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希谚语中动物形象的文化对比分析

作者: 王群

摘 要:谚语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文化的产物。受自然地理环境、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和思想观念等的影响,汉希谚语中的动物形象有着相近或完全不同的文化内涵。对比分析汉希谚语中的动物形象,能让我们进一步了解中国和希腊的文化差异,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语言和进行跨文化交际。

关键词:谚语; 动物形象; 文化对比; 语言教学

中图分类号:H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6)03-156-002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谚语作为重要的语言表现形式,是根据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所积累的经验或得出的教训而创造出来的总结性与概括性的语言。[1]汉语和希腊语中都有大量包含动物形象的谚语,相同的认知使两国人民对动物有相同的理解,但不同的自然环境和文化背景又会使人们赋予它们不同的内涵。本文将分析汉语谚语与希腊语谚语中动物形象所代表的文化内涵的异同,并对希腊语的语言学习提出建议。

一、汉希谚语中文化内涵相近的动物形象

虽然中国和希腊相距遥远,但通过对比分析汉希谚语,我们发现两国人民赋予了某些动物相同或相似的文化内涵。

(一)马

自从人类驯化马以来,它就是人类生活的忠实伙伴和得力帮手,它既能拉车代步,又能驰骋疆场。中希两国人民都常用马来喻指各种人类的行为,将马的特性与忠诚、速度、阳刚、高贵等结合在一起。汉语中马被用在不同教育意义的谚语里,如交友(马好不在叫,人美不在貌)、应对问题(马到悬崖收缰晚,船到江心补漏迟)、为人处世(马有失蹄,人有失言)、持之以恒(好马不停蹄,好牛不停耕)。希腊语中借马传意的谚语有Ο λ?仵γο?灼 ε'?咨ναι '?琢λογο, που μ'?着ρα ν'?自χτα τρ'?着χει(一言既出驷马难追)、Το '?琢λογο δεν κουτσα'?咨νει ποτ'?着 απ το?仵 αυτ'?咨(耳朵上的小伤还不至于让马跛足)等等。

(二)狐狸

狐狸因其狡猾敏捷的特性,频繁出现于中希两国的传说故事中,如《伊索寓言》中就有许多以狐狸为主角的故事,给人们传授着各种人生智慧。两国谚语中狐狸大多喻指“狡猾奸诈”,如汉语中的“猪拾柴,狗烧火,野狐扫地请客坐”、“狐有伙,狗有群”和希腊语中的 (狐狸看鸡,越看越少) (狡兔在别处撒网)。

(三)其他文化内涵相近的动物形象

1.猪:代表无能

汉:龙生一子定乾坤,猪生一窝拱墙根。

希: (猪毛成不了丝绸)

2.母鸡:代表轻视

汉:母鸡打鸣,家宅不宁。

希: (笨母鸡自戳眼睛)。

3.羊:代表柔弱

汉:羊入虎口,有去无回。

希: (弱羊易被狼吃)。

4.蚂蚁:代表齐心协力

汉:蚁多可以抬象,蝗飞可以蔽天。

希:

(蚁多拉牛走)

二、汉希谚语中文化内涵不同的动物形象

中国和希腊两国文化的发展也有不同的历史条件和背景,形成了一些独有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反映在谚语中的动物形象则表现为对同一动物有不同的看法。

(一)狗

狗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动物,但在汉语中贬义居多,《汉语大词典》中对“狗”的释义还包括“助人作恶之人”。汉语中有不少含有“狗”的谚语,多表达厌恶、鄙视之意,比如“牛眼看人高,狗眼看人低”、“挂羊头,卖狗肉”、“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狗改不了吃屎”等等。

在希腊狗是人们的忠诚伙伴和劳动帮手,人们对狗的看法较温和,常用狗来比喻人的普通生活和行为,一般不带有厌恶和鄙视等感情色彩,如 (会叫的狗不咬人)、 (被绑住的狗没法照看羊群)、 (邻居的狗也是我们的邻居)。

(二)龙和凤凰

龙是中国古老传说中的神异动物,在《汉语大词典》中龙身长,形如蛇,有麟爪,能兴云降雨,为水族之长。[2]中国人自称龙的传人,龙虽然不是真实的动物,却对华夏文化有着深远影响。在封建社会,龙作为百兽之尊,被视为王权的象征,皇帝是真龙天子,穿龙袍、戴龙冠、坐龙椅、乘龙舟。此外,龙还喻指杰出不凡之士,寓意威严、成功、繁荣昌盛等。[3]在谚语中多有表达,如“宁养一条龙,不养十个熊”、“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等。凤凰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百鸟之王,雄为凤雌为凰。《汉语大词典》中凤凰象征祥瑞,比喻地位高贵或德才高尚的人,如“神龙不贪香饵,彩凤不入雕笼”、“鸟随鸾凤飞能远,人伴贤良品自高”等。

根据《现代希腊语词典》的释义,凤凰 是古埃及的圣兽,每五百年涅槃重生,代表火和永生;龙 是传说中类似爬行动物的巨大怪物,有翅有爪,口鼻喷火,代表邪恶力量。龙和凤凰在希腊有着不同的文化内涵,但在希腊语中鲜少有与之相关的谚语。

(三)虎和狮子

老虎威武勇猛、彪悍强健,主要生活在亚洲,因前额的黑纹颇似汉字中的“王”字,在中国被尊为百兽之王。它的雄威和力量极大地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艺术、宗教等领域。虎被赋予了许多或褒或贬的内涵,如权势、勇猛、大胆、凶残、狂妄、暴躁等,在谚语中有诸多表现,如“虎父无犬子”、“老虎屁股摸不得”、“虎毒不食子”和“伴君如伴虎”等。中国本土没有狮子。据历史记载,公元前138年张骞出西域开通丝绸之路后,“殊方异物”的狮子和狮子文化才正式被中国人所知。[4]此后狮子在中国多作为镇守辟邪的猛兽,在谚语中偶尔能看到,如“吃人的狮子不露齿”。

在希腊狮子被认为是百兽之王,它在希腊生活的历史悠久,其凶猛的形象经常出现在希腊神话传说和文学艺术作品中。狮子象征着尊贵的权势、勇敢大胆或凶残狂暴,如

(宁为狮后,不为狐首)等。希腊本土没有老虎,在《现代希腊语词典》中老虎被用来比喻力大勇猛的男人或野蛮粗鲁的女人,少有与虎相关的谚语。

(四)其他

1.乌龟

汉:寓意长寿或讥称其妻有外遇的人,如“千年王八万年龟”。

希:代指速度慢的人,如Στον κατ'?浊φορο κυλι'?着ται κι η χελ'?棕να(慢龟也会滚下坡)。

2.喜鹊

汉:报喜鸟,预示着喜事,如“喜鹊叫,喜事到”。

希:代指小偷小摸的人,如Κλ'?着βει σαν κ'?咨σσα。

3.乌鸦

汉:预示坏事或象征贪婪黑心,如“鹊为喜报,鸦为凶鸣”和“天下乌鸦一般黑”。

希:代指骗子或搬运尸体的人。

4.猴子

汉:寓意活泼机灵和敏捷淘气,如“一百个猴儿一百条心”。

希腊:代指狡猾奸诈的人或山寨产品,在谚语中少有涉及。

三、汉希谚语中各自独有的动物形象

中国和希腊很多谚语的产生与本国自然地理环境和物产风貌密切相关。中国地域辽阔,历史悠久,真实动物与神话动物种类繁多。希腊地处地中海东北部,三面临海,岛屿众多,捕鱼传统历史悠久。[6]在希腊语谚语中出现不少海鸟和海鱼。此外,受历史典故、文化传统、风俗习惯、思想观念等的影响,两国谚语皆有一些特色动物。

(一)汉语谚语中独有的动物形象

鸿雁:中国常见的候鸟,秋天朝南飞,春天往北返。自古以来人们赋予了鸿雁很多内涵,根据《汉语大词典》的解释,鸿雁喻指灾乱流离之民或兄弟,又因汉朝苏武借大雁传书的典故,也喻指书信。在汉语中有一些借用鸿雁特性的谚语,如“雁飞千里也恋亲”、“雁过有声,蛇过有路”。

鸳鸯:中国的一种野鸟,雌雄多成对生活在水边,用来比喻忠贞和睦的夫妻。在谚语中我们能看到“鸾凤自有鸾凤配,鸳鸯自有鸳鸯对”和“鸳鸯失偶,永不重交”。

麒麟:麒麟与龙凤同为中国传说中的瑞兽,它象征祥瑞,在谚语中多比喻才能杰出的人,如“草有灵芝木有椿,禽有鸾凤兽有麟”。

(二)希腊语谚语中独有的动物形象

猫头鹰:希腊神话中猫头鹰是雅典娜女神的代表动物,有着敏锐的双眼,象征着智慧和睿智,深受希腊人民喜爱,出现在很多钱币、故事和艺术品中。希腊语中有一些包含猫头鹰的谚语,如

(兔眼没法和猫头鹰眼比)。

螃蟹:希腊海岸线漫长,各类螃蟹是人们在海边常见的动物,希腊神话里也有关于巨蟹座的故事。在谚语中人们根据它的特性来表达各种不同的含义,如Τι ε'?咨ναι ο κ'?琢βουρα, τι ε'?咨ναι το ζουμ'?咨 του(螃蟹榨汁白费力,喻指无价值的东西)。

四、结论

通过以上比较可看出,两国民族的文化制约了动物词的意义演变,部分汉语和希腊语的动物词与本民族特定的地域环境、风俗习惯和历史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差异较大,容易造成理解和表达上的失误。中希有不少谚语所用动物不同,但表达的含义完全相同,在学习时可以进行对比分析,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希两国的动物在文化象征上的差异。其次,中希很多谚语来源于神话传说、寓言故事、文学经典等,因此要加强学生的文化概念,鼓励学生多读历史文化专著和文学著作。只有多了解两国的历史文化背景,才能更好地领悟谚语背后的含义。

本文为上海市教委教学科研资助项目“2015年上海高校青年教师培养资助计划”(项目编号:YQ15WQ0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曹曦颖.试论英汉谚语中动物比喻形象的文化差异[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

[2]罗竹风.汉语大词典[M]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3

[3]顾雪梁.十二生肖寓意详解[M]国防工业出版社,2008:129

[4]汪德华.中国与英美国家习俗文化比较[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214

[5]2002

[6]宋晓敏.列国志之希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178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