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心阅读,让语文课堂更有张力
作者: 潘静摘要:新课标背景下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中心,在倡导学生主体、尊重学生感受等教育理念下,语文阅读教学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课堂上学生潜心读书,书声琅琅,处处洋溢着生命的活力和体验,让我们感受到了语文课堂的张力。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让他们的阅读在活生生的动态的语言环境中进行,阅读教学才会成为学生了解社会、体验生活、感受幸福、表达自我、沟通学生与世界交流的桥梁,才会让学生在感受、体验、交流中,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构建和提升,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更有张力。
关键词:阅读;感悟; 思考; 张力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11-062-001
新课标背景下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中心,在倡导学生主体、尊重学生感受等教育理念下,语文阅读教学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课堂上学生潜心读书,书声琅琅,处处洋溢着生命的活力和体验,让我们感受到了语文课堂的张力。面对这些变化,我对阅读教学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和思考,同时有了更多的感悟和体会。
一、阅读教学是老师引领学生潜心读书的过程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实践有很多形式,其中读是最常用、很重要的实践形式。读应贯穿阅读教学的始终,读不仅是学生搜集和吸纳信息的过程,读还是阅读理解的过程,读也是信息处理后反馈表达的形式。因此,每篇课文都应让学生充分地读,要让学生以读为手段,在书中“走几个来回”。
1.重视领读,加强范读
不同年级学生,读的侧重点、读的形式是有区别的。 “模仿是最好的老师”,因此领读就显得很有必要。在中年级,课文中有些句子比较长,学生难以把握它们的逻辑停顿;或者是课文有些重点句,含意深刻,学生难以表达它们的情感。这也需要老师的帮助,在中年级要加强范读。
领读和范读不仅能激发学生读的兴趣,降低学生读的难度,而且领读和范读时,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课文的情境之中,声情并茂地读,潜移默化中不仅声入学生之耳,而且情人学生之心。这样的读更是一种帮助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和理解的过程。在教师领读和范读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反复朗读,学生就能渐渐形成语感,学会把握语句的逻辑停顿和情感,并通过朗读把自己的感悟表达出来。
2.以情导读
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应该让学生走进课文呈现的情感世界,引导他们用真切的感情品味课文,感受文中描述的情境,进而用深切的情感朗读课文。朗读教学不要在朗读的技巧上徘徊,要把重点放在情感体验和情感投入上。要让学生融入课文的情境之中,老师要相信任何一位孩子都会把课文读好,哪怕他的字音不很标准,哪怕他的嗓音不很甜润。只要用心朗读,用情朗读,全身心地投入时,孩子那一张张小嘴巴读出的不是课文的语句,而是浓浓的情。
3.读要体现目的、层次和过程
以读为本的“读”不是一遍遍地傻读、呆读,也不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地读。读,要一遍有一遍的目的,一遍有一遍的效果。读的训练要有层次,即体现由生到熟、由不理解到理解的过程。除了指导有感情朗读外,还要善于用读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培养自主的、创造性的阅读能力和边读边想的读书习惯。真正地让学生在读中积累了语言,积淀了文化,提高了语文素养。
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对话、交流的过程
首先,要给每个学生充足的时间读书、思考。这是落实自主的、独立的、创造性的阅读的基本条件,也是对话、交流的基础。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中,在丰富的情感活动中进行对话、交流,获得个人体验和独特感受,发现并提出问题。这些体验和感受,可以是对阅读材料的某些部分;可以是就自己认为重要的部分(词、句、段)或主要的问题发表的见解;也可以是对课文内容的评价或对课文的补充等。
其次,开展有效的对话和讨论。师生合作、生生合作是对话、交流的主要形式。我们三年级可以围绕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多数学生共同感兴趣的问题以及大家提出的“疑”或“惑”,展开对话和讨论。合作学习贵在通过探究,产生思维火花的碰撞和情感、认识的交流,群策群力、集思广益,把学习内容引深或拓宽,在对话、交流的基础上,实现积极的、有效的学习。
三、阅读教学也是学生自我建构的过程
1.阅读教学过程的自我建构是建立在学生对文本阅读理解基础之上的。因此,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感受、体验和理解,要让学生“有所感悟和思考”。体验,就是在实践中认识;感悟,就是在感受中领悟。以体验感悟为手段和过程的阅读教学,实质上是个体在情感驱动下的感性化的直觉性的阅读理解过程。
2.阅读教学过程中的学生自我建构,应包含一定的知识点,遵循一定的知识体系,包括:理解词句的意思;理解重要的词句和一定内涵的词句;分辩感情色彩,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表达效果;积累词句等等。还要引导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各个年级阅读教学,要循序渐进,不断提高要求。自我建构是建立在学生自主理解基础上的,一定要摒弃繁琐的内容分析和枯燥的语法分析,摒弃形形色色的“老师牵着学生走”的做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突出重点,引导探究、发现。
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让他们的阅读在活生生的动态的语言环境中进行,阅读教学才会成为学生了解社会、体验生活、感受幸福、表达自我、沟通学生与世界交流的桥梁,才会让学生在感受、体验、交流中,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构建和提升,才能使我们的语文课更有张力。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2001年7月第一版
[2]《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一小学语文》,2011-2012新课程远程培训系列网络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