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珊瑚王高华:饥饿成长
作者: 马冬因为饥饿,狮子要用最快的速度追赶羚羊,因为饥饿,东非大草原上的角马才不顾来自狮子、鳄鱼的死亡威胁,强渡马赛马拉河,人人都需要饥饿感。
饥饿感会在人生不同的成长阶段,不同的人生境遇中,使人逆风飘扬。
毫无疑问,饥饿是成长的动力。
70年代,排行老三的王高华,充当起了对抗隔壁村孩子的孩子王。他要“结束”这场“世仇”,联合村里的其他小朋友,用废弃钢管、墙上刮下来的芒硝、木炭……做出了一把一米长的火铳。
“嘭”的一声,制作粗糙且杀伤力极为有限的火铳在他裤子里走火,火药把小伙伴的手背打得青紫,也把隔壁村孩子的恐惧感打了青紫。自此结束了这场属于孩子们的“世仇”。
而后辞去公差,进厂做玩具。他立志要把工厂里各个部门都要摸一遍,“这样才能当上一个合格的职业总经理”。用了4年,三下广州,做了6份工作,做到“每份工作再没有什么可以学习的地方”为止,做成了被每个企业极力挽留的高端人才。
而后又带着仅有的几万元,北上创业从事药品营销。住不起旅社,就跟同伴合伙租了间民房,既当宿舍又当库房,“早上起来,一抖被子,背后都是唰唰唰的冰碴子”。骑着二八大杠,每天往返几十公里摸市场。即使半年没有卖出去一粒药,他依然坚持到北京香山秋天最美的那一刻……
而后你就能理解,他为了一场关乎尊严和荣誉的专利官司,上诉、上诉,不断上诉。死磕5年,成就了中国司法里的经典案例。赢了的那一刻,只有无言的轻松,以及身边几乎所有人的热泪盈眶。
珊瑚是种异常珍贵,又异常脆弱的生物。珊瑚树红春常在,风里浪里花常开——它的品质很像王高华和他的红珊瑚药业集团。
闲下来,王高华喜欢不断去外面学习,像一个知识的饕餮,“报各种班,让自己接触各种新知识”。
他办公室里摆了一副围棋。在围棋非黑即白的世界里,无论是吴清源、李昌镐,还是更年轻的柯洁,只有对胜利的渴望,对大局的判断和细节的掌控,才能填补内心那种对弈的饥饿感。
先手一·火铳

位于湖北东南部的通城县,素有“湖北南大门”之称,王高华就出生在这个地方。
他今年54岁,上大学之前没出过咸宁市通城县的叠叠峰峦与大江大河。放眼望去,那些沉寂而高耸的山峰,阻碍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却从未阻碍少年王高华心中对山外的渴望。
家里的3个孩子中,王高华排行老三,还是村里的“孩子王”。
2023年7月10日,我们在广州红珊瑚采访他的时候,初见面,并未看出这是位豪爽而又健谈的湖北汉子。
小时候,王高华的村子和隔壁村相隔几条田埂。两村大人比较和谐,但顽童们却像一代代传下来一样,总是习惯“打仗”。
“世仇”传到王高华这代,问题没有升级,对抗方式却来了次飞跃。
那个年代,枪支管控没有那么严格,王高华和同村的几个玩伴,找来了废弃钢管,从墙上扒下来芒硝加木炭等,一番东拼西凑,竟然弄出来一把1米长的火铳。放进去一把绿豆,“打在报纸上,满是弹孔。”
有了“重武器”,隔壁村的孩子再不敢造次。王高华和小伙伴们每天轮流背着“长枪”,保村护院。
直到有一天,火铳突然走火,火药夹着碎绿豆,擦着一名小伙伴的手背打了出去。手背立马由红转紫,肿了起来。所有小伙伴都呆住了。
好在两村孩子的“世仇”,在王高华这代算是画了个不完美的句号。
王高华从小就有一种吸引力,胆大、心细、仗义。“小时候,我逃课回家,几乎所有男同学都会逃课跑到我家。”王高华仍然是村里第一位大学生,考上了湖北民族大学,特产专业。自此之后,尊重知识,重视教育就成为了村风。这个只有三十来户人家的小村庄就像开了挂一样,一路考出二十多个大学生,其中包括高考状元和名校大学生。
不得不说,天分和努力,是每个成功者能奔跑起来的左右腿,缺一不可。
1992年毕业时,王高华几经周转被分配到通城县水利电力局工作,月薪100多元。在别人看来,初入社会,铁饭碗端在手里,生活已经步上了坦途。但实际情况是,那时所在单位的铁饭碗,无法支撑起整个家庭生活的重担。
退一步讲,曾经的“孩子王”又怎会安逸于一眼看到头的生活?王高华需要做出新的“火铳”,去改变自己的人生。
没多久,王高华终于找到了机会。邓小平南方谈话后,1993年,单位出台了下海政策。王高华第一个报了名,请求停薪留职。毅然放弃单位安逸的工作,选择了“下海”。背井离乡,南下广东。
前路茫茫,谁也不知道前路有多艰难,但阿华的心中充满了梦想和希望。
23岁,年轻人“阿华”带着仅有的100元钱第一次坐火车去了南方。
先手二·天花板

何以安身立命,要看武功路数。
不得不说王高华是幸运的,凭着大学生身份,他很快找到一家港资玩具厂,做行政见习生。王高华很开心,“当初东莞一个镇的经济发展规模堪比老家一个市”。
起初的一个月,老板很看重这个踏实的大学生,工厂的每个工序每个环节,都让他去实习锻炼。行政见习生的工作干起来并不费力,第一个月结束,到手1 000多元钱,“这等于在老家干一年的全部收入”。
他给父亲写信:“今后你就不要种田了,你种一年田全部收入不扣成本不够我干一个月的。”当别人把信念给父亲听后,整村的人沸腾了。
彼时,王高华钟爱学习,善于总结。每次实习完,都会结合自己在大学所学,写报告给老板。很快,他发现那时工厂的管理水平很低,粗放式的发展存在很多漏洞。
于是,王高华在实习期间提了几条建议:严把生产计划关,建立标准质量体系,设立品质部。如今看来简单的几条建议,在当时无异于是套制胜法宝。
一系列举措,让工厂的发展得到了大幅的提升。老板对这位山里来的年轻人也是另眼相看。年纪轻轻的王高华,第一次展现出了他的管理天赋。这也为未来红珊瑚作为跨区域性制药企业,能成功管理,埋下了伏笔。
有时候,你看到的一帆风顺,只不过是别人逆浪搏击的结果。受排挤、受打压,感觉一身本事却无用武之地……王高华一度很迷惘。
有一次在车间,王高华看到工人在一个小板凳上写着,“走吧走吧,我们吃的是草,干的是牛的活”。他好像被电击一样,瞬间看到了管理的漏洞和员工生活的艰辛,要改变,需要自己为员工而争取。再后来年轻的他有了新的职业规划,“我一定要把工厂所有部门的活都干一遍,要做总经理或厂长”。

办公室主任,仓库主管,品质部经理,生产部经理,每份工作半年左右,只要是“觉得再也没有什么新东西可以学的”,王高华就会主动辞掉再找一份,哪怕薪水低一点也不怕。
工厂的所有管理岗位都摸了一遍之后,王高华决定去挑战一下销售。
“如果谁愿意给你一张订单,就算他在你屁股上踢一脚,让你滚出去,你也还要爬回去。”临别之际,领导在三番四次也留不住这位年轻人之后,送给这位自己一向看好的后生一句销售人员的至理名言。
这句话,王高华记了一辈子。
彼时,公司主营一款折叠贺卡,需要频繁跑到义乌等全国各地洽谈业务。每到一处,他都用自己的双腿去丈量每一片市场。不到一年的时间,王高华成了销冠。
年底总结会上,老板当着所有人面说:“如果你们每个人都像阿华一样,我们还会走到今天?!”
王高华知道,销售这行,自己又干到天花板了。
尖·参差分两势,自胜者强

4年的“社会MBA大学”,炼就了王高华管理的底色,但成为一名合格的创业者或企业家,他还需要更多磨砺。
彼时,王高华的同学大多“要么南下打工,要么下海当老板”。回乡探亲时,同学们向他诉说着城市的机遇和门路。“别人都能成功,我为什么不行”。带着这份自信,王高华拿出自己这些年积攒的几万元所有身家,跟同学一起成立了一家销售顾问公司。在1998年春天的北京,王高华迈出自己创业的第一步。
彼时的王高华,又重新有了对未来的“饥饿感”。
没钱住旅馆,他们平日里租住在北京六里桥破旧的民房里,既当仓库又当宿舍。冬天房外的水管总是被冻,尽管房间里有小煤炉,但每个深夜,只有靠炉子的一面是热的,不停翻身取暖的时候,总能听见床边靠墙的一面冰碴哗啦啦地响。
8个月,寒来暑往,结果只卖出去一箱药,总价800元。
“高华,要不咱们别做了,回去吧?”
坐在小房子里,合伙人开始打起了退堂鼓。“几家医院都提单了,再坚持一个月吧。”王高华对未来仍然充满自信,“再干一个月,如果还不行,市场我接过来,到时候把你投入那部分钱还给你。”
有了王高华的托底保证,朋友也不再退缩。“散伙会谈”过去不到一个月,业务遍地开花。4个月时间,到了年底,不仅把之前投入亏损的部分填平,还小赚了一笔。
记得一位企业家说过,成功就是你在别人都觉得是铁板一块的地方,再努力钻一下,然后就会发现底下是一片海阔天空。
王高华钻出了自己的海阔天空。
“销售的尽头只有两条路,要么往下游走去做终端,要么往上游走去做研发和生产,只有把产业链打通,才能有好的发展”。

由此,王高华展开了看上去很“疯狂”的计划——保持现在的业务,去上游。
彼时,之所以说疯狂,是因为王高华虽扎根医药行业,摸爬多年,但和做研发相比,难度呈指数级上升。他把全部身家压在了上面。
2005年公司自主研发产品扶娃牌“葡萄糖酸钙锌口服溶液”上市。之后,收购武汉国丹医药有限公司,开展药品的经营业务。
未来已来?
镇·漫长的季节

一纸诉状,彻底将王高华拉进了一个持续了5年的“黑洞”中。
2006年,河北一家制药企业找上了门,状告王高华旗下的“葡萄糖酸钙锌口服溶液”专利侵权。
回忆当时的感觉,王高华说:“突然间,它就成了悬在你头上的一把剑。”
在产品严重同质化的阶段,药品一旦号称拥有专利,无异于在惨烈的市场竞争中划出一片蓝海。王高华生产出了葡萄糖酸钙锌口服溶液。一上市,河北某药企便感觉到威胁。于是该药企认为“扶娃”产品侵权并提起上诉,请求法院判令其:1.停止生产、销售;2.刊登致歉声明;3.赔偿经济损失1 941 371.44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