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学习风格在化学学习中的表现
作者: 杨阳 孙尚梅摘 要:随着国家教育改革的深入,学生的个体差异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尤其是学习风格因素。这就要求教师要明确学生的学习风格。本文基于所罗门对学习风格的分类,针对不同类型的学习风格在化学学习中的表现进行了浅析。
关键词:所罗门学习风格; 化学; 表现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8-044-002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出台,明确指出了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且新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之一就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依据个体差异,实现有意义的学习。其实早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颁布的条例中就已经提出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从而促进学习。同时在《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也强调了化学课程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由此表明,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已成为当今教学的重心。在此种情形下,对于教师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教师要能够发现每位学生身上的个体差异,依据学生在化学学习中的表现特点识别出他的学习风格,并制定相应的、有效的教学策略,最终提高学习效率。
一、学习风格
1954年美国的著名学者哈伯特·塞伦(Herbert Thelen)首次提出了“学习风格”,之后其作为一种影响学生学习的个别化因素受到了广大学者的高度关注。但由于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学习风格的概念进行理解,最终则形成了多种多样界定。正如托马斯·贝勒(Thormas Bello)所说:“学习风格的定义差不多与对这一课题的研究者一样多。”[1]
美国纽约圣·约翰大学的邓恩夫妇(Rita Dunn&Kenneth Dunn)认为学习风格是当学生遇到新的或者难理解的知识时所一贯采取的表现方式。[2]美国中学校长联合会主席凯夫(Keefe)认为学习风格作为一项相对稳定的指标,反映了学习者在不同学习环境中所作出的反应,同时学习风格也是学习者所特有的一种情感、认知和心理行为方式。[3]大卫·柯波(David Kolb)认为学习风格是学习者在思考和学习过程中所偏爱的一种学习方式,具有稳定性。[4]我国南京师范大学谭顶良教授综合了西方学者的研究,并在此之上提出了自己对学习风格的理解,他认为学习风格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一贯偏爱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包括学习倾向和学习策略两个方面。[5]
二、不同学习风格在化学学习中的表现
虽然教育学界和心理学界早就注意到了学生在学习风格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但由于没有一套比较全面的测试方法,学者们只能进行理论层面的研究。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所罗门(Barbara A·Soloman)对前人研究成果整理分析,从信息加工、感知、输入、理解四个方面将学习风格划成4个组共8种维度,分别为:1.知识的加工:活跃型与沉思型;2.知识的感知:感悟型与直觉型;3.知识的输入:视觉型与言语型;4.知识的理解:序列型与综合型,并编制了《所罗门学习风格自测问卷》,给后来学者的研究提供了参照和借鉴,具有深远的影响。因此本论文基于所罗门学习风格的研究,针对不同学习风格在化学学习中的表现进行简单讨论。
1.活跃型与沉思型在化学学习中的表现
活跃与沉思两种类型是依据学习者对知识的加工方式以及反应速度来划分的。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对这两种类型学生的区分并不困难。活跃型的学生往往在老师刚刚提出一个问题时就表现出跃跃欲试,但由于这类的学生一般不经过大脑的思考过程,只凭感觉进行回答,因此常常会得到错误的或是不全面的答案。在考试时,活跃型学生往往会提前答完考卷,并对自己的答案表示满意,可最终大多数的成绩都比较差强人意。但活跃型的学生在化学课堂中会表现的更积极一些,且倾向于合作学习,特别是在教师进行实验教学时。而沉思型的学生却恰恰相反,他们喜欢安静地思考问题,并会对老师的问题进行多角度的分析,然后给出一个最完美的答案。此类型的学生在考试时也会反复斟酌、认真检查,倾向于独立学习。
2.感悟型与直觉型在化学学习中的表现
感悟型与直觉型是通过学习者对知识的感知方式不同而进行的分类。感悟型学生喜欢学习事实性的知识,而直觉型学生更倾向于有规律性的、抽象的知识及物质之间的联系。感悟型学生对细节要求认真,特别擅长记忆知识;直觉型学生更擅长掌握新的概念,以及理解抽象的公式、符号等。感悟型相对于直觉型表现的更实际和认真,而直觉型却比感悟型在学习过程中更具有创新性。表现在化学学科中,感觉型学生偏爱于元素化合物知识及化学实验操作;直觉型学生则偏爱于化学反应方程式、化合价和关于化学计算及物质推断的知识。
3.视觉型与言语型在化学学习中的表现
视觉型与言语型是按照学习者的知识输入特点进行归类的。视觉型的学生偏爱于视觉上的刺激,对看得见的事物会表现的更加敏感,例如教科书上的案例、表格、实验操作图及用以辅助教师教学的视频动画等。此类型的学生动手能力强,擅长化学实验操作,且观察力敏锐,对实验现象掌握更加牢固。言语型学生则更喜欢从文字或口头的描述中获取信息,表达能力强,适合阅读。由于对题干的信息把握到位,因此该类型的学生往往在考试中会取得比较优异的成绩,特别是在实验探究题和物质推断题上表现优异。
4.序列型与综合型在化学学习中的表现
序列型与综合型是以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角度差异来区分的。序列型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时习惯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对问题进行逐步的推理分析,倾向于循序渐进地学习方式。但整体把握问题的能力较弱,且不能有效地运用同化的方法对一类事物进行理解。如在学习化学计算时,此类型的学生需要老师给出具体的计算步骤,同时还要讲清每一个步骤与上下步骤的联系,不然他们就会杂乱无章。相反,综合型的学生大可不必这样。因为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更喜欢整体地把握事物具有的规律,一旦抓住了关键点,就能快速解决整体问题。如化学中的推断题,综合型的学生可以很快地找出问题的突破口,继而解决整个问题,但有时却很难解释清楚它们之间的联系。
如今对学习风格的研究已成为当代教育学界的热点,为因材施教提供了十分重要的理论依据。因此教师应该在教与学的过程中,通过学生表现来判断其所特有的学习风格,并以此来制定教学策略和学习计划,帮助学生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从而提供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谭顶良.学习风格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9
[2]Rita Dunn.“Teaching Students to Read Through Their Individual Learning Styles”.Prentice Hall,1986:2-20
[3]Keefe.“Student Learning Styles:Diagnosing and Programs”.NASSP,1979:4
[4]David Kolb,“Learning Style Inventory”,1976
[5]谭顶良.学习风格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