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激发运动兴趣的几种策略

作者: 李国柱

谈激发运动兴趣的几种策略0

摘 要:兴趣是巨大的自主探究的内在动力,是成功的源泉。运动兴趣是学生积极地认识探究或参与体育运动的一种心理倾向,是获得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促进身心健康的重要动力。

关键词:运动兴趣; 培养; 激发; 策略

中图分类号:TP393

新课程改革已有几年,国家教育部门也不断地推出各种加强学生身体素质的锻炼措施,但学生的身体素质还是不容乐观,本人在十几年的教学实践中通过不断地观察、分析学生,并且进行研究和探索,总结出几种激发运动兴趣的策略。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本校的2003年初二学生共200人。

2.研究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形式,让学生自由选择,调查表200份,有效回收200份。利用数据统计法进行统计。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2.调查分析

从表1中可以看出,学生对体育运动的认知水平与教学内容、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有密切的关系。

(1)学生对体育运动的认知水平。在体育教学中有许多学生、家长对体育运动认识不足,觉得初中的学业如此紧张,运动锻炼完全可以推迟到以后有空的时候。导致学生只重视主科,在上体育与健康课程时随随便便、持消极态度。还有的家长重视体育中考的分数,要求自己的孩子只要参加中考的几个项目的锻炼,使学生失去了运动的兴趣。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加强思想教育,努力提高学生对体育运动的认知水平。

(2)根据学生的需求安排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运动兴趣。学生在经历了教室内的紧张学习之后,来到操场上的目的是想疏松一下自己的筋骨,调节一下自己的情绪。我们要理解学生的这种需求,在内容的安排上要根据学生年龄、认知、兴趣爱好以及身心特征,而且男女的特征不同,喜欢的项目和形式也有很大的不同。同时,青少年有理想和信念,朝气蓬勃,思想敏锐,热情积极,愉快活泼,并有创造性,因此,为提高学生运动的积极性,就要满足他们的需求。体育教师在课堂上要运用丰富的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讲解要生动、形象、活泼,示范动作要正确优美,教材内容要难度适中,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

(3)教师形象对学生兴趣的影响。教师的形象是教师仪表、思想品德、教育方法、个性心理素质等方面的集中反映,是指教师在课堂中所呈现出来的仪表风度、教态等整体的精神状态。它在教学中能直接地作用于学生的视觉,从而影响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如教师在教学中,举止大方,精神饱满,具有良好的习惯,表情自然,感情丰富,和学生关系融洽等,就能赢得学生的信赖和敬佩,激起学生的兴奋性。

(4)教师的课堂语言能力对学生兴趣的影响。教学语言是教师教学的基本功和必要素养。课堂讲授的成败,主要取决于教师讲授的优劣,而课堂讲授的优劣又主要是通过语言来进行的,即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语言艺术。体育课上主要是学生的运动,老师的语言起到引导的作用。何谓“引导”?其实就是教师要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把学生导向正确的、积极的道路上。这就要求教师对动作的讲解要简明扼要,通俗易懂,简练准确,条理清楚。教学方法和手段讲解时要生动形象,寓教于趣,这种教学语言富有情趣,新鲜活泼,能加强语言的感染力,启发思维、丰富想象。如讲解前滚翻的要领时,用球滚动快作比喻,引导学生小腿靠近大腿,大腿靠近胸部,下颌靠近胸部,使身体团紧似球,完成动作;把投标枪出手前的身体姿势比喻一张绷紧待发的弓,说明满弓道理。

(5)利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刺激学生的运动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新颖刺激是使学生关注教学内容,促进快乐学习的条件之一。因此,教学内容及表现形式的新颖性,能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就乐于学习,就能提高学习效果。所以,我们在选择和设计教学程序时,一方面,要注意体育教学本身的新颖性,把着眼点放在促进学生乐学,并指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跳一跳,摘个桃”。另一方面,要善于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使学生既学到了体育的知识和技能,又在心理上感受到体育的乐趣,从而对体育课逐渐产生兴趣和留恋,并能以饱满的热情,积极参与,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之中。

(6)运动兴趣与场地器材的特殊关系。场地器材是体育教学的物质条件,它的好坏给学生的感受是不一样的。清楚、整齐的练习场地,清晰醒目的线条、富有艺术性的器材等都可成为一种良性的刺激,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有时还没上课,学生就会在一旁催促教师快些上课,下课了学生还会意犹未尽。如果教师不会布置教学环境,场地脏乱,器材陈旧破损,学生就会产生厌烦情绪,影响学生的运动兴趣。

综上所述,激发运动兴趣的策略有很多,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学生,他们运动兴趣有所不同,教师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把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剖析学生的潜在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以高昂的热情,饱满的情绪,快乐完成每一节体育课。

参考文献:

[1]季浏,汪晓赞.初中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教学法[J]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余中.制约高校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及对策[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0

[3]吏锡平.心理学[H]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88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