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作者: 俞小妹摘 要:二十一世纪是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创新”成为时代发展的要求,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国家以及我们每个人的进步都离不开创新。新时代的教育要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本文从“为何要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开始提出问题,从信息技术教学实践出发阐述了在教学中如何对中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寻求并积累教学经验,为推进创新教育作出自己的努力。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 创新; 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10-004-002
一、为何要注重培养创新精神
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的发展离不开人类的创造力,人要有生生不息的创造力,就必须要有创新的教育。
传统教育注重掌握知识,教师传授、学生接受知识,已经不适合现代学情。创造教育注重启发、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发现、运用知识,注重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创新意识、创新思维能力和技法。
如今创新教育需要渗透到各科教学中,信息技术学科尤其要注重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精神,教材旨在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生存与发展必须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基本态度与基本能力,养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良好行为习惯,为培养能适应信息社会发展挑战的创新人才打下基础。[1]
二、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实践探索
1.转变教学方式,构建实时课堂与课前课后网络教学环境,进行创新之旅
《新课程标准》指出:“一切有条件和能够创造条件的学校都应使计算机、多媒体、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成为课程资源”,“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2]
网络教学是全新的教学方式,呈现出如下一些新特征:开放性、平等性、虚拟性、交互性、自主性。[3]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可以实现在网上组织最优秀的教材和教法,使学习者在网上学到最新的知识。通过研究与实践,使网络教学更能为学生提供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在不同情境下去运用所学的知识,而且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行动的反馈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
从建构主义和现代教学观来说,教师要运用好多媒体技术,给学生搭建起知识的架子,如说明书、操作流程等,重视教学引领、监督作用。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碰到疑难问题或全新的内容时,可利用计算机网络的优势,给予及时方便的指导和帮助。教师与学生的交往活动是平等民主的,教师要与学生形成包容、共享的互动关系。
陶行知认为,“儿童是有创造力的,这是千千万万祖先,至少经过五十万年与环境适应斗争所获得而传下来之才能之精华”。[4]在实际教学中可以让优秀学生充当小老师,代替老师讲解已掌握的内容,使其知识得到巩固、能力得到锻炼,又培养了爱心;教师还要引导学生通过计算机网络收集有用信息资料,带到课堂上来,让学生也成为知识的传授者。
2.创造性挖掘信息技术教学软件的应用功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展学生创新思维
兴趣是创造性思维的先导。当学生对学习产出了浓厚的兴趣,就会启动自己活跃的思维,去探索知识、获取知识、验证知识、积累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只有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在学习中逐步培养创新的意识。
对于实用的“办公软件、动画制作、音视频编辑”内容的教学,可以结合任务驱动法和创作教学法,通过对作品的制作,实现对技术的熟练应用,并能创新制作出融科学性、艺术性、思想性于一体的高质量作品。解决了应用层面的任务,还要学会知识的迁移,比如在教学WORD文字处理中关于查找替换的内容时,除了让学生会基本的查找替换外,我们要启发挖掘深层次的思考,如何统计某个关键词的出现频次?如何突出显示正文中所有的关键词?
诚然,对于初中生来说,程序设计是很枯燥乏味的内容。我利用VisualBasic软件编制出一些与生活、学习相联系的小软件,使学习内容更生动,趣味十足。例如,简易计算器、打字小程序、倒计时表、电子相册等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巩固vb知识,激发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创新去制作一些实用的小程序,感受创新的力量。
3.科学评价学生信息技术成果,使学生拥有自信心,渴望不断创新学习
评价是对学生创新学习的激励。我们可以在课堂上对学习效果及时评价,也可以在网络平台的支持下,所有参与学生在课堂时间内外通过学生对作业的再学习再加工,将作业上传到教学网,认真对待彼此的作业,并发表见解、作出评价,每位学生能看到相互的评价内容和改进建议。评价要以三维目标的达成度为评价的核心要素,并以描述性评价为主,评价时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努力激发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的热情。在肯定成绩的基础上提出改进建议,让学生体会学习的乐趣,认识到自己作业的成功与不足,对自己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学习探究能力做到心中有数。老师对个别学生专门辅导疏通,关心每个学生的成长发展,使整个班集体呈现良性的发展状态。
4.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做到学以致用,让学生体验收获的快乐
心理研究表明: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快乐,便会产生喜出望外的激奋心理,从而增强自信心,这又使其去追求更高层次的成功,即形成“成功——自信——又成功——更自信”的良性循环,在社会心理学中,这种心理现象被称之为“成功强化效应”。
在实施课堂创新教学时,我们要让学生在完成实际任务的过程中,大胆发挥,充分挖掘其潜在的创造因子,进一步理解信息技术知识,并能学以致用,创造性扩展课堂学习的容量和深度,从而在计算机教学中探索出“创新”教育的崭新天地。
在进行程序设计教学过程中,针对学情可以先使用“半成品法”、“程序修改法”等方法,然后过渡到学生自主编程。按照内容难度布置分层教学任务,鼓励学生主动探索、优秀学生展示、失败学生再次尝试,最终解决问题,实现教学案例到代码的迁移。避免程序教学的枯燥乏味,让更多的学生获得程序设计的快乐和成就感。
例如在讲解画圆语句时,我事先布置了层层递进的教学任务,最简单的就是用Circle语句画出一个单色圆,然后是不同颜色、不同半径静止的多个圆、最后联系到用前面课程学过的定时器控件“Enabled属性”、“Rnd随机数函数”、计数循环“For循环”来控制画动态的不同半径、不同圆心的彩色圆。定时器Timer事件主要代码如下:For i=1 To 10,Me.DrawWidth=2
Circle(Rnd*Form1.Height, Rnd*Form1.Width), i*50,RGB(250,Rnd*250, Rnd*250)
Next
看到简单的几句代码,能生成变幻多姿的圆,学生都跃跃欲试。即使是学习基础差的学生,也能经过自己的努力完成程序设计,感觉特别开心。后来我额外在VB网络教程中添加了一个飞机起飞的自主学习简易教程,有些学生特别乐于钻研,做出了相当漂亮的小程序,通过单击按钮飞机,可以实行各个方向的移动。完全超出我的教学任务要求,做到了学生自己真正的创新设计。
三、反思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离不开教师的创新,有创新意识的老师,会把每一节课当作全新的尝试,能对每次上课所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思考,知不足而改进。我们要联系信息技术教学实际,帮助学生形成求异思维、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加强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知识的迁移,使学生适应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关注学生学习内容的生活化和趣味性,做到学以致用,让学生主动学习、快乐学习。
四、结束语
总之,我们教师要利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创造教育因素,大胆地让学生自由发挥,挖掘其潜在的创造因子。在当前我国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我们教师要依据教材改革课堂结构,优化教学设计,根据新课程指导纲要,以全新的教学理念开阔教学思路,让学生创造思维与个性都能得到进步发展,更好地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优化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http://wenku.baidu.com/view/67a10e1ffad6195f312ba65e.html
[2]《新课程标准》
[3]刘学兰,刘鸣.网络学习与人的主体性发展[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1):128
[4]《陶行知全集》第3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