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友斌:赌赢飞鹤
作者: 赵春雨“新进口的干燥塔安装好了,有20多米高,像个金属巨人般矗立在厂房里。”飞鹤甘南工厂第一任自动化干燥塔操作员正抬头望着它,紧张,更多的是期待。
对奶粉行业来说,干燥塔就是心脏。在干燥塔中,液态的牛奶被加压,然后从直径只有2.4毫米的小孔中喷射出浓雾,塔中的热风会在1.2秒内,将雾状的牛奶干燥成奶粉。
这是飞鹤第一台自动化干燥塔,相当于10台手动干燥塔的价格。为此,厂家专门派了两个外国专家现场教学,时常和操作员们调试到凌晨两三点才结束。
对操作员来说,这是个考验,但对飞鹤乃至整个行业而言,是生产系统由传统机械化升级为自动化的跨越。
飞鹤起源于北纬47°,一个可以创造神奇的地方。自然气候让它成为世界公认的黄金奶源带,改革开放让它从北大荒变成北大仓。这里孕育一代又一代的希望,也养大了飞鹤。
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让国产奶粉跌入低谷,飞鹤凭借高标准的奶源质量,成为为数不多的质量合格企业。
不管是企业改革还是渡过难关,一切的背后,都与掌门人冷友斌紧密相连。或许大家对这个名字并不熟悉,但业内流传这样一句话:“飞鹤有多高调,冷友斌就有多低调。”
少时的他与乳牛相伴,时常躲在墙角,听着北大荒知青们吟诗歌唱,“外面”的思维时刻引导着他,同时也埋下一颗渴望知识、自由、改变的种子。
在大学生凤毛麟角的年代,16岁的冷友斌考上大学,学业完成后加入飞鹤,自此与之结缘。
1999年,国企改革。为了保住飞鹤这个品牌,31岁的冷友斌背着1 400万元债务,将飞鹤从中分离出来。在接下来30多年的相处中,冷友斌硬是从技术流变成了一名合格的商人。
在历史机遇面前,他带领飞鹤抵住外资的围剿和蚕食,打造出专属产业集群,实现牧草种植、规模化奶牛饲养、生产加工、销售及售后服务各环节可控可溯源,这一举措颠覆了整个行业。
走进飞鹤办公楼,有一面很大的照片墙,上面有数百张宝宝的照片,其中有一张是冷友斌的女儿。在飞鹤,所有员工都给孩子喝飞鹤奶粉,这是冷友斌的底气和自信。今年2月,央视“品牌强国盛典”隆重推出十大“国货之光”品牌,飞鹤作为“最特别”“最励志”的企业代表,被一致认为是大器晚成,成于绝境的存在。这也是冷友斌和他的飞鹤第三次站上央视舞台。
尘埃与曙光已经翻过大山,更多的故事也由此产生,而主角依旧是60岁的高调飞鹤,53岁的低调冷友斌……
1穷,太穷
改革开放轰轰烈烈,北大荒里激情飞扬。16岁的冷友斌走进大学校园,成为冷家的骄傲,边陲小镇的骄傲。毕业后的他加入飞鹤,正式开启“脱穷”之路。

东北海之外,大荒之中。
大荒原指整个东北,后来,辽宁、吉林摘去了大荒的帽子,而黑龙江地处“北”国高寒、“大”片沃野、“荒”无人烟,就这样,北大荒成了这一带的代名词。
雪飞扬,风颠狂,无昼夜,迷八方……冰河时代味再尝,一年四季冬最长。这是当时北大荒环境极端恶劣的真实写照,荒野与沼泽是其主要成员,野兽比人还多。直到新中国成立,这里仍处于“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的原始状态。
就在这片荒凉寒冷、需要与天地搏斗讨生活的地方,冷友斌出生了。这是一个极度贫穷的家庭,父亲双目失明,母亲患有严重的肺心病,常年卧炕。
童年时期,冷友斌常被周围小孩看不起,甚至给他取名“冷瞎子”。“一声声冷瞎子,叫得我心里刺痛,非常痛。”冷友斌每每提起此事,眼里都包裹着泪光。
但冷友斌也是幸运的,家里有什么好吃的、好喝的,母亲都会告诉弟弟妹妹要留给哥哥吃。作为家中长子,可能从出生那刻起,冷友斌就注定要担起养家的责任。
“我十五六岁就会喝酒,家里来人都是我接待。”全家的生活来源靠冷友斌养牛、给农场交奶勉强维持。哪怕家里再难“经营”,他也从未想过放弃。
穷苦潦倒的成长环境让冷友斌学会吃超乎常人的苦,他从骨子里渴望改变。一无所有的出身,让他对任何挑战都无所畏惧,敢赌,敢冲。
别人做事有70%的准备才做,冷友斌有30%就开始做了。
1985年,16岁的他考上东北农业大学食品工程专业。在大学生凤毛麟角的年代,这是件了不起的大事,对冷友斌一家而言更是意义非凡。
经过4年的专业学习,冷友斌毕业后就被分配到飞鹤公司(以下简称:飞鹤)做技术员,其前身隶属于黑龙江农垦总局的赵光农场乳品厂,是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地方国企。
科班出身的冷友斌能吃苦、有技术、踏实肯干,22岁便被破格提升为副厂长。后两年,他在销路不畅的情况下,自学营销知识,成立销售团队,找电视台报道、做地推,在山东、河南等地开拓市场,因此他被正式升任厂长。
2000年,31岁的他已成为年营收3 000万元的飞鹤总经理,级别正处级。正当冷友斌继续发力时,却被突然告知黑龙江农垦总局决定整合旗下乳制品企业。
彼时中国乳业进入黄金时期,才成立2年的蒙牛已与伊利、光明三足鼎立。这时黑龙江农垦集团成立了一家新的乳业公司——完达山,希望借此能在“三国时代”划分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而飞鹤只是农垦集团下面的一个品牌,在这次“划分”中,飞鹤的优质资产被划归到完达山。冷友斌可以继续做完达山副总,但飞鹤还有1 400万元的外债未还清,100多名员工收购方也不愿意雇佣。
不爱被约束的冷友斌,没有犹豫,放弃“铁饭碗”,迈出改变人生的第一步。
冷友斌把员工叫进会议室,询问着大家的去留意愿及自己创业的决心,突然会议室中传出一声“要博一把的跟我走”,从此他踏上艰难的创业之路。
2飞鹤,再起飞
外界看来,冷友斌的个人经历与能力具有碾压性的优势。在中国经济发展的风口,他经历过贫穷与嘲笑,拥有极强的专业知识与果断的行动决策力。正因如此,他让飞鹤从独立那一刻开始,就注定会成为市场的宠儿。
冷友斌前脚刚走出会议室,就迎来创业的第一件大难事。
千禧年,中国加入WTO,一批批优质的“中国制造”走向全球,国内奶粉行业也随之兴起。
那时,飞鹤40多岁,比其实力强的企业有很多。农垦局的领导找到冷友斌,一句“1 400万元,飞鹤品牌归你。”让他陷入沉思,他脑子里只有一个问题:这1 400万元要怎么还?
官网显示,飞鹤1年超1亿5千万罐被中国妈妈选择,其销量、奶粉销售额位居中国市场第一。现在看来,冷友斌当时欠的债不值一提,但在那个年代却是“定时炸弹”。
冷友斌看着满载青春记忆的飞鹤,左思右想决定与农垦局签了合同,8年还清1 400万元。
创立初期,首要的是人与资金。前者有100多名员工,而后者冷友斌犯起了愁。本就身负千万债款的他,先把房子卖了10万元,取出家里仅有的9万元存款,又四处找朋友借钱,凑足100万元。
他带着大家来到克东县,找了一家外观院墙已垮、院内杂草丛生、濒临破产的乳品厂。里面除了几台奶粉机器啥都没有,但这却是冷友斌梦想的起源地。
当时,这样的厂子都要248万元,冷友斌与大家商讨过后决定分4年还清,并正式将此厂命名为黑龙江飞鹤乳业有限公司。
经过近3个月的改造,原本破烂不堪的小厂,变成了一座花园式现代化企业的工厂,车间机械设备齐全,加工能力从改造前的日处理鲜奶40吨,提高到改造后的日处理鲜奶100吨。
那段日子,冷友斌和工人们,吃住在一起,干活在一起,甚至连生病都是护士直接到工地为其输液。“入伏”后,工地的人手越来越少,他亲自上阵指挥,监督施工。
老员工回忆道:“不到100天的时间里,冷总瘦了好大一圈,脸上骨骼轮廓更加清晰,身上有大大小小的伤口,人也黑了不少。”
很快,飞鹤迎来首次销量猛增,可一个生产工厂的产量不足以供应市场,断货现象也时有发生。
冷友斌想过再购买一个乳品厂,但飞鹤刚起步,没有“后台”,银行根本不给贷款。还债、技术改造、厂房的修缮等都用了大量资金,公司只能靠经销商、供应商的支持,甚至需要冷友斌向朋友借款来支撑,是真的没有钱了。
控制产品品质最重要的前提是掌握奶源。只要对产品品质有好处的事,冷友斌毫不犹豫,“在我眼里任何事情都不能为质量让路,这是我的底线。”
他根据现实情况及时调整策略,从最基础的奶站做起,让农户养的牛到奶站统一挤奶。
为保证农户的牛奶质量统一,冷友斌把“触角”前移——建饲料厂,给农户精饲料,最大限度地保证牛奶的质量。
接着,冷友斌又一次做出大胆的决定:找代工厂,由飞鹤提供配方及产品质量标准,可以快速、高效地提高产量。
他带着高管跑遍黑龙江和内蒙古,找最好的奶源基地为飞鹤生产产品。知道冷友斌为人的奶粉厂厂家都答应可以不马上付钱,三十天以后再付账。在这个空档里,冷友斌一行人拼命销售,卖了钱第一时间付给奶粉厂。一轮接一轮,飞鹤渐渐地发展壮大起来。
随着中国乳品市场的发展,市场上产品的多样化更加明显,企业的竞争优势更多依赖于品牌定位与质量。
在冷友斌多年的经营管理过程中,一直坚持“质量求生存、科技助发展”的发展战略,做大做强飞鹤。
第一年春节,冷友斌为飞鹤的每一位高管都准备了一件貂皮大衣。“我们东北人好面儿,哥们儿跟着我,得让人家觉得有面子。”
一年又过去了,冷友斌花了200万元买了13辆小汽车,给高管一人一辆。“得让人家觉得跟着你干不错”,冷友斌还是这句老话。
财散人聚,正是因为冷友斌对核心团队的豪情仗义,吸引会更有多优秀的人跟着他干,飞鹤的团队战斗力才更强。
勇气喜欢跟利益联姻,风险越大收益的绝对值越大。或许在签字的那一刻,冷友斌心里就暗下决心,让飞鹤重新起飞。
3资本运作,借钱发展
2003年,一种叫SARS的“幽灵”侵入中国,彻底搅乱各个行业的发展节奏。飞鹤因此产生巨大的资金缺口,冷友斌及时提出“借船出海、借钱发展”的战略决策,才让其逃过一劫。
那些事业毫无起色的人通常都会有这样的念头:“我这个想法绝对可以挣大钱,但以我现在的实力实现起来很困难,根本就不可能成功。”同时他们也就与成功擦肩而过。
1400万元、248万元、貂皮、小汽车……冷友斌没有放弃,更没有退路,唯有硬着头皮放手一搏。
在乳品领域,婴儿奶粉是刚需,中国每年出生1 500万~1 700 万名婴儿,但中国母乳率却是全世界最低的,离开母乳婴儿必须喝婴儿奶粉。而婴儿奶粉是所有奶制品中科技含量、精细化程度最高的,不管从生产到品控,从原料基地到市场销售,都要求非常高素质的人去做。
飞鹤要想在市场知名品牌的“夹击”下,获得立足之地,必须寻找出差异化。于是,冷友斌决定产品方向锁定婴儿奶粉,但要做高端的婴儿奶粉。
当时,市场袋装奶粉普遍每袋售价7 元左右的时候,飞鹤差异化地推出一款零售价12.8 元的高端袋装奶粉。
跑市场、抓销售,进行差异化营销,买奶粉时附送东北大米、东北木耳,冷友斌用独特的营销方式吸引了不少消费者。
2001年,飞鹤的销售额不过7 000万元,到2004年已超过4亿元,这样的“核裂变”速度除了差异化外,还有更深刻的原因。
2003年,“飞鹤登陆美国资本市场,成为中国乳品行业第一家海外上市的公司”事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