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学习,欢迎逆商来袭
作者: 吴晓萍摘 要:研究背景:新一代的学生,独生子女居多,家庭成员的组成基本构成是“4-2-1”状态,全家的关注焦点就是孩子。这些孩子既揽“三千宠爱在一身”,又承担着全家的希望,所以,极左极右的两种关怀,让现在的学生有点不知所措。今天我借助理性的数学学习,来谈一谈孩子逆商的发展。而且,逆商这种心理能力的发展又会影响数学的学习,我对孩子心理的关注,与我数学教学是相得益彰的。
关键词:数学学习; 逆商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9-077-001
逆商AQ来自英文AdversityQuotient,全称逆境商数,一般被译为挫折商或逆境商。是美国职业培训师保罗·斯托茨提出的概念。它是指人们面对逆境时的反应方式,即面对挫折、摆脱困境和超越困难的能力。
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事业成功必须具备高智商、高情商和高挫折商这三个因素。在智商都跟别人相差不大的情况下,挫折商对一个人的事业成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人们对待逆境并不陌生,我们的生活总是在不断地遭遇和克服无穷无尽的逆境中度过的。所以,应该充分的认识到,许多人的成功和进步,并不是因为他们经历的逆境少,而是恰恰相反,实际上,许多成功者正是在逆境、困难的磨练中成长起来的。成功者懂得,逆境是生活的一部分,逃避逆境等于逃避生活。
这种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我就从我的数学教学方面来谈一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逆商。
一、建设师与生的对立阵营,促使逆商的发展
这个阵营的建立始于一个故事。亚里士多德从17岁开始入师门,跟随柏拉图达20年之久。亚里士多德对老师是很崇敬的,师徒二人也是很好的朋友。然而在追求真理的征程中,亚里士多德非常勇敢、坚决地批评老师的错误和缺点,于是有些人就指责他背叛了老师,亚里士多德对此回敬了一句流传至今的名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中国也有如此一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学生不必非要比老师差,老师也不一定非要比学生好,知道道理有先后之分,个人有自己不同的兴趣,尊敬自己的老师,但是更要尊重客观规律,尊重真理。所以,我要求我的学生在数学课堂上挑战一下老师。长此以往,孩子们就不会一味地跟从我的思维。教学不是单纯的模仿,而是思维与思维的碰撞。例如我在教《用简便方法计算》的一章内容时,故意在习题中布置了“136-36×3”,“25+75-25+75”这样的陷阱题。学生在作业处理的时候都钻进我的陷阱。评析的时候,我用很挑衅的语气跟学生说:“怎么样?视力不够好吧,哼哼,小狐狸被我这个老猎人抓住了吧!你们呀,就安心当当我的小狐狸吧!”学生听到这样的话,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打击,但是我接着说:“饶你们全体同学一起上,我的陷阱依然欢迎你。”学生在失败一次后,都有些可惜的心情,但是又被我这样一激,斗志又上扬了,所以我们进入了下一轮的挑战中,整体水平是“愈战愈勇,无往不利”。这里的我扮演的是学生的对面角色,我的主要任务是激发学生的斗志,而且我往往会加入做作业的队伍,当我的作业与学生的作业正确率一样的时候,我又拿作业的书写说事,当然我的更胜一筹。当我的作业和某些字迹端正的学生的作业不分胜负的时候,我又用方法来说事,我的方法比学生的方法更多。但是在这种操作中,我与学生个对个比较,胜之不武,而且没有哪个学生敢尝试挑战。但是把所有的学生捆绑在一起,人众胆大,他们就被激发了。我就让他们输,输了再爬起来。愈挫愈勇,然后孩子们就成长起来了。
二、建设生与生的对立阵营,促使逆商的发展
总是要变换方式,学生才会不挑战疲劳。在上述师与生的“对台戏”中,教师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是巨大的。而且,学生的耐挫力不能让教师一次又一次地挫伤。关键时刻教师还得解放自己。这时,我让孩子们组队互相挑战。
这里还是有些渊源的。我先把思想建设这一块做好,指导学生去找了《剑桥和牛津的另类较量》和《麻省和哈佛的另类较量》这些故事。学生通过阅读知道,赢了别人是一种胜利,让别人输也是一种胜利。我说,赢了别人的游戏,可以从老师这里拿材料,让别人输,你们必须自己设计材料,规则是利用自己的所学,在学科学习的范围之内,设计一些数学题目和数学游戏,来考考自己的对手,而这些数学题目和数学游戏必须自己知道答案。
有了这些前提,学生们兴致勃勃地开始组队互相让对手“出丑”,而自己也在“出丑”中成长。别人出丑,自己要学会帮别人从坑里爬出来,这需要一种能力。自己怕出丑,就要掌握应对的知识和方法。在哈佛和麻省的对决中,我们可以看到输者的“不耻下问”,这一点我尤其要求我的孩子们能够掌握。
三、建设师生统一战线联盟,促使逆商的发展
所谓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是天下大势。最终,教师和学生还是要归到一条战线上来。这时候,我们的目标是“找碴”。因为一个班级的几十个学生,总有那么一部分学生智力水平相当高,又总有一部分学生的智力水平不怎么样?在这样的一个班级授课制的条件下,教师总要让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思维水平上有不同的发展。这时候,我们的追求是:“这个星期我被打倒了几次?”这时候我退到了后台。不同的学生,去挑战不同的课外阅读,有的学生挑了《数学报》,有的学生挑了《阶梯数学》,还有的学生挑了《奥数读本》,等等。我随他们,但是一个星期一总结:这个星期你被打败了几次?这个次数说明你不够聪明被打败的呢?还是你挑战的学习内容题次太多被打败的次数也多?(两种评价标准)在这个失败的过程中,你学到了什么?你准备怎样不被打败?可以借助谁的力量?在这样的活动中你对别人的失败有怎样的看法?甚至我们还选出了班中的“失败之王”,授予全班的瞩目礼和我的物质奖励。
这样一系列的总结,使得我们的学生在失败中学会站起来。
综上所述,这么多逆商的培养,无非就是想孩子们从失败中学到点什么,能够在经历一次又一次打败的过程中,树立自己必胜的信念。所有的失败只是为了成功。教师在这样的活动中调节功能非常重要,稍不留神,孩子们就陷入“自卑门”,怕不起来反而适得其反,这就得不偿失了。实验在继续,方法在修正,我们都在成长。探索无止境,在这样的路上我们还要苦苦研究,为了孩子们更好的成长,我们需要更多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