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基于学情的低年级写话训练

作者: 金健蕾

摘要:低年级写话训练存在着表达无序,词不达意,句子不完整,内容不具体,标点不会用等问题。要达到新课标要求的有兴趣写、乐于写,我们写话训练时就不能拔苗助长,要更贴进课本,从句式训练开始,从说通顺,说有序开始,慢慢提高要求,循序渐进地促进孩子乐于运用语言文字。

关键词:结合文本;贴近生活;循序渐进;把词语写形象;把句子写具体;把条理说清楚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9-075-001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低年级的写话提出了新的要求:1.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2.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3.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会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我对二年级一个班级的学生在写话练习中出现的问题作了一下整理,发现其中最普遍的一些问题:1.学生因缺乏必要的写作知识、技能,没有掌握一定的方法,不知道该怎么写,想不出要写什么内容的,占全班的23.4%。2.学生因大量会讲的字词不会写,不会用,会写的字又不能完全满足完整表达的需要,而显得词不达意的,占全班的48.9%。3.学生因对很多标点还不认识,有的标点的作用还没有理解清楚,所以不太会准确使用标点,滥用标点或不用标点的,占全班的70.2%。4.学生因思维跳跃性大,观察凌乱,思维无序,表达时没有经过整理,不能有条理地表达的,占全班的76.6%。这些问题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二年级学生知识水平低和思维发展的滞后。所以我认为低年级学生的写话不能拔苗助长,要更结合文本,贴近生活,从句式训练开始,从说通顺,说有序开始,慢慢提高要求,循序渐进地促进孩子乐于运用语言文字。

一、抓有特点的词语学习,把词语写形象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说话往往简单直接,对想要表达的内容常常只用一个词。这样的现象主要是因为:1.一年级的学生词汇量太少;2.即使在认识了一些词汇后,很大一部分学生也不会在描述事物的时候用上。所以针对这样的现象,在教学中我常常不仅让学生学习更多的词汇,而且引导学生用上新学的词语,练习把句子说具体。例如《奶奶的白发》一文,在教学第一小节时,抓住“我”的头发是“黑黑的”,而奶奶的头发是“雪白雪白的”,这两个词语学生容易理解,为了让学生更深刻的体会到这样叠词的作用是强调,就让学生把“黑的”、“黑黑的”、“雪白的”、“雪白雪白的”分别进行比较。我让学生举了几个这样的例子,再用了2分钟时间进行颜色叠词的口语训练。出示图片,让学生说说(湛蓝湛蓝)的天空,(金黄金黄)的油菜花,(火红火红)的枫叶,(碧绿碧绿)的小草。口语训练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也是为以后更好地语言学习打下基础。因此,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能够完全投入到这样的训练中,可以采用多种途径来进行口语训练。既可以是在课堂上的训练,也可以是在实践中的训练。再出示公园图片,让孩子想象一下,用上刚才学会的叠词写一段话。准确把握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不同的性格特点,想方设法采用一些新颖的、又富有操作性的方法,低年级学生就会易于并且乐于接触这样的训练形式,以达到教学目的。如这篇课文的颜色叠词训练环节就抓住了实物有直观、形象等特点,激发学生的说话欲望。

二、抓住文本中的典型句式练习,把句子写具体

《小池塘》这篇课文中出现的打比方的句子特别多,这也是课文训练的一个重点。首先可以通过多种比喻来体会小池塘的美丽。比如,我让学生讨论:为什么说小池塘像明亮的大眼睛?他们有什么共同之处?抓住池塘和眼睛的共同特点“一闪一闪”、“明亮”,从而理解好这句比喻句。再通过图片,更直观地比较池塘和眼睛,再指导朗读,学生自然就能真情流露。我们又用同样的方法学习了后面的一些比喻句,学生通过观察图片理解了“倒映”一词。通过第一节的学习,学生对比喻句有了一定的认识,再理解描写池塘里的倒影的这四个比喻时便水到渠成了。在深入理解后,再引导孩子们进行拓展,如:“小池塘里还可以倒映出什么呀?用“( )倒映在池塘里,像( )。”这样的句式进行练习说话。起初学生并不能说得那么顺畅、恰当。这时可以启发孩子,天上的小鸟从池塘上空飞过,想想什么是和小鸟很像,也有翅膀的,会移动的?学生想到了飞机、蜻蜓等,柳条垂下来,想想谁和它一样一条一条长长的?就这样,学生发挥了无边的想象力,说出了很多精彩的句子:小鸟倒映在池塘里,像一架飞机;星星倒映在池塘里,像闪闪的萤火虫;柳条垂下来倒映在池塘里,像一条条水蛇……再让学生写下来,并强调用好逗号和句号。这样层层递进,步步深入,从寻找事物的共同点开始,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说写能力。

三、抓住事情发生的过程,把条理说清楚

《鲁班和鲁板》这篇课文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比较有难度的,课文长,内容多,而且远离学生实际生活,他们对课文中的许多地方都是不甚了解的。因此,首先从故事本身出发,让学生读故事一般去读课文,边读边想为什么鲁班要发明橹板,原因到底是什么?学生很快便能从课文的第一小节中找到答案,因为老艄公用篙撑船很吃力,抓住“满头大汗”这个词语来体会老艄公的辛苦。接着提问,“那鲁班是怎样发明橹板的呢?”这个问题是有难度的,学生不能一下子回答出来,因此通过引导的方式逐句理解。从鲁班看到的,由此想到的,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在引导下,找到课文中的关键词句,从“盯”“轻快”“出神”和“眼睛一亮”中让学生理解鲁班在思考时的专注。在第三小节中让学生弄清橹板的制作过程和原理。光用讲的是不行的,要配合图片,把鸭的脚和橹板进行比较,通过“先……然后……再……”这个句式来理解掌握,这样可以更好地使学生理解鲁班做橹板的过程,边读边想,边读边看,适时的进行分析,这样学生看的仔细,听得明白,也在这一步步中体会鲁班善于动脑的品质。

如果我们的写话训练能深入文本,贴近学生的生活,能够注意到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并尽可能与之相适应,就能使学生好学又乐学了。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