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案例:紫藤树下的故事
作者: 李红梅摘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强调:“珍惜童年生活的独特价值。要充分认识生活和游戏对幼儿成长的教育价值,把握蕴含其中的教育契机,让幼儿在一日生活中,在与同伴和成人的交往中感知体验、分享合作、享受快乐。”
关键词:幼儿成长;生活和游戏;活动案例
中图分类号:G61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8-113-001
活动背景:
幼儿园草坪旁有一长廊,长廊旁种了许多紫藤树,到了初夏,紫藤长满茂盛的树叶,小朋友常到长廊下休息、做游戏。
镜头一:
有一天,大家玩过大型玩具后,我安排孩子们自选活动,孩子们一声“耶!”分头行动:有些孩子玩起了“办家家”游戏,她们捡来许多小树枝堆在一起准备煮饭,用树叶做碗,找些烂泥巴搓起了小圆子,还摘了一些像葱一样的叶子切断了做菜,几个孩子嘴里叽里咕噜说个不停。很快,他们旁边又聚集了许多孩子,每个人都自发地担任起自己的角色。突然,“妹妹”喊“肚子疼”,大家赶紧将“妹妹”扶到长廊上躺好,一个男孩主动当起了医生,在地上找到一根小棍子做针筒,给妹妹打起针,爸妈们围在妹妹身边叫她勇敢、不要怕。
长廊里的孩子们更是忙得不亦乐乎,他们有的站在长凳上、有的爬到围墙栏杆上,有的跟在别人旁边翘首相望,原来这些孩子们发现紫藤上有许多好看的小瓢虫,平平喊来老师帮她捉树叶上的虫子,我很快帮她捉到了虫子,平平当宝贝似的和小虫子玩去了,只见沙沙也发现了一只,他爬上围墙栏杆,小心翼翼地拖下树枝扑上去捉住了它,这下,几个孩子都围着它,争着要看小瓢虫,沙沙小心地张开手,只见瓢虫在孩子手心上爬来爬去,突然一下飞走了,急得沙沙直跺脚,禾禾说:“我们再去捉!”他们又围过去仔细地找,发现瓢虫就捉住,够不着的地方孩子们主动喊老师去帮忙。在老师的帮助下,许多孩子都捉到了许多小瓢虫。孩子们都不认识这些小虫子,纷纷跑来问老师,我告诉孩子们这是瓢虫,专门吃蚜虫。孩子们记住了名字,玩瓢虫时小心极了,用手心小心捂着,生怕它再飞走,有的不小心瓢虫飞走了,又赶紧去捉,忙得不亦乐乎。该到回教室的时候了,我说:“瓢虫和我们玩了好长时间了,它们又要去捉害虫了,我们把它放回去,等会儿再来和它们一起玩,好吗?”孩子们点点头,把手中的瓢虫放了回去,恋恋不舍地回班了。
镜头二:
孩子们回到教室,有关瓢虫的话题一直在孩子中间展开。沙沙说:“我们回家了,瓢虫还在树叶上等我们吗?”瑶瑶说:“我们吃饭了,瓢虫吃什么?它会饿死吗?”当我告诉孩子们,吃完饭后,我们再去和瓢虫玩时,大家别提有多高兴了,这次吃饭是吃得最好、最快的一次,我想:孩子的心已飞到长廊下了。
镜头三:
吃玩饭后,孩子们就吵着要散步,我问:瓢虫有没有翅膀?有的说没有,有的说有,瓢虫会飞。我又问:“瓢虫会飞,我们怎么和它一起玩?”孩子们为难了,沙沙说:“我们拿一只玻璃瓶子,把瓢虫装在里面,瓢虫就飞不走了。”这一下,孩子们想起来了,有的说:“用一只小箱子装起来,瓢虫就飞不走了。”有的说:“瓢虫喜欢树叶,我们就用树叶接住它。”孩子们找了许多可以装瓢虫的瓶子、盒子出发了,一到长廊就迫不及待地找起来,有的是几个孩子一起找,一旦发现瓢虫,几个孩子拉的拉、喊的喊,实在够不着,喊老师帮忙,很快许多孩子捉到了瓢虫,围在一起玩起来。我乘机引导幼儿观察:“瓢虫长的什么样,是怎样飞起的?”远远说:“瓢虫像甲鱼,身上背着能飞的壳。”涵涵说:“瓢虫像坦克,会爬、会飞,真了不起。”我说:“看看瓢虫有几只脚?瓢虫的头上有什么?”瓢虫很小,但孩子们还是非常认真地数,大家还发现瓢虫真漂亮,身上有许多小点点。我说:“数数看,背上有几颗小点点。”大家又仔细去数,发现瓢虫背上都是7个点点,我告诉他们背上有7个点的瓢虫叫七星瓢虫,它是捕捉蚜虫的能手,专门吃害虫,我们要保护它。
午睡时间到了,我说:“瓢虫老是待在瓶子里会死的,我们让它去捉虫子,等我们睡醒了,再来和瓢虫玩,好吗?”孩子们都将瓢虫放回大自然,只有平平不肯放,要求将瓢虫带回家,我点点头,见我同意,平平高兴地、小心地用瓶子装着瓢虫,回到了教室放在自然角中观察。
起床后,许多孩子自发地围在瓶子旁边和瓢虫玩,看见瓢虫在瓶子里一动不动,沙沙说:“瓢虫,你睡觉了吗?”瑶瑶说:“瓢虫一定也睡着了,我们快喊它起来。”一爽说:“瓢虫一定不高兴,把它一个人关在瓶子里,多难受。”大家一致要求将瓢虫送回树林,去捉害虫。老师满足了孩子们的要求,又组织孩子去长廊边过了把瘾。
活动评析:
一、教育应顺应儿童天性,给儿童充分的自由
在此案例中,作为教师最重要的并不是让幼儿学更多的东西,而是尊重孩子、解放孩子,还给孩子一个儿童的生活、儿童的世界,让他们能够有更多的自由支配的时间,可以自由地去想、自由地去做,让他们有更多的户外活动。
在此案例中我们发现:户外自由活动对幼儿的限制比较少,它能充分满足幼儿的真实需要,帮助幼儿成为课程的主动建构者。幼儿可以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活动,在活动中往往表现得积极、投入、尽兴,能主动自发地形成交往,进行想象,积极商量,获得丰富的情绪情感体验,充分表现自我和实现自主发展。
二、游戏中幼儿自主自由,教师积极参与,共享游戏欢乐
游戏中幼儿自主自由,活动类型不是由教师硬性安排的,而是由幼儿自己选择的,玩什么、怎么玩均由幼儿自己做主。在此案例中,教师始终是站在儿童的立场上,并且以儿童为自己出发点的。幼儿对瓢虫的兴趣持续了近两个星期,孩子们对瓢虫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有了比较详尽的了解。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始终自发地主动活动,教师只作为聆听者、观察者、引导者和帮助者,教师积极参与活动,有时建议指导,有时给予一定帮助,但更多的时候是作为幼儿中的一员,师生之间较少出现距离感。这种平等关系有助于幼儿在活动中学习自己做主,自创玩法,因而游戏中较少看到幼儿依赖教师的行为。教师通常不对幼儿提出硬性的要求,而是与他们一起活动,用行为感染他们。教师的作用就是千方百计让儿童玩得高兴。
当然在游戏中,教师并非完全放任,而要做到心中有数。教师注意幼儿和谁玩、在哪儿玩、玩什么、玩得如何等,并依平时对儿童活动特点的观察了解,进行相应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