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质朴成就语文的博大
作者: 潘灵娟摘 要:语文课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课,是学生学习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是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实践课,是引导学生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课。说到底就是学生学习说语文、讲语文、读语文、写语文、用语文的课。
关键词:语文课堂; 本色语文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6-003-002
家里来了客人,用自己的拿手好菜招待客人,这是一种尊重,也是一种诚恳,如果还要追问平时每顿饭是否都这么吃,似乎就显得不近人情,但要专门到高档饭店去学习如何烧鱼翅和鲍鱼,似乎就没有什么意义了,鱼翅鲍鱼自然有人爱吃,但就是学得一手烧鱼翅和鲍鱼的绝活,家常过日子几乎用不上,还不如学习把炒青菜、红烧肉烧出特色来。这是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黄厚江老师在论及本色语文课堂的基本特点时,以“家常菜”为喻说的一段文字。
确实,对于一所农村初中的语文教学来说,我们应该认识到一节好的语文课应具备的三个前提:一是每一节课的教学都可以这样教;二是每一个具有基本素养的教师都可以这样教;三是每一所普通学校的学生都可以这样教。反思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在课堂上呈现的是多元的教学目标、丰富的教学内容、纷繁的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这一切围绕文本展开的语文活动,使每个孩子热情高涨、状态颇佳。然而,一节课结束,学生似乎学会了许多,但又似乎什么也没有真正学会,甚至可能连课文都没读正确、读流利。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应该将视角瞄准语文的本体,把握语文的实质,彰显语文的价值,把语文课上的像一节语文课,还原语文的本色特点。
一、“语文本原”:立足母语教育的基本任务,明确语文课程的基本定位
教语文,我们首先要清楚,什么是语文课,为什么要开设语文课。思考这些问题,必须立足母语教育的基本任务。母语教育的任务很多,我们以为,最基本的任务是培养孩子热爱母语的感情,激发孩子学习母语的动力,提高孩子运用母语的能力。而语文课程就是承担母语教育基本任务的学科,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课。不要硬给语文课加码,加重任务,拔高要求,也不要脱离学生实际,求全、求多。不要把教学环节设计得过于复杂,也不要使教学方法花样翻新,更不要让课件充斥课堂,喧宾夺主。不要因为语文的综合性强,把什么都“综合”了起来,也不因为语文和其他方面的关系、联系很多和什么“结合”、与什么“统一”很多,结果把自身也“综合”掉了、“‘统一”掉了,使语文本体淡化了,削弱了,甚至消融了。
当前,有些课,尤其是公开课,容量太大,节奏太快,课件太多(画面太多、音乐太响)。教师连珠炮式地讲话,手忙脚乱地演示,学生急匆匆地对答,扫描式地观看,没有回旋的余地,没有咀嚼回味的时间,知识如浮光掠影,训练似蜻蜓点水。如此,知识如何能内化?技能如何能熟练?
鉴于此,语文课要“消肿”、“减肥”、“瘦身”,化繁为简,削枝去叶,突出主干,凸显主体,理清主线。所以要念好“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书(写字)”“十字真经”,紧抠“知识、能力、方法、习惯”“八字要诀”,强调“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基本方法、基本应用”四项要求。再次倡行“一课一得”,即一堂课,目标要集中,任务要单一,要求要明确,训练要落实。言其少也、精也。不是说只有一个要求,一项任务。也要重提“精讲多练”,精讲,即讲精炼,讲精华,讲精髓,画龙点睛,提要钩玄,要言不繁,惜时如金。当然也要求学生的问答简明扼要。多练是相对精讲而言,即让学生多读、多写,自主参与言语实践。当前语文教学中有“脱离文本,过度发挥”以及“用学生的集体讨论代替学生的个体言语实践”的现象,因此要强调,对话主要是和文本的对话,要深入钻研教材,疑问主要从文本中来,答案主要到文本中去找,要不离文本,紧抠词语,有时要咬文嚼字,把复杂的内容变得简单明了,使冗长拖沓的教学过程变得便捷,使复杂多样的教学方法变得简单易行,需要教师具有很高的教学素养。荀子说:“不全、不粹、不足以谓之美。”教学中要求面面俱到,平均用力,点滴勿漏是不可能的,效果也未必好。其实,正是这种“不全、不粹、不足”,才使得语文教学更精炼,更精彩。所谓“简洁为美”,意在于此。
二、“语文本真”:探寻母语教学的基本规律,实践体现母语基本特点的语文教育
语文教学,必须以读为本,必须加强听说读写的训练。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达到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1.坚守语言,推敲语言
陈钟梁先生曾经说过:“语文课是美的,这种美潜伏在语言的深处,语文课首先要上出语文味儿,要上得朴素自然,要向学生传达出语言深处的美。”的确,学生面对的是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范文,教师应带领学生学习、揣摩、品味、吸收其语言精华,让学生受到语言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信息、人文精神的熏陶。特级教师洪镇涛更是把培养和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作为了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强调要回归到语文学习的本体——学习语言上来。
然而,在现在的语文课堂上,我们发现语言教学明显失落。声像的欣赏已代替了语言的品味,频频变换的画面破坏了语言文字创设的意境。有许多课文的教学目的就是通过文本语言的赏析,品味作者创设的意境,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这时多么需要教师聚焦语言,引导学生品读文中关键词,揣摩感悟玩味,从而领略语言的魅力。如我们在教朱自清《绿》一课时,若把梅雨潭的一汪碧水“放映”出来,而对语言的品味却是粗糙的,浮光掠影的,学生能领悟到比喻的新奇美妙吗?能感受作者那热爱生活的情怀吗?学习语文,先要理解语言。阅读教学要抓住语言,逐句逐词地推敲、揣摩,理解语言所表达的意思,继而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和表达效果。我听过的一节小学语文教学《鸟的天堂》一段:“翠绿的颜色明亮地在我们的眼前闪耀,似乎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师:请大家再读这个句子,用心感受一下。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了榕树正在抽枝长叶。
生:我仿佛看到榕树上长满了茂密的绿叶。
生:我仿佛看到了绿叶上晶莹的露珠。
……
此时,学生不但理解了这句话,而且文中抽象的语言转化成学生脑海中鲜活的画面,如榕树生机勃勃的景象、作者目睹鸟儿有着良好生活环境的喜悦的心情,学生感同身受。
其实,真正能吸引学生的,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的,不是多媒体课件如何漂亮,如何让他们上网,而应是文本精美的语言折射出的五彩光芒美化心灵的感觉,经典的语句产生的叩击人心的力量,语言的魅力滋润心田后产生的深远影响。作为语文教师,“千万不能脱离文本,千万不能冷落文字”(于漪语)。
2.重视诵读,潜心涵咏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于是有的老师在“读”上大做文章,一“读”到底,没有情感,不加思考,这样必定“走味”。要读出感情,就要潜心会文,学生既要在读中理解,又要在理解中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朗读可以让学生认知文字、感受声律、体味词句、领会情感、品味意境、发展语感。一篇课文如果不读通读透,而忙着去操作电脑,带领学生看画面、听音乐,课堂上没有了琅琅书声,也便没有了语文味儿,学生对语言的敏感就没了,语文素养也无从谈起。张定远先生说:“要教出语文味儿,就要引导学生读,反复读,决不只读一遍、两遍。”教师在教学设计时,绝不能让漂亮的视频、优美的音乐替代学生阅读文本,绝不能让一些看似热闹、新潮的形式上的东西占据学生读的时间。不要舍不得放时间给学生在课堂上读书,不要对学生说“时间关系请大家课后将课文好好读一下”。陈钟梁强调“随便怎么精简,读不能减。”一个成熟的教师应该把课堂交给学生,应该把读的权利还给学生,引领学生默读、齐读、单人读、接力读、领读、表演读等,读其义,读其理,读其情。我们听特级教师的课常会有深切的感受,如余映潮老师,从不刻意追求流行,所用课件一律都是简单朴素,有的是灵动多姿、层次细腻、富有诗意的朗读,本色自然,实实在在,那是一种本真的教学境界,至真而至美。下面这个教学片段足以诠释:
师:拉萨的天空湛蓝透亮。“湛蓝”是一种什么样的颜色,老师没看过,谁能告诉我?
生:“湛蓝”就是很蓝。
生:“湛蓝”就像我手中的笔杆的颜色,蓝得发光,蓝得透亮。
师:读一读,让我们听出湛蓝、透亮。
指名读,齐读。
师:谁能再说说——拉萨的天空湛蓝、透亮,好像__________。
有的说:“拉萨的天空,好像清水洗过的蓝绸带一样。”有的说:“拉萨的天空,好像一块巨大的蓝玻璃。”有的说:“拉萨的天空,好像太阳照射下的海面。”
巧妙的话题帮助学生完成了读书内化,读出了意境,读出了感悟。真情而艺术的赏识给了学生阅读的动力,激发了学生阅读的激情、表达的欲望,语言和思维的训练在阅读中得到了统一。
3.实效任务,加强训练
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陈金明先生在解释这句话时,认为“基本任务”表明是语文学科特有的,表明是语文学科首先必须完成的任务。顾黄初先生引用毛泽东的话“语文是要下苦功夫去训练的”,强调语文人文性固然不可少,但工具性应是其基本属性,不要把语文课上成“综艺大观”,语文课应该有科学的、必要的训练。阅读教学中,利用课文中的美句美段对学生进行仿写训练,提高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
比如在教授《为你打开一扇门》时作者说:只要你愿意花时间,花功夫,只要你对门里的世界有探索和了解的愿望,这些门一定会在你面前洞开,为你展现新奇美妙的风景。这句话用条件关联词语只要……只要……一定会……来阐述了打开文学之门的两个条件,本人在课堂上就让学生仿写,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这两个条件的认识,还训练了孩子运用语文的能力。
三、“语文本位”:体现语文学科基本特点,实现语文课程的基本价值
语文是一门课程,语文是一门学科。作为一门课程,它必然有着自己的课程价值。它有自身的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它有自身的课程要求和评价方式。我们也应该比较准确地把握这门学科的特点,它的习得规律,它的学习规律,它的教学规。我们应该运用体现这门学科特点的教学方法,来实现这门课程的价值。
1.适当拓展
课堂里只有放没有收,课堂就比较散、乱,教师的主体角色就得不到体现;只有收没有放,那就带有强烈的、专制意识的课堂。关键在于收放适度与得体。这种收放自如,不仅仅是师生互动的收放,同时也有信息量的收放,或者知识的收放。比如在教授《多一些宽容》时,这本是一篇比较典型的议论文,教师应该抓住议论文知识来教学,但是有一部分教师只是粗略地讲解了一下结构,然后把重点放到了拓展延伸:生活中怎么做一个宽容的人。这样的课堂更像是思想品德课,语文味太少了。语文学科有它的学科特点,如果不抓住学科的特点,那就是越位,甚至会走入歧途。或者花了力气种了别人地,或者在自己的地里种了别人的庄稼。这就很难理想地实现语文课程的基本价值。而在我听到的一堂《济南的冬天》评优课中,当一位学生说“看护妇”是看孩子的妇女,老师的评点要言不繁、轻轻一点明确告诉学生“看护妇”不仅看孩子的,也看老人。说到“害了羞”时,讲到了徐志摩的句子、李清照的句子,没有大肆渲染、大肆铺开,这就做得恰到好处。”
2.恰当链接
教师在备课时搜索相关资料时会感到目不暇接,信息的丰富性拓宽了“大语文”教育的天地,但信息的旁逸斜出很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容易使学生养成浮躁的心态。曾经听过《与朱元思书》一课,一开始教者为了让学生了解古人对书信的称呼,链接了十几句古诗词。讲到富春江时,链接了历代文人对富春江的赞美之词若干句。讲到山、水、树时,又分别列出《水经注》中相关语句。链接次数达5次,链接材料达几十条,给人以庞杂、凌乱之感。我想材料链接一定要适度、适当,这应建立在对文本的研读上。教者要精心选材,大胆取舍,去粗存精,所选材料要有以一当十的效果。
3.适当留白
所谓留下空白,就是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钻研文本,坚持和文本对话,善于从文本中词与词、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关系和联系中去发现文本中的空白,从文本的字里行间去揣摩作者的未尽之言、未了之情,从作者写出来的文字中去发掘未写出来的文外之意,弦外之音。
语文课改的途中,道路多歧,去从茫然。不管人们对新课程的理念怎样阐释与演绎,语文教学都要走在“语文”的路上。要立足学生,立足教材,立足实际,立足师生教学的现实场景,不求新奇好看,以最朴素的形式实施教学,在师生对话中,实实在在的给学生以启迪,教会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会听、说、读、写。如果我们能够将视角瞄准语文的本体,把握语文的实质,彰显语文的价值,那么,语文连同我们自己就会变得简单而又深刻,清晰而又丰富,独特而又生机勃勃,质朴而又楚楚动人。本人愿意为此而努力。
参考文献:
[1]《慎重适度地开展“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中国教育报》,2005年6月1日
[2]钱梦龙.《学习语言:语文教学本体的回归——评洪镇涛的语文教学本体改革》,特级教师家园网
[3]韩军.《新语文教育:“除新布旧”、“返本归根”》,《语文教学通讯》,2005年7-8期专辑,《特级教师这样教语文》
[4]申宣成.《阅读教学:走向服务与建构》,《语文教学通讯》,2005年7-8期专辑,《青年名师这样教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