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科学课堂的有效性浮出水面

作者: 马晓寅

摘 要:本文以作者上公开课《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为例,在指导老师的帮助及全区科学老师的点评中,结合自身的思考,从优化实验材料的结构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两个方面进行阐述,总结出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打造高效的课堂教学方式,从而切实提高科学课堂的有效性。

关键词:科学课堂; 有效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10-091-001

科学是小学阶段一门综合性的基础学科,它担负着向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重任。作为一名新教师,教研员给予了我一次公开课的展示机会,教授内容是三年级《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同时也安排了两位有经验的教师对我进行上课方面的指导。

课题一定,我就投入到备课中去。在我自己看来,参考书无疑是最权威的,于是我照着教参上的教案,按步骤进行备课,接着在自己学校进行了试上。在上课时候我就发现了两个明显的问题:

一、在上到“改变形状”这一环节时,教案上准备的实验材料是铝箔和橡皮泥,教案指导将这两种物体做成船型,就可以浮在水面上。就在这时候,一位学生举手说道:“铝箔不折成船型也能浮在水面上,这是为什么呢?既然能浮起来,那为什么还要改变形状呢?”对于这一突如其来的问题,我一时想不到怎么回答。

二、由于本节课的实验动手项目比较多,本着想把本节课上得有趣精彩的理念,我准备了很多的实验材料,但是发现在课堂上学生的注意力更多地倾向实验材料,对于我上课的真正内容没有认真地去关注。另外,因为我安排的第一个实验是改变橡皮泥的形状,一上来难度就有些大,学生在思考问题上便有些吃力。

本节课结束之后,由此我结合各位老师提出的建议,产生了以下的思考:

一、有效实验——优化实验材料的结构性

科学教育中材料的结构是指材料在被使用时能揭示自然事物间的某种关系。所谓结构性材料,指的就是教师经过精心设计的典型教学材料的组合。可以从哪些方面着手去优化结构性实验材料,从而进行有效实验呢?

1.有效与典型

本课研究的是如何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这需要同学们进行充分地探究和动手实验,意味着实验材料要能够揭示与教学内容有关的一系列现象,能够指引学生走向要学习的科学概念和科学规律。这个材料最好结构简单,指向明确,不要让学生产生歧义。

2.有效与充分

实验课中实验材料的选择也是十分关键的。老师在课堂提供给学生的材料应该充分,要让学生能通过这些材料归纳、抽象出相应概念。比如在本课的实验材料准备上,本来我准备了许多漂浮物,后来为了优化实验材料的结构性,便对一些实验材料进行了删减。因为能用简单材料解决的就不用复杂材料。过于繁杂的材料容易干扰学生的学习,这样最终会降低科学课堂的有效性。

3.有效与串联

教师在课堂中提供的结构性实验材料如果合理有序,则能够大大缩短探究的时间和思维路径,能够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体验科学家科学发现的过程,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科学探究过程是由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活动串联而成,活动的展开需要借助各式各样有层次的实验材料。教师只有从探究活动本身内在的结构与联系出发,注重多样化材料之间彼此关联的科学性、合理性,才能有效引导学生经历连续地、步步深入地科学探究过程。呈现有效的结构性实验材料,可自然而然引发学生进行材料使用与材料间作用的思考,把材料与猜想联系起来,与已有的图式建设联系,把材料提示的现象与已有的经验进行同化和顺应。

二、有效思维——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要让学生上好科学课,必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那么,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我认为可以从教会学生科学的观察方法入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1.动手之前先动脑,提升直觉性思维

直觉性思维代表着一定的创造能力和领悟能力,是人在具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上通过长期研究与思考,通过一种“跳跃性思维”,对事物的实质产生突然性的洞察,从而使自己的疑惑得到释然,使问题得以解决或者形成解决问题的某种猜测。将直觉思维用于我们的科学课堂,这就要求我们在今后的科学课上一定要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在此基础之上联系我们的生活,创设一定的情境,在学生仔细地观察以后,鼓励学生运用直觉思维去猜想和质疑。

2.交流声中提质疑,增强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是人们对所学知识的真实性、精确性、过程、理论、方法、背景、论据和评价等进行个人的判断,从而对做什么和相信什么做出合理决策的思维认知过程。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大胆质疑辩论,并允许学生在课堂上大声争论,发表自己的见解,为了科学真理,甚至可以争得“面红耳赤”,从而使学生在平等、民主、自由的气氛中进行深层次的交流沟通。通过对科学问题的研讨,学生能够辩证地看问题,批判性地接受知识,应用原理,从而增强识别力,提高判断的准确性。

3.学生动手又动脑,开发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将已有的经验知识进行重组,再提出一种新的方案、创见,因此,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要求学生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良好的知识结构,使他们从小就有创新的意识,这就要求教师要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动机。

在实际科学教学中,小学生面对一些实验器材会很兴奋,手会不停地动,这时教师不应对其加以谴责,而要积极进行点拨和诱导,使其正确地完成实验。在学生提出问题时,教师也不要因为问题的幼稚或错误而加以批评,要允许学生犯错,让学生大胆尝试,进而培养他们的创造意识。例如在改变橡皮泥形状实验时,我让学生大胆尝试各种形状。同学们通过实验验证了这其中有些形状的橡皮泥是可以浮在水面上的。这个环节让学生充分地发挥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当然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是短时间内能完成的,这需要我们科学教师转变观念,采用先进科学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在实践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总而言之,以学定教极大地增强了小学生学习的选择性,也给教师以更大的选择,同时,教师可以清楚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使教学更加合理,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需求。在小学科学课堂上,教师坚持以学定教,能够有效地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更好地学习科学课程知识,进而提高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