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学习语言文字运用” 坚守阅读教学本位

作者: 王秋菊

摘 要: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任务做了清晰的阐释:“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这界定一语道明了语文课程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

关键词:语文学习; 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8-070-001

阅读教学中,教师该如何践行阅读教学理念,落实“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这一核心任务?

一、强化一个意识——阅读教学应向“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转身

践行“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教师首先就应该在认识上转变,要切实转变这种内容之上、理解至上、文本至上的教学观,变“教课文”为“用课文教”,将“课文”当成是语文学习的“例子”,“学习语言文字”的载体。

1.树全面的教学目标观——确立“理解内容与学习表达并重”的教学目标

全面的教学目标观,就是不仅关注文本“写什么”,更着力于“怎样写”,在引导学生理解内容的同时,重点关注这样的内容是用怎样的方式表达出来的,将“感悟内容”与“学习语言,揣摩表达”有机结合,将“学习表达”与“运用表达”巧妙融合,在这样的过程中学习语言,感悟语言,习得语言的规律,进而形成运用语言的能力。

2.做动态的课程建构者——从忠实的课程执行者变为课程的创生者

有了全面的教学目标观,教师就会从课程的“操作工”走向课程的“建筑师”,从“教课文内容”的束缚中走出来,不过度“纠缠”课文内容,将较多的时间引向“语言文字运用”。做课程的创造者,教师就要打破按部就班教课文的传统,对教材进行恰当的取舍、合理的增删、巧妙的重组:或集中关键处感悟品味,揣摩表达,习得学习语言的方法;或以“一”带多篇,迁移方法;或打破“篇”,建立“组”,将同类的文章组合在一起,从学习语言表达的角度,让学生在比较、揣摩中掌握语言运用的规律,习得语言运用的方法,形成语言运用的能力。

二、关注两个“什么”——解读与设计教学要善于捕捉语言文字运用的“点”

语文课文的内容不等同于教学内容,这句话确有道理。阅读教学的目标不只是教学生读懂课文内容,学生要读懂课文写了什么,还要清楚课文是怎样写的,学习作者是怎样用文字表达的,在实现“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这一目标上,课文只是一种媒介,一个载体。从这个意义上讲,阅读教学的真正内容就是隐含在课文中的“言语形式”,因此,我们倡导阅读教学要从“文本解读型”向“语言学习型”转型,从“内容的分析”向“策略的指导”转身。

有了这样的认识,教学在研读文本、设计教学时,就要立足于课文的语言,从语用的角度,关注两个“什么”。

1.关注课文中“有什么”——站在语用的角度,找出课文的“语用”点

“我们的语文教学要‘走一个来回’,即从语言文字出发,进入到思想内容,然后再从思想内容出发,重新又回到语言文字。”但回到怎样的“语言文字”?这就需要教师从整体出发,结合年段要求以及单元训练重点,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筛选、定位。在这之前,又需要教师在研读课文内容时,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从语言表达的角度,即从文章精妙的篇章结构,灵活的表达方法,特殊的语言形式,新奇的遣词造句等方面挖掘文本的语言因素,关注课文在语言文字的表达上面有哪些特点。

比方说《姥姥的剪纸》这一课,从篇章结构上来看,文章以“剪纸”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也作为表达作者情感的载体,以“剪纸”来体现姥姥对“我”的深情以及“我”对姥姥的思念;从表达方法来看,为了突现姥姥剪纸技艺高,作者既采用正面描写,直接夸姥姥剪纸技艺高,也有借乡亲们的话侧面来描写姥姥剪纸技艺高,从遣词造句来说,既有语义含蓄深邃的“栓”“缠”,也有富有浓郁地方气息的语言;从修辞的角度来看,文中的不少语句用上了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手法。

可以这么说,文中的每一句从语言的角度来说,都有特色,都可以引导学生细细品味、揣摩、借鉴。

关注文本中“有什么”语言特色点,是确定“教什么”语言特色点的基础,是落实“语言文字运用”必不可少的环节。

2.确定教学中“学什么”——立足教学,找准最具教学价值的语用点

一篇文章若拥有许许多多值得学生品味、学习、借鉴、运用的语言方式、表达方法,教师则应该“众里寻他”——学会“筛选”,其筛选的原则应是着眼于“三点”:

一是依据单元教学的训练重点。现行教材一般是以单元呈现的方式,在教材编排上,每单元一般都有“导读”,导读从课文内容和学习的重点两方面对本单元教学提出了指导性建议。因此,在确定教学的重点时,我们往往要研读导读,将导读中的提示作为本单元教学的训练重点,领会了编者意图,我们的教学才能抓住教学的核心。如上述的课文《姥姥的剪纸》所处的单元主题是“民风民俗”,感受课文是怎样表现“民风民俗”,则应是单元训练的重点。二是关注学生学习的需要点。学生学习的“需要点”指的是学生学习的起点、兴奋点、难点。找到学生学习的起点,就可避免浅层次重复;了解学生学习的兴趣点,就能让学生愿意“驻足观赏”;关注学生学习的难点,就能“铺路搭桥”,让学生学得顺畅。引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更应关注学情的起点、兴奋点、难点,了解的、熟知的语言不必“浪费”时间;学生感兴趣的、理解有难度的,则应让学生流连其间。如《姥姥的剪纸》中的“密云多雨的盛夏,姥姥怕我溜到河里游泳出危险,便用剪刀把我拴在屋檐下”中的“栓”,与我们平常用到的“栓”的意思不相同,学生理解起来就有一定的难度,教学时,就应引导学生抓住“栓”体会到姥姥的剪纸吸引了作者。

三是考虑文本语言表达的特色点。文本表达的特色指的是文本最独特的结构,最具特色的表现方法,最有特点的语言形式。这些特点理所当然是学生学习的重点。比方说《姥姥的剪纸》中以“剪纸”为线索的行文方式,对姥姥剪纸技艺高超的描写从正面和侧面两方面进行的表现手法,借“剪纸”表达自己对姥姥的思念之情的方法等,这些都是文本表达的特色点,而这些特色点与作者要描述的重点以及表达的情感息息相关,自然教学时离不开这些关键地方的品味、感悟、理解、运用。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