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关于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思考
作者: 薛文瑛摘 要:本文将以新课程改革精神为指导,深入分析当前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严峻形势和初中生所存在的问题,完全从德育的高度来探讨初中思想品德的教学策略,从而改善当前初中思想品德单纯学科导向的思维和现状,真正从意识和行动上重视初中的思想品德教育,从而提升初中生的思想品德素养和综合素质,让初中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成人成才。
关键词:新课程; 初中; 思想品德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1-013-001
教育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目前初中思想品德课存在很多问题,甚至有人认为没有必要开思想品德这门课,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应试教育导向问题,也有课程设置及评价方式问题,更有教师的观念和教法问题。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为实现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提出了契机,笔者将以新课程改革理念为指导,从师生关系、教学内容、情感体验及评价方式等方面探讨初中思想品德有效教学的策略。
一、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师生关系是上好思想品德课的关键,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把课堂看成是师生之间的交往行为,而不是知识授受的认知行为。把促进学生的思想素养提升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出发点,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和精神需求,帮助学生排忧解难。因此,作为思想品德教师,在角色定位上,要摆正位置,不以势压人,不以压代教,多注意感情上的交流。在语言表达上,不用命令式、训斥式教育,多一些商讨、对话式教育,循循善诱,因势利导,以平等的姿态、平易近人的风格来教育人、引导人、感染人,引用生活中的例子来阐述道理,教导学生,帮助学生成长。在课堂教学中发扬民主,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看法,鼓励学生之间的辩论,也允许学生和教师辩论。在引导学生展开讨论的过程中,鼓励学生联系社会现实和自己的思想实际进行争论,引导学生把不正确的认识暴露出来,并用正确理论对学生的争论进行综合评述和正面分析,从而澄清学生的混乱思想,扭转学生的错误认识。让消极因素不再继续滋长,让积极的观念逐步形成,并成为思想的主体,进而培养了学生识别和抵制错误认识的能力。
二、引入生活化的教学内容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善于开发和利用初中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中的思想要求和道德规范。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生命力,就在于理论联系实际,开放教学内容,关注热点、贴近生活,切实增强思想品德课教学的针对性和时代感。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实际情况,要把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和需求作为调整教学内容的基本依据,努力开发课程资源,不断丰富道德教育内容。根据学生已有经验,以思想品德学科教材内容为话题,把学生生活素材整合为道德学习内容。捕捉每一个富有时代气息的内容,拉近教材和现实生活之间的距离;把发生在学生身边的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鲜活的故事融入课堂,丰富学生道德学习内容。例如,在开展感恩主题教育时,以“孝敬父母”为主题,组织对父母感恩的系列活动。课前小调查:看一看父母一天的劳作;听一听父母的心里话;写一写所见所闻。课堂上,以交流调查的所见所闻为话题,并议一议当父母的究竟累不累?想一想假如自己是父母,该为子女的生活、学习提供什么?说一说:父母是否需要尊敬?课后拓展,做一做“当一天父母”,完成如下事情:买菜;做饭;洗衣服;扫地;再写一写对父母想说什么?通过活动让孩子们体会母亲为我们成长付出的辛劳,了解母爱的无私,母爱的伟大,了解爱的内涵,体验爱的情感,懂得爱的责任,学会爱的奉献,引导孩子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回报父母,深化感恩教育。再以“寻找身边的爱”为主题,以“说一声谢谢”为基本要求,组织感恩教育系列活动。譬如制作感恩手抄报、进行“感恩考察”、组织“你学会说一声‘谢谢’了吗”的问卷调查等。利用教师节活动,组织“我向老师说一声‘谢谢’的主题班会感恩”。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品德,是一片肺腑之言,如果人与人之间缺乏感恩之心,必然会导致人际关系的冷淡。所以,每个人都应该学会“感恩”,这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尤其重要。所以,要让他们学会“感恩”,让学生对周围给予自己关爱的人心存感激,对他人的帮助时时怀有感激之心,这其实就是让他们学会懂得尊重他人。感恩教育让学生知道每个人都在享受着别人通过付出给自己带来的快乐的生活。这样可以把课堂内外联在一起,把情感与态度、行为与习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也有利于进一步引起学生的思想共鸣,增强思想品德课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三、创设体验式的教学方式
新课程标准强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首要教学目标,这就决定了情感体验在学生思想品德课学习中的独特地位。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传统的说教已经毫无效果,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的自主活动以及在活动中来体验和感受,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与成长。例如,在学习“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时,让承担校园环境卫生值日周任务的同学谈谈自己的感受和建议,这些同学纷纷表示打扫环境的任务太累人了,因为老是有同学乱扔纸屑果壳、随地吐痰,建议学校对同学要加强教育,对破坏环境的人要给予处罚。这种来自于切身感受的讨论所产生的情感共鸣和教育效果,胜过老师的千言万语。每一个学生以真实的自我,面对自己生活中常见的个人问题或社会问题时,他们会充分挖掘生活中积累的体验和感悟,融“我”入境,达到主观世界与客观认知的高度融合。产生情感体验的学习过程,使学生既有情感的刻骨铭心,又有知识的深刻烙印,与其说学生在学知识,不如说学生是在进入人生的信仰之旅。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在授予学生基本生活常识、法律规范、国情国策等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价值观念和为人处事之道。因此,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应更加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真正发挥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功能,让每个学生都健康快乐的积极成长,让每个学生的人生都能出彩。
参考文献:
[1]李圣安.初中政治课堂导入方法新探[J]文理导航:上旬刊,2011(12)
[2]李瑞洁.关于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导语艺术的实践探究[J]才智,20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