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融美内涵 构建学校特质
作者: 张钰明摘 要:美国教育家克莱威尔曾说:“对教育来说,好的理念产生好的实践,反过来,好的实践也会产生好的理念。”校长的办学理念是校长进行学校管理的创造力的内心体验,是校长在教育教学及其他社会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认识新问题、揭示新规律、开创新局面的诸种需求的总和。校长理念的正确与否;理念贯彻的顺畅有效,才能在实践中得到体现。
关键词:校本; 融美; 和谐
中图分类号:G40-0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6-3315(2016)03-039-001
伴随着经济发展步伐,大批外来工涌入乡村企业。学校面对新形势,如何融合外来教师与本地教师、外来学生与本地学生、人与环境?提出新的办学理念:融美。在校内提出响亮的口号:立足校本,构建融美教育,打造和谐校园。
一、融美——理念的提出
根据学校的现实态势,我们提出“融美”,以“内涵求发展”的教育理念。这个理念的提出涵盖两层意思:其一,讲究的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高品位,校园人文精神的再体现,熏陶每个人有好的品格、品德和智慧,同时达成人与人、人与环境的融合;讲究的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素质化、智慧化,实现师生良好行为达到融和;讲究的是课堂教学双主体互动,校内外各项社会活动的展开达到育人益智的理想境界,“寓教于美 融美于教”,使学校教学各环节达到美的最高境界。其次是注重人的发展,确立每一个人都是“有发展潜力的人”的辨证发展思路。
二、创新活校,质量强校,特色立校,科研兴校——实施理念的四个抓手
要做到“融美”,以内涵求发展,就需要抓好学校建设的“发展篇章布局”,在“精、细、活、实”上下功夫。
(一)提升点——创新活校
立足“育人为本”,需要我们牢固树立科学育人的观念,走内涵发展的道路。在校内围绕“融美”逐步完善网络管理的模式,挖掘“美”,增长新的“美”,整合所有“美”,通过“融”的过程,实现“完美”的目标。
(二)切入点——特色立校
创办特色学校或追求学校个性的凸现已成为现代化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大趋势。根据我校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我们坚持“三个育人”的办学宗旨,提出了“立足学生的整体发展,着眼学生个性成才,着力学生的主体发挥”的育人口号,创设优雅校园文化氛围,培养创新人才。
1.校园文化建设——高品位的“美”。学校特色的形成,应十分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对学校的一草一木,一瓦一石赋予文化气息和育人功能。
2.教育教学活动——互动式的“美”。学校教育活动是学校的主旋律。讲究教育活动的素质化、智慧化,既是现代教育的要求,又反映学校校本特色的又一要诣。在实施教育教学素质化、智慧化的具体工作中,首先要充分调动广大师生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实践活动,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和内涵品位,提高他们的开拓创新能力,达到“美”的境界。其次,要依托有效的规章制度和相关措施,大力提倡良好的教风与学风,抓典型、树标兵,形成教改氛围打造“素质化、智慧化”教育品牌,达成教学完“美”。
3.队伍建设——重发展。注重人发展的内涵,树立每个人都是“有潜力”的正确发展观。在进行这一工作中,校长要提高认识水平,把教师当成主人,教师有了主人翁精神,就会有一般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才能使学校教育现代化走上高品位。
(三)着眼点——质量强校
学校教育质量的高低是学校文化内涵的最根本体现。我们应从“素质化、智慧化、人的全面发展”来评价质量,只有这样,质量目标的设定、质量效能的体现,乃至教与学的学习过程,才能朝“全面发展”去推进。主要做法是:
1.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直接承担者。学校要有高质量,既要培养知名教师、品牌教师,更要想方设法采取各种措施,融合所有教师的亮点,增长每位教师的新亮点,发展全体教师的素质和能力。因此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学校质量管理的核心,建立相应的教师队伍建设目标;制定个人继续教育方案;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是质量管理的保证,具体做法有:①学习先进理论、更新教育观念。②抓好“青蓝工程”,让青年教师尽快成才。③营造生动,充满智慧的课堂教学氛围。④树立典型,带动全体教师投入课程改革新实践等。
2.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学生是“开拓的、有适应性的、自立的、思维活跃的、自我尊重的个体”。只有当我们把学生当作能动、独立的人来看待,使他们成为活动的主体,鼓励他们发挥自主性,独立性与创造性的时候,我们才能发现和开发蕴藏在学生身上的潜在的创造品质。
3.从各科的实际出发,积极进行“课改”实践。“课改”的关键是教学思想的转变,积极能动地搞好“课改”工作,是实施素质教育,提升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因此,要组织教师学习新理论,并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在教改试验中不怕阻力和困难,只有鼓励教师坚持不懈,孜孜以求,才能创出新路,尝到甜头,才会改变旧有的定势,才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四)支撑点——科研兴校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科研兴校”已成为许多成功学校的办学策略。因而走科研兴校之路势在必行。实践证明,教育科研能迅速提高教师的修养和能力,促使教师队伍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变,形成以下几点思考:
1.加强学习,整体提高教科研意识。通过学校组织的导读、精读,引导教师掌握科研的基础知识和方法,努力使教师在课题研究中做到有明确的理论依据——说得清;有具体的理论指导——联得上;有理论的概括——提得高。着力于增强教师的科研意识,提高教师参与教科研的自觉性。
2.构建队伍,整体提高教科研力量。学校将在原有的教科研班子的基础上构建组合型科研网络,明确三套班子:领导班子、核心班子和实践班子。领导班子由行政领导和相关专家组成,主要负责科研规划,确定课题,落实经费,推广成果;核心班子主要由教科室和教务处及骨干教师组成,主要负责课题论证,方案修订,研究调控,成果鉴定;实践班子由一线教师组成,负责拟订教案,实践操作,测试分析和阶段总结。这样,教师人人参与形成优势互补,有利于力量的协调与整合,促进教科研出成果,教师出人才。
教育是一项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奉献;教育是一门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一种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如果说校长理念的形成是源自于校长这份职业需要,还不如说是校长长期工作的一份思考与体验,它萦绕在个人胸中久久不能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