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探究 培养兴趣
作者: 万小荣 韩根齐摘 要:生物学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学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科学探究是—种学习方式,它涉及探索自然或物质世界的过程,在寻求新的理解的过程中,它促使人们提出问题、获得发现并对这些发现进行严格的检验。科学探究通常包括: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和表达、交流。
关键词:生物学课程; 亲历探究; 培养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6)03-007-001
学习生物学科学知识,教师应积极提供机会让学生亲自尝试和实践,在探究中培养对生物科学的兴趣。
—、创设情境,产生科学兴趣
问题情境,指的是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巧妙的创设情境,通过提出一些与生物学课程有关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将学生引入情境之中,容易引发学习的动机,产生学习兴趣。
1.创设课堂情境
课堂上教师精心准备,创设情境要简、精、趣,能很快引导学生进入探究活动,从而产生学习兴趣。如在探究“发生在口腔里的化学消化”时,发给学生一小块馒头,放在嘴里慢慢咀嚼。一会儿时间,学生就自然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老师,我感到馒头变甜了,这是怎么回事?”“是不是馒头变成了糖?”“馒头在嘴里的什么发生了变化呢?”学生带着问题,进一步探究。
2.创设课外情境
课堂的探究时间有限,教师最好能创设—些情境,调动学生在课外继续进行探究的兴趣,使探究更有现实意义。如在“人的性别决定”教学中,播放资料:因生了四个女孩母亲自杀、因没有生男孩引起家庭暴力。学生带着问题,课外调查:自己或邻居家族几十年来人口增长的情况。学生极其感兴趣。调查后进行资料整理和分析,提出了问题:为什么人们不想多生孩子?为什么国家要实行计划生育?晚生与早生会不会影响人口数量?生男生女由谁决定?为什么有的家庭生的全是男孩,也有生的全是女孩呢?……这些问题看似简单,却非常有趣,值得进一步探究,在探究过程中,增长了知识,锻炼了能力,解决了现实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教师做有心人,通过合理创设情境,不仅能组织好教学,而且能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
二、提出问题,激发科学兴趣
提出问题,是探究发现的第—步。提问是探究得以继续进行的基础,它处在探究过程的核心地位,应该成为在任何学习情境中都得到鼓励的一种思维习惯。课堂中质疑风气能使学生自由地进入未列入课程计划的领域,去探索未知的或需要进一步了解的东西,亦能激发学生探究兴趣,保证学生以积极的高涨的兴趣投入到探究之中。
在一种宽松的氛围中,提出自己的疑问,问题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有规律地反复出现。进行科学探究活动时,每—个问题引发一次行动,而行动又反过来促使学生使用其他的过程技能,包括提出更多的问题。这就是探究的特性,它不是一个线形的过程。教师要能够从提出的问题中筛选出有价值和意义的问题,进一步提炼,再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才有意义。
在探究“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时,根据学生捕捉鼠妇时所观察到的鼠妇的生活环境,学生提出了不少问题,诸如:鼠妇生活在哪儿?为什么鼠妇总在阴暗的地方生活?鼠妇有耳朵吗?为什么一搬花盆鼠妇就跑了?鼠妇有眼睛吗?……教师先进行筛选,然后引导:“阴暗与什么有关?是什么条件不同?”进而学生提出:“光对鼠妇有什么影响?”等等,便于进行科学探究的问题。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合理引导,激发了学生继续探究的科学兴趣。
三、做出假设,显现科学兴趣
假设是学生从自身的认知结构出发,对问题的答案提出可能的设想。假设不是随便做出的,要求做出的解释应与观察问题及证据相一致。当学生提出一个假设时,他会综合过去经验中各种相关的信息来解释现象产生的原因。
在学生提出了感兴趣的问题后,往往积极地去猜测可能的答案。如:在探究“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时,学生会针对不同的问题作出—些假设:光对鼠妇有影响,温度对鼠妇有影响,水分对鼠妇有影响,土壤对鼠妇有影响,声音对鼠妇有影响……学生对问题做出假设,正说明了他们已经投入到探究之中,显示出他们对探究的极度的兴趣,也只有在这种动力的驱使下进—步探究科学。
四、实施计划,增强科学兴趣
从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到制定计划的过程,重在学生思维、语言的表现阶段,制定计划后要进行实施,实施计划是学生全身心地投入阶段,动脑又动手、动口。
学生在探究新问题的过程中,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受到了什么启发都会反馈出来,甚至争论不休。此时,教师只要恰当的指导、点拨,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开展热烈的讨论,认真思考、质疑辩难,使探究更深入,这样学生获得的知识,就会更加全面,更加深刻,其科学的学习态度就会得到培养和提高。如在探究“鲫鱼如何适应水中生活”时,将鲫鱼的胸鳍或腹鳍捆绑固定后,鱼体左右摇摆不定,不能掌握平衡,可见,胸鳍或腹鳍起平衡作用。当鱼的背鳍被捆绑后,鱼体会因失去平衡而侧翻,不能维持鱼体的直立状态,可见背鳍对鱼体的平衡起着关键的作用。整个探究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选取鲫鱼这个学生喜爱的对象,学生的探究兴趣高涨。
五、表达交流,提升科学兴趣
表达交流是生物科学探究操作完成时,为了弄清实验结果,汇报实验结论,向别人陈述,也要倾听别人对证据和解释的论述,阐明自己的探究结果;包括在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中做好笔记,选择一些能说明数据及结果的恰当的描述方式,如图表或示意图等,向他人传达自己的认识和思想。
来自学习结果的种种反馈信息,对学习效果有明显影响。这是因为:一方面学习者可以根据表达和交流的信息调整学习活动、改进学习策略;另—方面学习者为了取得更好的成绩或避免再犯错误而增强了学习动机,从而保持了探究的主动性和兴趣。
兴趣是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项活动的心理倾向,是获取知识的内部动力,但是不能只停留在对兴趣的培养上,而应该升级为对学生志趣的培养。
总之,在生物学教学中,选择灵活多样,切合实际的方法,亲历探究,就一定能提高学生的探究兴趣,使学生真正对生物学感兴趣,养成科学探究的习惯,将习惯提升为科学志趣,终身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