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思想及对当代道德的启示
作者: 王笑鸿摘 要:孔子被后人尊为“至圣先师”,其思想被作为治国安邦之本,其个人品德被称为“万世师表”。然而,细究起来,孔子在当今民众中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儒家思想的精华今天的人们究竟承袭了多少?本人以为,这是国学倡导者们仍然不十分明晰的一个问题。没有对民众传统道德状况的准确评价,就不能有成效地推动“新国学运动”的深入开展。
关键词:孔子思想; 当代道德启示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5-173-001
9.5米高的孔子青铜塑像虽然在国家博物馆立起来了,分布在世界百余个国家和地区的300余所孔子学院也陆续建立,各类媒体也在不断地传递着有关国学的新闻事件,但这些都不代表孔子儒家伦理思想在当今的中国人心中有多深厚的基础。相反,就笔者所知,孔子儒家思想对当代民众的影响,中国似乎落在了亚洲一些国家特别是韩国、日本的后面。
日本斯文会会长石川教授说,对大和民族影响最大的外来文化,当属中国的儒家思想,可以说孔子是日本大和民族富强的救世主。公元285年儒家学说传入日本,儒家思想开始对日本古代社会活动产生重要影响,孔子在日本的地位也在不断提高。到江户时代,出现“尊孔读经,严禁异学”的局面。同时在封建时代形成的武士道(武士的道德),也与儒学有着极深刻的关系,其主要道德规范都来自儒家经典,有的就是孔子的原话。1868年明治维新以后,恢复了儒教教育,继续举行孔子祭典,开展儒教研究,尊孔之风尤盛。
在韩国,几百年来,每年都会在孔子的忌日和诞辰举行春秋两次“释典大典”,这个祭孔典礼在首都成均馆和全国234所乡校(孔庙)同时进行。“祭孔大典”被韩国政府定为国家级重要无形文化遗产,并把“端午节”成功申遗成韩国的传统节日,现在韩国又在对 孔子学说进行申遗。此外,孔子思想对越南、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台湾等亚洲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产生了深刻而久远的影响,近现代对欧洲也有一定影响。
那么两千多年来,孔子在中国受到了怎样的待遇?儒家思想在中国大地究竟划过了一条怎样的轨迹?从秦始皇焚书坑儒到汉武帝废黜百家、独尊儒术;从20世纪初期西学东渐、全盘否定国粹、砸烂孔家店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文革”时期批判封建思想、打倒孔老二,可以说孔子这个被“士”阶层尊为圣人的2500年前的智慧老人,历尽沧桑,几经沉浮,经历了“至圣”的荣耀之巅,也遭到了贬斥地狱的噩运。其中在1949年以后的60余年历史中就经历了天上人间的巨大变数,成为中华传统道德承袭中的一则悲喜剧,这是应该令华夏后人反省和沉思的一个重要问题。
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而“仁”的核心是“爱人”,仁和爱之间有着一种辩证的关系。譬如,爱自己你就要“克己”,爱他人你就要“恕”,爱父母就要“孝”,爱物就要“俭”,爱真理就要“刚直”等等。那么,我们现在看一看,孔子的这些正心、修身、治家、齐天下的精辟思想,在当代中国人言行中还有多少留存?
现在还有多少人奉行儒家传统道德思想?又有多少人对自己的行为不加克制,为钱、为地位、为私利无所顾忌,为所欲为?官员贪腐动辄千万上亿元,环境破坏山河满目疮痍,食品污染触目惊心,矿难频发,哪里还有多少人类行为的道德自律?轼杀亲人,雇凶杀人,卖淫嫖娼,拐卖儿童,丑陋心理泛起社会沉渣,一切“向钱看”导致不在少数的人思想意识滑入罪恶深谷。这是与孔子道德思想水火不相容的。诚然,人人想挣钱,个个求富有,本无可厚非。关键是不能取泯灭良心之钱,不能把自己富裕建立在别人痛苦之上,不能不给后代子孙留些生存的空间。
孔子的儒家思想实在是过于宏大与精深,今人少有人去深入地探究它。况且历代统治者对孔子及其思想褒贬不一,没有一个两千年一以贯之的核心评价传承,他们往往都是根据自身政权的需要,各取所需,不能准确传扬孔子的本体思想。这些是现今中国人对孔于思想认知支离破碎、褒贬相异的主要原因。上世纪50年代前的大多数中国人虽然不能系统深刻地了解孔子,但他们的思想意识中保留了很多儒家思想的精华,特别是儒家孝道,世代相传已经深入人的内心,如“孝”字至上、相待以诚、宽容和睦、敏学上进等等。50年代以后的新一代人,他们虽然保留有一定的传统道德观念,但千年传承的正统礼教意识受到强烈冲击,如“仁、义、礼、智、信”等在主流思想冲击下体无完肤,但在个体家庭领域仍然能够看到较浓的传统孝道思想。60年代中期的“文化大革命”时期,传统道德意识受到彻底冲击,儒家伦理道德之树枝叶无存。在当时“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思想统领下,人们疯狂地冲破了一切儒家传统道德底线,为了个人政治需要反叛长辈、亲朋相残、师生相斗,由此,划清阶级阵线,声明脱离亲情关系,检举揭发师友,扼杀真爱而错铸婚姻悲剧者比比皆是。这是中国历史上对传统道德思想最强烈的一次冲击。
文革结束后,人们忽视在道德层面对其教训进行总结归正。这就出现了文革后一代年轻人传统道德观念的严重缺失。经常见诸媒体的不赡养甚至虐待老人的事件时有发生,老人因生活无望、不堪忍受虐待、精神崩溃自杀者也绝非罕闻。人们普遍欠缺尊老爱老意识,漠视老人生活、特别是老人在情感精神方面的需求。顶撞长辈司空见惯,甚至于辱骂也非鲜闻;因一些家事(如认为家产分配不公等)对父母耿耿于怀,出现了当老人生活困难、疾病时子女无动于衷,还有多子女的老人因赡养问题相互扯皮推诿。故而,使部分老年群体缺少晚辈应有的尊重和抚爱,不能获得来自于子女的情感慰藉。这与孔子终生倡导的“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孝是天经地义的,孝是道德的根本),差之千里。孟子说,“孝之至,莫大于尊亲”。
当今,人们相互的不信任,亲情友情的淡化,过度自私等与儒家传统道德格格不入的思想行为和道德意识,铸就了诸多的社会问题。由此,倡导国学,推崇儒家传统道德理念,要针对现实人们的思想道德状况,有的放矢地从国家层面制定长期的道德回归计划,以推进传统道德体系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