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探索,让幼儿科学学习更精彩

作者: 刘振萍

摘要:科学教育的内容是以幼儿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为主要认识对象,很容易引起孩子的好奇心,成为兴趣的兴奋点。在科学活动中我们通过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培养幼儿的探索兴趣,强化幼儿的探索欲望,满足幼儿的探索需要,引导幼儿积极探索,来培养幼儿主动探索的精神。

关键词:科学;兴趣;主动;探索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10-101-001

科学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只有通过实践探究,才能做到学以致用,既能巩固知识,又能发现知识。在科学活动中,幼儿对活动的动机分别产生于活动材料,活动过程、活动结果对其产生的刺激,它是激发孩子主动参与科学探究活动的欲望。

一、好奇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

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幼儿自觉学习和发展的动力,是幼儿探索、创造的源泉。没有兴趣,幼儿就产生不了好奇心,更谈不上主动探索学习。幼儿对科学活动课程有浓厚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主动探索的愿望,教师要尊重幼儿、相信幼儿,从幼儿的需求出发,努力为幼儿创设一种情境,激发幼儿的参与意识,使他们能根据自己的情趣、愿望和能力,用自己的方式去操作去探索,最终培养和发展幼儿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如大班科学《剪个洞洞钻一钻》活动中,教师提了一个让幼儿感兴趣、很好奇的问题:在一张画图画的白纸上尽可能大地剪一个洞洞,让一个人从纸里钻过去,可能吗?孩子们都觉得很神奇,很多小朋友都说不可能,老师就让孩子们第一次尝试,去主动探索,有的孩子在纸上剪了一个圆洞,有的剪了一个长方形的洞洞,但是就是钻不过去一个人。老师出示图示,让孩子们进行第二次实验:把白纸对折,在折痕的中间剪掉一个小的长方形洞洞,然后从对面上一剪,下一剪,剪到最后留一点,不要剪断,最后把剪好的洞洞展开。孩子们带着问号继续探索,很多小朋友成功了,有的能钻一个人,有的能钻两个人,老师最后和小朋友一起用报纸剪洞洞,挑战剪好的洞洞可以容下整个班级的小朋友,挑战成功。大大激发了幼儿探索的兴趣。

二、主动参与促进幼儿主动探索

心理学研究表明,幼儿的探索活动常常发生于对探索对象的兴趣,这种兴趣越浓,幼儿的探索活动就越持久。而让孩子们主动参与,能更有效地促进主动探索,孩子们喜欢摸摸、看看、尝尝,甚至拆拆装装,摆弄摆弄。也就是说,幼儿需要亲自动手对物质材料的操作,让幼儿在广阔的动手空间里最大限度地发挥创造才能,如在实验“沉浮”中,操作材料都是幼儿熟悉的:羽毛、瓜子、鹅软石、树叶、纸船、玻璃珠、钥匙等,幼儿知道如何操作,通过对各种不同物体的反复操作,发现了沉浮现象,而在观看大轮船、潜艇后更激起了幼儿的好奇心,对沉浮现象更加主动地去探索了。在认识磁铁活动中,我在几只小碗里分别盛装混合着大头针、回形针、别针、绿豆、赤豆、黄豆,筷子、小勺和磁铁,让幼儿在操作摆弄的过程中,发现用磁铁分离铁制品与非铁制品最方便、快捷,让孩子们主动参与,幼儿充分体验到创新的快乐。

三、老师的及时指导与评价,提升幼儿探索的欲望

幼儿在自主的活动中,往往会因碰到困难,造成情绪不稳定而放弃活动,此时教师可以以帮助者的身份向幼儿提出建议,在为幼儿指明活动方向的基础上,让幼儿通过自身的尝试,克服困难,完成活动。如在活动“打气球”中,幼儿因小手肌肉发展不完善,双手配合不太协调,难以独自将气球皮套在气筒嘴上而想放弃活动。在此时,教师向幼儿提出建议:“你可以请一个朋友和你一起试一试,一个人拿打气筒,另一个人来套气球皮,试试看!”幼儿通过合作终于完成打气的过程,虽然幼儿是在教师语言的帮助下取得的成功,但是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才取得的,让幼儿在接受教师帮助的同时,体验到自己是活动的主人。

四、有效地操作材料,增强幼儿主动探索的外部环境

操作材料具有暗示性,能够激发幼儿的操作兴趣,所以在科学活动中,教师要尽可能地精简程序,使操作简便,这样才能有效地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幼儿在操作中思考、寻找答案,运用实验,巧设悬念,唤起幼儿的好奇心,造成幼儿期待的心理。在活动中幼儿的好奇心不断被激发,不断地得到满足,其想象力创造力也能得到充分发挥,从而有效的提升幼儿探索的经验。在认识交通工具这个主题时,我们就是运用孩子的这个学习特点,找来几个样式不一样的交通工具,全部拆开,让孩子看一看,比一比,感受材料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鼓励孩子大胆表现,畅所欲言,孩子们都在认真的研究、制作,这个过程满足了幼儿的探索行为,强化了幼儿的探索欲望。教师可以提供废旧手电筒、电动汽车可以让幼儿拆开、修理或重新组装,既满足了幼儿好奇的心理需要,也让创新才能再一次得到发挥。在幼儿动手操作时,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实验用具如秤、尺子、放大镜、凹凸镜等等。准备充足的材料与工具,会给幼儿充分的“选择”机会,正是这样自主选择的操作活动,培养了幼儿的创新精神,也提高了他们的动手能力。

五、有效的提问,促进幼儿主动探索中更深层的思索

人的思维开始于“问题情境”,提出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在情感上具有吸引力,使幼儿产生学习的兴趣,形成寻求问题答案的心向,从而促使幼儿产生通过操作来解决问题的活动动机。如实验“小电珠发亮”,在实验前,我们提问“这些小电珠都会发亮吗?”幼儿的答案众所不一,我们既不肯定,也不否定,让幼儿带着问题去操作,幼儿在尝试过各种小电珠后,最终发现只有电线的电珠和电池连接后才能发亮。在这一过程中幼儿为了解决问题,寻求答案,产生了主动探索的动机。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找到问题的答案的过程中,幼儿的探索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培养和发展,探索能力得到了提高。

幼儿对科学活动有浓厚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主动探索的愿望,教师要尊重幼儿、相信幼儿,从幼儿的需求出发,努力为幼儿创设一种情境,激发幼儿的参与意识,使他们能根据自己的情趣、愿望和能力,用自己的方式去操作去探索,最终培养和发展幼儿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科学教育活动是幼儿发现、探索和思维的肥沃土壤,是幼儿学习知识、探索世界、表现自我的重要阵地,所以启发幼儿主动探索,使幼儿科学活动更精彩、更丰富。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