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学习困难的成因及对策
作者: 熊才香摘要:长期以来,在高中物理课程的教学中,困扰学生的最大问题即是物理知识相对难学,很多学生都因此失去了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自信心丧失、动手能力差等,直接导致了高中生学习物理知识的效率低下。显然,对于物理学习困难的研究,必然是当前物理教育领域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本文重点对高中生学习物理知识困难的成因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与探究,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高中物理;学习困难;成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6-025-002
1.高中学生学习物理知识困难的原因分析
1.1认知能力的限制
在初中的物理教学中,由于初中生对于学习物理的认知基本上是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因此,初中物理对于问题的研究往往都是从生活的经验出发或者由实验来得出结论的,这样的形式符合了初中生的认知规律,所以他们理解起来就比较容易。但是,在高中物理的教学中,对于问题的探究并非一定遵循了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有的是从已有的规律与结论上出发,然后进行理论的推导与分析,而还有的则是从实验出发。比如“万有引力定律”,即是通过对理论的分析与推导而得出的结论。又如点电荷、质点、光滑平面、理想气体等,则直接是建立在抽象的物理概念上的。显然,正是这种认知过程的极大变化,使得进入高中后的学生在才开始接触高中物理知识时很难适应。
1.2教师的期望与要求过高
首先,教师对于学生的的期望过高。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大多数高中物理教师对学生都会具有殷切期望,虽然这种殷切期望能够有效的促进学生产生奇妙的“皮革马利翁效应”,但如果期望值过高,且不符合实际,那么必然将导致学生逐渐产生心理负担,担心自己辜负教师的期望,而长时间下来,就会逐渐的沦为学困生。其次,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要求过高。就目前的情况来看,高中物理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始终对学生具有较高的要求,比如以高考的要求来做一系列练习,这些高考试题的难度、能力要求、综合性等方面必然和平时教学的要求出入很大。同时,很多教师为了“拔苗助长”,不断对课堂知识的难度、容量等进行增加,这样的结果往往是欲速则不达。学生一旦缺乏了对基本规律、基础概念的理解,那么他们只能通过“依葫芦画瓢”来解题,而如果问题的立意或情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那么学生此时很有可能会不知从何下手。
1.3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造成高中物理学习困难的主要原因,除了智力因素,基础的不足等,养成良好的物理学习习惯也是至关重要的。习惯是经过反复练习逐步养成的,不需要去努力和监督的自动化行为模式。习惯有好坏之分。比如,学生把大量时间花在题海上机械重复,思维只停留在表层,缺乏深入思考,而物理恰恰需要深入思考,只有对概念规律贯通领会,才能举一反三。又如,有很多同学认为预习是浪费时间,不少同学仅凭兴致偶尔预习一下,至于课后,很多人认为作业就是复习。物理学习是在特定的物理情境中,通过物理知识的学习培养物理思维,掌握方法,进一步提高科学素养的一个过程。而物理思维和方法等,又是以物理知识为载体,隐藏在物理知识后面的,所以学习习惯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
2.高中物理教学学生学习困难对策探讨
2.1让教学内容更具直观性
“让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建立在直观的感知基础之上,从而让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物理的概念及规律”,这即是直观教学应用于物理教学过程中的最大特点。比如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多开展一些与物理知识相关的演示实验,也可以设计一些学生能够自主动手的实验,来让学生实践训练。显然,直观明了的实验教学,不但能够让学生理解物理概念与规律的难度有效的降低,也能够给学生带来极为强烈的情感体验,这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以及理解能力与记忆能力的提高而言,显然是有利的。
例如在“力的合成”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这些问题:一是两分力的大小相同,它们在保持合力大小一定的情况下,如果两分力的夹角增大,那么分力的大小将如何变化?二是两分力在方向上保持不变,如果对一个分力的大小进行了增加,那么合力的大小将如何变化等等。对于这样的问题而言,通过直观教学,选用实验法与作图法,将结论通过实验现象或图形来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这样的方式必然能够让学生更容易理解与接受相应的物理知识。
再如静摩擦力概念的理解对学生来说始终是个难点,特别是静摩擦力的方向可以是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同,即静摩擦力可以是动力的理解。在这部分的教学中可以设计如下的实验:把一只牛皮纸信封夹在一本不厚的书中(尽量靠近书装订的一边),用手提信封就能把书提起来。教师再引导学生分析书本上升过程中受到的静摩擦力的方向,很容易得出信封对书本的静摩擦力方向向上且提供了动力。这个实验很简单,但给学生留下的印象却很深刻。
2.2在概念的形成及规律的建立中进行探究教学
在整个高中物理的课堂教学中,物理概念的形成以及物理规律的建立,必然是其中的“重头戏”。教师必须对其进行充分的“稀释”,让学生明确其来龙去脉,从中体验科学探索的艰辛、体验物理学家研究问题的思路与方法。
比如针对于初中教材已经讲授过的“牛顿第一定律”,在高中的物理课堂教学中,如果仅仅将静态的结论简单告诉给学生,而不通过引导让学生在规律的发现过程中亲身体验一番,那么学生必然觉得内容枯燥,逐渐失去兴趣。因此,在高中物理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仅要对知识进行传授,也要对隐含在知识背后的科学方法进行充分的挖掘。在“牛顿第一定律”的第一节课中,教师即可安排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对以下几个问题进行探讨:一是亚里士多德根据自己的直觉而得到的观点错在了哪里?二是牛顿是如何来对前任的理论进行补充与完善的?三是牛顿第一定律揭示了怎么样的自然规律?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到其中,将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然后综合整个小组的意见,将最终的答案呈现在课堂当中,即第一,由于时代的局限性,亚里士多德并没有考虑摩擦力。第二,提出了物理的运动并不需要力去维持的观点以及惯性的概念。第三,揭示了力与运动的正确关系。这样的过程必然将让学生切实的体会到真理的发现是—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再如,加速度的概念的理解对学生来说始终是个难点,有些教师在教学中往往是直接给出加速度的定义,不注意概念的形成过程,这样学生难以理解。在教学中老师可以先给出两个物体在不同时间内的初速度和末速度,让学生思考:(1)哪个物体的速度变化大?(2)哪个物体的速度变化快?学生用已知的知识很容易知道可以根据单位时间内的速度变化量的大小来比较物体的速度变化的快慢,这时老师再引入加速度的概念便水到渠成,学生也很容易接受。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3.1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
提前预习,是培养自主学习的精神和自学能力,提高听课效率的重要途径。提前预习教材,自主查找资料,研究新知识的要点重点,发现疑难,从而可以在课堂内重点解决,掌握听课的主动权,使听课具有针对性。
3.2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课习惯
教与学应该同步,应该和谐,因此学生在课堂上要集中精神,专心听教师讲课,认真听同学发言,抓住重点、难点、疑点听,边认真听边积极思考。教师在课堂上还要引导学生记笔记,要让学生知道怎样记笔记,
3.3培养学生先复习后作业的习惯
有些学生不复习就忙着应付作业,做作业时一边翻书找公式一边解题,或对照例题依样画葫芦,结果合起课本什么题也不会解了。教师应该要求学生在做作业前把课堂上老师所讲的内容先消化,先理解基本的物理概念物理规律,掌握重要题型的解题方法,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4培养学生仔细审题的习惯
审题能力是学生多种能力的综合表现。要求学生仔细阅读材料内容,学会抓字眼,抓关键词,正确理解内容,对提示语、公式、法则、定律、图示等关键内容,更要认真推敲,反复琢磨,准确把握每个知识点上的内涵与外延。同时还要培养自己能从作业,考试中发现自己的错误,及时纠正的能力。
3.5培养学生善于提炼物理方法的习惯
学习物理,练习宜精不在多,关键在于明确做练习的目的。从练习中体会概念和规律的应用,明确物理问题的解题思路,掌握一些基本的分析方法。因此,在高中物理学习中要重视物理方法的提炼和运用。学生不仅要知道有哪些方法,关键是能够灵活运用这些方法。首先,在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学习中渗透学习方法。要弄清楚概念的内涵外延、来龙去脉,掌握规律的表达形式,各物理量意义单位、规律的适用条件、概念规律的区别和联系,理清知识脉络,形成知识体系。其次,遇到物理问题,一定要先读懂问题中的物理状态、物理过程和情境,找出起主要作用的因素及有关条件,然后再根据所遵守物理规律进行处理。
4.结语
总之,要想彻底的解决学生学习物理知识困难的问题,教师必须从多方面去努力,对教学的思路、方法进行不断的改进。而学生也应该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面对学习中的困难,坚持不懈。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的达到物理学习的理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