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中学地理情景体验式教学的探讨
作者: 周丽娜摘要:在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地理教学活动不再是单纯的以接受为主的知识掌握性的活动。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进行的反思性的、批判性的、探究性的活动,而不是简单的知识告知。“情境体验式教学”是一种促使教师与学生教学相长的教学模式,也是教与学相互作用发展的动态过程,实现学生素质实质性发展的理想教学模式。为此,笔者结合新课程理念与现代教育理念,针对中学地理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相关问题,从多个角度展开了对中学地理教学情境体验式教学的相关问题进行了一点思考。也期望能对当前地理教学实践活动提供部分依据,为当前的地理课堂教学活动注入活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情境体验式;教学策略;中学地理
中图分类号:G633. 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10-032-002
一、情境体验式教学的涵义
对于“情境体验式教学”概念的明确界定,则由李秀伟提出:“情境体验式教学就是从教师构建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人手,以学生的体验和反省、感悟为依据,实现的是师生之间的生命与生命的交流和沟通,是一种动态发展着的教与学相统一的交互影响和交互活动的过程。”因此,笔者认为“情境体验式教学”应该是包括课外活动的真实情境体验和课内活动的创设情境体验,学生通过实践体验,获得知识,生成情感的一种学习方式。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创设的教学情境服务于教学实践,教师引导学生参与活动,主动实践获得感悟,这就是学生自主体验的过程。
二、中学地理课堂情境体验教学研究意义
新课程标准要求加强地理课堂中情境活动的探究与实践,进行地理情境体验教学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实施情境体验教学大致上有以下几个层面的意义:
1.有利于完善教育学理论,促进教学改革
中学地理教学情境创设研究是以中学地理新课程标准为基础,按照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探索出了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是对现代教育学理论的完善和促进。地理教学隋境的创设可以优化整合地理教学过程中的许多元素,增强中学地理教学的开放性,还有利于优化中学地理教学结构,有效促进中学地理教学变革与发展。
2.有利于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提高教学质量
有效的教学情境的创设,可以使教师与学生、学生群体之间的关系更为协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他们就会主动探索和学习知识,学生获得一种快乐的情感体验,其紧张心理也就随之消除,教师和学生之间的隔阂也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消除,使教师和学生的交流增多,这样就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教学质量也随之提高。
3.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以往的说教为主的教学方式,忽视学生的主体性,课堂上学生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缺乏直接感悟体验的过程。因此,学生的创造性很难激发出来。而情境体验式教学通过教师为学生创设情境,鼓励积极参与学生教学互动,并在互动中动手、动脑、动口,从而激活课堂教学的氛围,激发学生多样性、独特性的思维,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学生的创造性也在这种体验中得以孕育和发展。
三、中学地理情境体验式教学的创设及案例
1.利用多媒体,创设地理教学情境
利用多媒体进行地理教学情境的创设,极大地拓宽了教学信息的传输渠道,能够创设出与地理课堂教学内容相应的教学情境,克服传统教学中静态呆板的课堂教学,学生在身临其境的教学情境中,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与课堂参与程度,在教学效率的提高方面有显著的成效。除了图片材料,还可截取视频音频材料,例如运用计箅机多媒体动画演示“地球公转”动态模拟;利用多媒体演示锋面过境的过程及天气变化;运用“谷歌地球”学数字地球;截取电影《后天》视频讲解全球变暖与气候变化;截取电影《2012》视频讲解板块构造运动及火山地震情景;截取纪录片《透视美国》视频讲解发达国家的农业、工业、交通情况等等。案例:《洋流》多媒体演示
教师可讲个故事:“1992年中国出发的货船遇到太平洋风暴,黄色塑料鸭冲散漂浮在海洋上,14年之后在英国海岸发现了这批鸭子,这是为什么?”通过提问把这节课学习的内容揭示出来,激起学习动机,使学生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利用世界洋流演示仪创设问题情景更直观。
2.利用角色扮演,创设地理教学情境
在课堂上根据教学策略的实际需要,由学生独自扮演或由教师和学生一起承担人物角色,运用角色扮演的方式来进行组织教学活动,使学生实现实践感悟的目的。在课堂学习中,学生动手能力强,喜欢主动参与,积极扮演各种角色,通过真实情境,设身处地地去实践,去理解所学内容,通过扮演亲生经历学习并获得知识。例如《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以旅游线路为序,分小组扮演当地导游,通过图片、视频、音频讲解当地旅游资源;《工业区位的选择》,以某企业污染问题为例,分政府官员、环保专家、企业家几个角色举行政府听证会,从多个方面进行讨论,商量对策等等。案例:《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角色扮演
旅游路线:海南岛一苏州一盐城一青岛一哈尔滨一内蒙古一新疆一西藏
角色分配:分八个小组分别为八座城市的景点导游
表演过程:通过多媒体播放当地的景观图片,如海南的椰树、西藏的雪莲、西北的胡杨林、北方的荷花,同时可以加入地域文化的内容的讲解,意会“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道理,例如播放不同风格的音乐和人物视频,并讲解文化所反映的地域环境,如东北的二人转、内蒙古草原的蒙古民歌、新疆荒漠一绿洲的新疆歌舞、江南水乡的昆剧越剧、西双版纳的孑L雀舞等。
讨论评价:成果展示后,组织学生对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特点进行归纳总结,并分析其中差异性的原因。届时,教师还要对这次角色扮演活动进行评价。
3.利用地理实验,创设地理教学情境
新课程标准要求开展地理观测与地理实验活动,将实验引入到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也是学生非常喜爱的形式。开展地理实验情境教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地理学科中知识和原理的抽象性,将距离学生非常遥远的、难理解的地理现象,以地理实验的形式呈现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呈现在学生面前,有助于掌生理解复杂的地理事物与地理现象,更好地理解地理规律、原理的原因,增强学生的严谨性与科学素养,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例如自制“旋转筒”演示地方时;“立竿见影”活动测试当地正午太阳高度角;“容器追烟”演示冷热水引起的热力环流;“握拳”讲解等高线地形图等等。案例:《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模拟实验实验目的:设计水土流失模拟实验来讲解降水强度与下垫面条件对水土流失的影响。据此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实验准备:一个可控制水流大小的洒水壶、两个有出水口的容器、一块带有草皮的泥土、一块裸露的泥土、几个透明玻璃杯。
实验过程:1.将两块泥土分别置于两个容器内,然后打开洒水壶,用相同强度水流进行冲刷;
2.用玻璃杯1、2号杯分别于两个容器出水口接流过泥土表面的水;
3.对比l、2号杯中水体含沙量,得出结论:植被覆盖率越低,水土流失越严重;
4.再次打开洒水壶增加强度水流对两块泥土进行冲刷;
5.用玻璃杯3、4号杯分别于两个容器出水口接流过泥土表面的水;
6.分别分组将1、3号杯,2、4号杯水体含沙量进行对比,得出结论降水强度越大水土流失越严重;
实验结果:
1.降水强度越大、植被覆盖率越低,水土流失越严重;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4.通过课外实践,创设地理教学情境。
地理知识的学习过程,不仅仅局限于地理课堂环境中,还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参与课外实地考察与探究活动,进行各种形式的野外观察与调查。采用实地情境教学方法,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地理知识。例如野外实地观察河流湖泊地形地貌;调研当地不同企业类型的工资收入情况;调查当地环境污染源情况;参观当地博物馆或旅游景点调查乡土地理等等。
案例:社会实践:带领学生参观《中国海盐博物馆》
具体操作步骤:
(1)提出实践目的和要求:全面科学的理解中国海盐文化的丰富内涵,从而更加深刻体会盐城历史文化名城的魅力,激发学生的体验乐趣,加强对乡土地理知识的了解;
(2)做好准备工作。如联系有关部门、上报学校以获得支持、实践动员等;(3)调查实践过程:在讲解员的带领下有序参观各个展馆,全面阅读各项文献资料,参观蜡像、雕塑、沙盘等演示手法展现古代“炼卤煎盐”、“晒海为盐”等海盐生产和盐民生活的多层文化场景;
(4)以小组为单位写一份观后感或做一次海盐文化报告。(全班共分为七组,每组7-8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