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精妙比喻赏析

作者: 王映红

摘 要:比喻是一种化抽象为具体,变深奥为浅显的形象化辞格。鲁迅的小说《药》中,先后十五次用了比喻,这些比喻贴切、新鲜,内蕴丰厚,韵味悠长。文中分析了鲁迅小说《药》中的精妙比喻在刻画神态,表现性格;描摹心理,剖析心态;描写环境,渲染气氛;揭示主旨,突出主题等方面的作用。

关键词:教学; 《药》; 比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7-023-001

比喻是一种化抽象为具体,变深奥为浅显的形象化修辞格。美妙的比喻就像是一朵色彩瑰丽的鲜花,给人以美好的文学享受。鲁迅的小说《药》中,先后十五次用到了比喻,这些比喻贴切、新鲜,内蕴丰厚,韵味悠长。总结文中比喻,可以看出主要有以下艺术作用。

一、刻画神态,表现性格

康大叔是一个反动、凶狠、贪婪的刽子手。对他的出场,作者用了白描手法,只写了一句话,一身衣服,一个眼神,两只手。虽只三言两语,却形神毕现,特别是那“眼光就像两把刀”的精妙比喻,真是“以一目尽传精神”,这个比喻淋漓尽致地刻画了康大叔穷凶极恶、贪得无厌的神情和性格。凶恶与贪婪交织着的眼光,“就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他盯着老栓,逼着老栓拿出钱来。鲁迅通过这一精确的比喻,把人物的性格鲜明地刻画出来了。

二、描摹心理,剖析心态

老栓为了买“人血馒头”给儿子治病,在寒冷的秋天的一个后半夜,来到了“天气比屋子里冷得多了”的街上,可他“倒觉爽快,仿佛一旦变了少年,得了神通,有给人生命的本领似的,跨步格外高远”。这个比喻耐人寻味,“一旦变了少年”,多么幸运,“得了神通”,能给人生命,那么儿子定能药到病除,老栓此时是何等激动,何等喜悦!“高”且“远”的跨步,不正是他这种充满希望的内心世界的最好表现吗?

老栓买到人血馒头后的心理,鲁迅同样以比喻来描摹:“他的精神,现在只在一个包上,仿佛抱着一个十世单传的婴儿,别的事情,都已置之度外了。”对一个十世单传的婴儿,父母是何等爱惜,将寄予何等的希望!他现在只想“将这包里的新的生命,移植到他家里,收获很大幸福”,而对于路人的问话,他自然根本就没听到了。

鲁迅用了两个比喻来表现华老栓买“药”前后的那种充满希望的狂喜心情,而这种“喜”却是那么可悲,这里的“喜”又与失子后的“悲“形成了多么鲜明的对比。

三、描写环境,渲染气氛

环境描写是小说三要素,通过环境描写来渲染气氛,是小说的重要特点。而鲁迅在“坟场”一部分中,就七次用比喻来描写环境。

“这一年的清明,分外寒冷;杨柳才吐出半粒米大的新芽。”“半粒米大”的比喻,让人真实地感受到了天气的寒冷和气氛的肃杀。“歪歪斜斜的一条细路”的两面的“埋着死刑和瘐毙的人”及穷人,已埋到“层层叠叠”。这里丝毫没有春天的气息,没有生命力,只有骇人的“丛冢”,“宛如阔人家里祝寿时的馒头”。这个比喻不仅形象地反映了被反动者残害的“犯人”之多,而且巧妙地把富人家祝寿时的氛围和穷人“路有冻死骨”的凄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更值得一提的是那只渲染坟场荒凉、凄冷气氛的乌鸦,夏四奶奶希望它能显点灵,飞到瑜儿坟上去,可它先是“缩着头,铁铸一般地站着”,最后“箭也似的飞去了”,夏瑜母亲的失望哀戚可想而知。不过鲁迅用这两个比喻的目的并非仅限于此,如果加上“枯草支支直立”,“有如钢丝”的比喻,我们不难发现作者用“钢”、“铁”、“箭”这三个刚健的喻体,创造出了一种峻峭、矫健的艺术氛围,使得文章在“阴冷”中透出刚劲,从哀伤中显出悲壮,具有一种激人奋进的力量。而这一点正与文中有意识地“删削些黑暗,装点些欢容,使作品比较的显出若干亮色”,“不恤用了曲笔,在瑜儿的坟上凭空添上一个花环”的用意是一致的。

四、揭示主旨,突出主题

主题是小说的灵魂,一切艺术手段总是直接或间接地为表现主题服务,《药》中的比喻也是如此。

天亮时分的街上,“只见许多古怪的人,三三两两,鬼似地在那里徘徊”;“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子,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这“三三两两”的人,都是来看杀头的人,鲁迅用“鬼”、“鸭”喻之,形象地反映出看客们没有灵魂,没有思想,如行尸走肉。他们根本不想知道杀的是何人,为何要杀他,他们也根本不知道被杀者正是为他们而“造反”的革命者。这“无形的手”就是无形的精神,麻木不仁的精神状态。群众的愚昧、麻木、落后令人扼腕,而资产阶级辛亥革命脱离群众的致命弱点让人痛心。

小说中最能突出主题的比喻莫过于题目“药”了。愚昧的民众以为“人血馒头”是医治痨病的“药”,可华小栓吃“药”后还是死了。这“药”在文中就比喻疗救社会病态的方法,而资产阶级脱离民众、孤军奋战式的革命,最终也不能医治中国的痼疾,挽救中国的命运。因此题目“药”在文中的本义和喻义相结合,就揭示了文章的主旨:表现民众的愚昧,启示人们去探求疗救中国病态的良药。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