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低年级问题意识的培养
作者: 王丽娜
摘要: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小学低年级问题意识的培养从以下方面入手:一、养成习惯,激发学生“敢问”;二、问题引领,引导学生“想问”;三、指导方法,培养学生“善问”。
关键词:问题意识;敢问;想问;善问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9-088-001
问题意识,针对学生而言,即在学科学习过程中能够主动思考,认真探究,从而针对某个方面提出问题的思想准备。李政道先生讲过:“做学问,先学问,只学答,非学问。”由此我们不难明白这样一个教育原理:要想培养学生自主发展意识,就必须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想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创新精神,也就必须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大多6~7岁,正是求知欲和好奇心极度膨胀的时期,他们带着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和探究心理急切地进入小学的大门,想在这扇门里体验求知的成功和愉悦。那么,如何才能培养低年级学生的问题意识呢?我认为可以尝试以下这些方法:
一、养成习惯,激发学生“敢问”
问题意识是孩子与生俱来的,“这是什么?为什么呀?怎么做呢?”等等问题常在成人的耳畔回响,可随着年龄的增长,一部分孩子的问题意识为什么慢慢丢失了呢?究其原因,首先是老师对“问”关注不够,对孩子“问”的兴趣培养不够。我试着从以下三方面做起:
1.营造宽松的氛围
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优表现和发展。因此,教学中我们要努力为孩子们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满腔热情地鼓励孩子们敢说敢想。学生心情舒畅,就能迅速地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乐于思维,敢于提问。
2.带着微笑进课堂
许多研究表明,教师对学生的积极学习行为示以满意的微笑,点头称赞,拍肩鼓励,以及口头表扬,都会给学生增强新的动机力量。一个人如果体验到一次成功的乐趣,就会勇气倍增,激起无数次的追求,就会消除心理障碍,毫无顾忌地勇于提问。
1.带着尊重与鼓励进课堂
面对学生的提问,我们一定要坚持正面引导、表扬为主的原则。对提出高质量问题的学生固然要加以表扬;对提出质量不高的问题的学生,也要加以鼓励,肯定他们的积极态度。正如于永正老师所说:“这种适时、真诚的鼓励,是帮助学生树立信心的支撑点,是加快思维的兴奋剂,是开窍的电火花。”
二、问题引领,引导学生“想问”
学生的问题意识源于学生对事物的兴趣、好奇心以及对事理的探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当一个年幼的人不是作为冷漠的旁观者,而是作为劳动者,发现了许许多多个为什么,并且通过思考,观察和动手而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时,在他身上就会像由火花燃成火焰一样,产生独立的思考。”有效的数学问题能激起学生的探索动机和兴趣。
1.联系生活,问题导入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的数学无处不在,只有抓住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的联结点,课堂才会有生机有活力,如学习“认识乘法”,我开头部分创设的情境是这样的,请看:
老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动物吗?
学生:喜欢啊!
老师:今天我们就到动物园去看看……
这样寥寥几句就将学生的思路由枯燥乏味的数学世界带到了他们喜欢的动物世界去了,当多媒体有四堆鸡和三堆兔的画面出现时,提问:小朋友们,看了这张图你们有什么感觉和想法呢?学生凭着自己的直觉,抓住这幅图的特点,很快地说出了这张图每堆鸡的只数和每堆兔的只数都是同样多。由于抓住了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的本质,为下面的学习开启了良好的开端。
2.引发冲突,产生问题
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认知矛盾运动的过程,教师要在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上,适时把新问题呈现在学生面前,打破学生暂时的认知平衡,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如学习《认识钟表》如图:
为了让学生能注意到“7时、7时不到、7时刚过”这三个时刻的时针与分针位置的区别,我提出了以下三个问题引导学生进行仔细观察、大胆推想和细心验证:“你能一眼看出分针位置的区别吗?”“再看时针的区别,你们是看出来的,还是推想出来的?”“你们的推想对不对呢?借助电脑的演示再仔细验证一下。”借助动态化的图像表征,学生对这三个时刻间的区别与联系认识更深刻明晰。
3.动手操作,解决问题
在教学中,学生问题的提出有时是在他们计算或是操作中产生的。实践操作是小学生获取感性认识,发现数学方法和数学关系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诱发问题意识的重要载体。
例如:在学习“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竖式计算”这节课时,让学生根据问题情境列式43-15,估算,摆小棒验证,学生在摆小棒时提出“单根小棒3根减5根不够减,怎么办?”计算时又提出“个位上几减几,怎么写?”“差是几?”的问题,这正是本节课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学生的求知欲与教学内容之间的“不协调”促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指向“问题”,学习时心中有目标,学习的积极主动性随问题油然而生。
三、指导方法,培养学生“善问”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要使学生在无疑处生疑,孕育问题意识,教师必须引导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世界,反思常规解法,捕捉“问的契机”,让学生不但敢问,想问,而且善问。
1.在新课课题中提问。让学生从课题中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不仅能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勇气和能力,还能养成爱提问题的良好习惯,成为激活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2.在知识衔接处提问。数学知识前后联系紧密,许多新知识是旧知识的延伸和发展,老师要引导学生透过平凡的数学字眼,诱发数学问题,使学生明白教材中处处都闪烁问题的火花。
3.在生活实践中提问。数学来源于生活,在我们的身边处处有数学问题,但是,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所以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事和物,养成质疑、提出问题的好习惯。
美国学者布鲁巴克说:“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提问,只有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学生才能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由此造就一批有发现力、创造力的人才。我们只有通过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和训练,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从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开始,以问题为纽带施教,用“问题”来点燃学生的智慧之火,才能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