗读指导,让有效的朗读真正走进学生,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真正达到“书味在胸中”的境界,那么我们的每一节语文课都必将因朗读而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