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为中心”的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特色

作者: 许嫣

摘 要:“学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就是以“悟”在先,教师“随”着学生的想法、学况、感受和差异而“引导”的一种教学模式,课堂中的教学活动主要是围绕学生来展开,使学生通过学习获得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教学设计的目的是为了追求最优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学为中心; 为学而教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4-061-001

“学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就是以“悟”在先,教师“随”着学生的想法、学况、感受和差异而“引导”的一种教学模式:它的“学”指学生有组织、有计划的主动性的模仿,在课余时间加以自身领悟的学习;“导”是指学生在悟的基础上,教师从中对学生进行引导、纠错。当学生竭力思考,而问题又未能得到解决的关键时刻,教师才给予指点和提示,使之豁然开朗,帮助学生达到他们自己所不能完成的学业任务。下面笔者结合苏教版第三册第16课《大禹治水》一课来谈一下如何构建“学为中心”的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特色。

一、为学而教,重视整体感知,理解文本

从《大禹治水》的课题上我们就可以看出,这篇属于“谁干什么”的课文,那么在总结学生以往学习过的课文,我们不难发现这类课文内容结构就是由“原因、经过、结果”三部分组成的,因此,在导入环节我就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层次,这样做一方面是使得自己接下来的教学更具条理性,其实,另一方面要让低年级学生初步学习围绕“原因、经过、结果”写一件事的方法,我个人认为,低年级的语文教学能否在打好“识字、写字、朗读、背诵”的基础上,适当运用一些为学而教的内容,让学生初步了解写好一件事的基本要求,以便为中年级的作文打下基础。因此,在第二段的教学中,我也请“学生自己默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想想第二段先写了什么,接着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以及最后学习完全文后,让学生再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其目的也都是这样的。因为我们在二三衔接的时候发现,三年级的语文阅读教学与低年级教学之间的衔接不是很紧凑,有脱节现象,这也是我自己日常教学中比较注重的,虽然是低年级,但教师的关注点、站位点并不能停留于学生的认知水平,而要深入浅出,教而无痕,在阅读教学的每一个细节之处,重视语文双基的训练。

二、学为中心,引导找关键词,感悟内涵

“学为中心,互动共享”的教学方法就是不断优化互动共享式课堂教学模式,以“悟”在先,教师“随”着学生的想法、学况、感受和差异而“引导”的一种教学模式。因此,在精读教学中,我采用的教学方式是引导学生自己来找关键词,如在教学课文第一段,我就让学生自己通过找重要的词语“无家可归”,来了解大禹治水的原因以及体会洪水的凶猛,并让学生用书上的句子来理解关键词;有了第一段寻找关键词的教学指导之后,在教学第二段,我则“放”的更多,尝试让学生自己来找大禹治水行动中的关键词“察看”和“引导”,并交流围绕“察看”大禹他是怎么做的?围绕“引导”大禹他又是怎么做的?在学生交流过程中,通过“千辛万苦”让学生想象大禹在治水的时候,遇到了哪些困难?适当的进行说话拓展练习;透过“挖通”和“劈开”,明白大禹治水的方法,感受治水的艰辛和不易。这样由找关键词入手,进一步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得意、得言、得法。总之,我力求在朗读中展开生与文、师与生、生与生之间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融合,实现学生的自主感悟,体现我校课题理念“学为中心,互动共享”。

三、实效朗读,说话练习,落到实处

课程标准对“读”的要求是:“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可以看出,这是把“读”分成了三层,首先要读得正确,这是读准、读通的问题;第二层次是读得流利,这是读熟的问题;第三层次是有感情地读,这是读懂的问题。在本课文的朗读指导上,我主要是带领学生走向文本,有层次的去读,读一遍有一遍的要求,目标逐步推进,而不是机械、重复、盲目地读。并在反复的诵读中很轻松地把课文的重点段落背出来,从而丰富学生的积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此外,我还提炼句式,指导学生进行说话练习,注重引导学生对语文文字的积累。语文教育专家杨再隋教授倡行“语文课一课一得,即一堂课,目标要集中,任务要单一,要求要明确,训练要落实。要深入钻研教材,疑问主要从文本中来,答案主要到文本中去找,要不离文本,紧抠词语,有时要咬文嚼字。”其实也就是要求我们的语文课简简单单地教,扎扎实实地读,真真切切地悟。没有花架子,让学生在有限的时空中,愉快地学习,聪明地学习,轻松地学习,高效率地学习。这样才能实现“学为中心,互动共享”。

总之,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课堂中的教学活动主要是围绕学生来展开,使学生通过学习获得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教学设计的目的是为了追求最优的教学效果,学不等于教,教也不能代替学,但教必须促进学,要以学习者为焦点,为学习者服务,以教导学、以教促学。旨在改变过去那种学生单纯接受教师传授知识的单纯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多层面的学习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