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kTok“钱”途未卜

作者: 郑鹏飞

编者按:“出海”继“裁员”之后,成为企业频繁讨论的又一大关键词。最近几年,中国经济靠着移动互联网发展带来的流量红利已经见顶,很多企业增速放缓。在政策的引导下,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把目光投向海外,期待在另外一片天地寻找到第二增长曲线。

出海如同扬帆远航,彼岸看似美好,但途中充满了不确定因素,变幻莫测的天气、猛烈的风浪、看不见的暗礁,稍有不慎就可能翻船。如今,出海成为企业发展过程中绕不开的一个话题,但绝不是照搬复制就可以,本文以TikTok(抖音短视频国际版)为例,深度探讨企业如何化解出海之困。

TikTok在全球获得的难以想象的成功,让人忽略了它正在面对商业化困境这一现状。

从用户体量来说,TikTok是中国互联网出海最成功的产品。就算放到全球范围内,TikTok也是迄今为止最快达到10亿月活的社交媒体产品——达到这个数字,Instagram花了7年,YouTube(国外知名视频网站)用了8年,而Facebook(脸书)则用了9年。

考虑到TikTok诞生时市场的激烈程度,能达到如此的成绩,TikTok势必是一款“几乎做对了所有事情”的互联网产品。但考虑到它今时今日的体量,它却面临一个尴尬的处境。

在用户规模上,TikTok复制了抖音的势如破竹,商业化变现上却相形见绌:如今TikTok坐拥近15亿用户,几乎是抖音的两倍,商业化收入却在2022年仅有100亿美元,只占字节跳动收入的八分之一。

“单列、上下滑”的短视频产品,一度被认为是内容类产品中最具商业化效率的模式。抖音正是借此一举破除了内容类产品难赚钱的迷思,超越了微博、豆瓣等一众元老,也力压小红书、快手等诸多新锐,迅速成为中国最大的互联网广告平台。

但问题是:这条铁律为什么作用到TikTok身上却失效了?

广告:棋逢敌手

TikTok商业化受阻背后,除了起步晚、备受关注的地缘风险,还有一个被人们忽视的重要原因——时代赋予了抖音和TikTok截然不同的竞争强度。

抖音在中国的迅速崛起,常常被认为得益于同行不够争气。早在抖音上线之前,市场上就有一系列短视频产品:小咖秀、秒拍短暂暴红后便光速过气;快手倒是深耕基层群众,但在商业化上一路佛系到了2020年。

观望中的巨头,则不觉得短视频是一场非打不可的仗。腾讯在2013年推出微视,日活一度达到4 500万,但此后几年一直在停更和改版之间反复横跳。等到腾讯在2020年终于咬牙押宝视频号时,同年的抖音日活已经超过6亿,营收也超过了2千亿元,不动声色地来到了腾讯同期的一半。

同样是应对短视频的侵袭,TikTok的美国竞争者们动作则要迅速得多。

TikTok在进入美国市场时已经足够低调。为了躲开Facebook的眼线,TikTok一度特意将投放主阵地从Facebook转向Google(谷歌)和Snapchat(阅后即焚)。但TikTok的暗度陈仓并没有成功,2018年8月,TikTok才和Musical.ly(妈妈咪呀,一款即时视频应用)正式合并,3个月后,Meta(元,脸书母公司)就迅速上线了同类短视频应用Lasso。

TikTok“钱”途未卜0

只是Lasso远未实现阻击TikTok的目标。从2018年11月到2019年10月,Lasso下载量仅42.5万次,同一时期TikTok下载量为6.4亿次。而到了疫情期间,TikTok用户数几乎同比翻倍,姊妹应用抖音则在中国线上广告市场跻身国内第二,看得海外巨头们心惊肉跳。

最终Meta决定启用Instagram和Facebook,亲身下场肉搏。

2019年11月,Instagram在巴西上线了内置的短视频新功能Reels(一款视频软件),随后这项功能在印度和美国上线。到2021年9月,Facebook也推出了Reels功能。而Reels与TikTok一样,都使用了推荐算法以及单列全屏的观看模式。

Reels,虽然功能不及TikTok全面,但背靠庞大基数,增长立竿见影。到2022年初,Instagram用户观看Reels总时长占比已经超过了20%。同样上线了短视频模块Shorts的YouTube亦是如此,上线2年间,登录用户就已经来到了15亿,与TikTok持平。

杀进短视频赛道,对于Meta和YouTube最重要的意义在于:成功阻止了用户向TikTok进一步流失。

2021年初,TikTok的美国用户规模就已经超越了Instagram。但在2年后的2023年6月,TikTok的美国月活数量为1.48亿,Instagram为1.34亿,差距并没有被拉大。

巨头的阻击给TikTok带来了两个后果:一是用户规模扩张延缓,二是用户群体扩圈艰难。

在国内,抖音从潮流男女一路泛化扩圈到村头叔爷,TikTok努力多年,却似乎依旧是那个“白人小孩的玩具”。直到2022年,TikTok在全球仍有近半数用户的年龄徘徊在13-24岁之间。

相比之下,YouTube用户有2.63亿(全美也只有近3亿网民),Facebook坐拥2.57亿用户,范围覆盖全年龄段,更像是抖音在中国的定位——真正的全民App。

拥有众多空闲时间的年轻人,为TikTok贡献了节节攀升的用户时长,但这种年轻人群占50%的用户结构,却让TikTok在美国(最重要的海外市场)遇到了跟B站类似的商业化难题。

在广告主最看重的转化率上,TikTok官方给出的数据为0.7%~3%,而Facebook的平均广告转化率可以达到9.21%。

两者转化率的悬殊,既是因为Facebook积累了更多的用户数据,能实现更精准的匹配,但也是因为——TikTok上的年轻人们无法、也不想在平台上花钱。

用户不花钱,广告主自然也不愿意掏钱。TikTok视频广告的千展成本,几乎只有Instagram Reels的一半,甚至比Twitter还便宜1/3。

背靠诸多发达地区的TikTok,用户价值甚至比不过快手老铁。2021年,TikTok的ARPU(每用户平均收入)仅为4.18美元,快手的数值则是TikTok的2.3倍。虽然背后有快手商业化运营起步更早、变现方式更成熟的原因,但这样的差距依然令人错愕。

而孜孜不倦抄袭TikTok的巨头们,在TikTok的地缘风险中,也成为了最大的受益者。

在2020年遭到印度当局封禁之后,Instagram在印度大力推广Reels,到2023年初,Instagram在印度的用户群已攀升至2.3亿,成为了全球最大的用户群体。堪称“TikTok跌倒、Meta吃饱”。

善于举一反三的Meta,也开始在美国国内制造声势,推动封禁TikTok。Meta不仅请来了政治顾问专门写TikTok的黑稿,甚至还利用中间公司,在媒体上散布TikTok上线“打老师挑战”的谣言。Meta为还在抢公章的中国互联网同行,亲身演绎了什么才是高端商战。

除了对手的快速阻截,这块大洋彼岸的陌生市场,同样存在着重重迷雾。

电商:南橘北枳

2020年6月,抖音成立了电商部门,正式下场做电商。次年,抖音电商成交额达到8 000多亿元,成为当时中国增长速度最快的电商平台。

TikTok被期待复制相似的战绩。2021年4月,TikTok以印尼、英国为起点开启电商业务,定下了5年内3万亿元GMV的激进目标。

然而运作了一年后,TikTok电商收获GMV60亿人民币,仅仅是抖音电商首年的1%——距离完成3万亿元任务还差99.8%。

作为对比,此时TikTok的月活用户数已经超过10亿,而抖音的月活用户数量为6.8亿。

按理来说,相比于国内电商卷生卷死的严酷战场,TikTok在电商发展相对落后的海外,有更多施展拳脚、创造奇迹的空间。但事实表明,正是这种阶段差异,让TikTok不能事事如意。

回溯抖音决定做直播的2020年,它在国内正处于一个这样的环境:一方面,直播电商这一新玩法的有效性已经得到验证。在2018年暴发后,经过两年发展,2020年淘宝诞生了33个成交额亿元以上的直播间,李佳琦和薇娅如日中天。

另一方面,抖音已经在广告业务上成功证明了自己。这年字节的广告收入在国内仅次于阿里,达1 831亿元,抖音贡献了其中的六成。无论是大中小品牌,都已经认可了短视频的引流能力,把抖音作为重要的投放渠道。

对消费者来说,他们愿意在直播间火热的吆喝中,为最低价疯狂下单。而在流量焦虑的厂家/品牌方看来,短视频这个新渠道,同样散发着“先到先得”的诱人气息。买家感兴趣,卖家有需求,带动抖音电商顺利起飞。

然而,TikTok面对的状况截然不同。首先,大部分海外买家还没培养起看视频顺手买东西的习惯。据调查,2022年74%的中国消费者在直播里下过单,而在美国,还有78%的人没进过购物直播间。上亚马逊、逛独立站是为了买东西,上TikTok是为了寻开心——几乎和工作和生活一样泾渭分明。

另外相比抖音,TikTok的购物推荐精度更低。抖音几乎是把广告业务做到尽,才开始做电商。有了丰富的品牌投放数据积累,让抖音清楚用户偏好什么广告、有可能为什么商品下单。

而欧美品牌/卖家也早就有了岁月静好的阵地,进入TikTok的热情并没有中国商家高。

以TikTok看重的北美市场为例,2019年,美国前五大电商网站的市占率,加起来还没阿里一家在中国的市占率高;相比起中国品牌快速抛弃线下、跃入平台电商,许多欧美头部品牌已经在成熟的线下零售里运筹多年,构筑起森严的价格体系。

知名歌手蕾哈娜创立的网红化妆品牌FentyBeauty,估值27亿美元,约等于7个完美日记。Fenty在2019年进军中国市场,很快就在淘宝上线了官方店铺。反观在美国大本营,Fenty至今都没沾亚马逊,靠品牌官网卖货就有稳稳的幸福,上线半年就稳稳入账1亿美元。

商业模式发展的阶段差异,最终导致TikTok并不能将抖音模式轻松移植欧美。而TikTok电商最早见效的领域,恰恰就是发展阶段与中国有很多相似的东南亚。

2021年,英国TikTok一天的GMV体量只够得上国内一个中型直播间时,印尼为TikTok电商贡献了超过70%的GMV。2022年的TikTok直播电商白皮书显示,东南亚大部分站点上线还未满一年,GMV增长已经接近3倍,达到44亿美元,直播带货时长雄踞所有地区榜首。

在这背后,则是整个东南亚市场的各个要素,几乎如同过去中国的翻版:

东南亚人口平均年龄不到29岁,60%在35岁以下,65岁以上的人口仅占7%——这个下宽上窄的人口结构我们曾无比熟悉。它意味着新的产业链、高速变换的制造业态、一路飘红的GDP、快速分层的消费群体和多样的物质需求。

这是个人努力与时代进程需要紧密匹配的典型案例。

世界:潮起潮落

1995年初秋,第一个商业化浏览器Netscape(网景)在美国上市,股价腾飞的速度震惊了华尔街的老古董们。《华尔街日报》锐评:“通用动力公司用了43年才在股票市场上值27亿美元,而网景花了大约一分钟。”

在网络基建和个人电脑普及的先发优势下,互联网公司最早的神话从美国开启:1994年贝索斯创立亚马逊,1998年谷歌成立,2004年扎克伯格在哈佛大学的宿舍做出Facebook。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