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加:金融前锋

作者: 梁坤

短促的哨声响起,上半场球赛告一段落。李小加胡乱擦了擦汗水,从球场退到休息区,调整呼吸,复盘这场球的得失。

他是这个足球场上唯一超过60岁的选手,却是追着球跑得最欢最野的那一个;他自嘲球技不佳,却因为负责给队员扛水、买啤酒,在球队里颇受欢迎,每周都要踢5场比赛,还成为冲锋陷阵的前锋。

前锋,是敢为人先、直面挑战、冲出新局面的角色;也是负责吸引火力、突破包围,寻找机会射门得分的关键人物。

球赛和人生是相通的。作为中国金融界最具标识性的人物,李小加一直都是那个最突出的前锋。他推动大开大合的制度变革,把握稍纵即逝的契机,冲在高远理想与深沉现实之间,不断冲撞出新的可能。那些迎着风的奔跑、闯出新路的执着与莽撞、挑战困难的干劲与信念,也不断在李小加的人生中复现。

2020年,李小加正式卸任港交所行政总裁,“球赛”上半场完美收官。

过去的10年里,他顶着各种质疑和压力,大刀阔斧地改革港交所关键规则,坚定其互联互通金融市场的定位,踩准数字经济和科创企业的发展红利,终于令港交所成为全球金融高地。

如今,“球赛”的下半场已经开启,李小加再度起跑,将球带到边界处,激射出一个意想不到的弧度:他从金融市场的顶层领导者,扎进了小微经济的“泥土”,成立一家致力于将海外资本投向中国境内门店,与小微经济共同成长的投资机构——滴灌通。

截至2022年7月,成立1年的滴灌通就像个“开店机器”,在内地各省市投资了600余家门店,涵盖零售、餐饮、文体服务等各行各业,身影重叠,星光璀璨。在李小加的规划中,滴灌通将在明年底投资上万家门店,并不断加快步伐,在这片数字经济之海上,掀起一股新的洋流。

“我们要成为小微企业的华尔街,成为世界上开店最多的公司!”再度出征,这位金融前锋依旧血性,笑声爽朗,磨砺着进攻的锋芒。

李小加:金融前锋0

“你认为自己为什么能够胜任港交所行政总裁?”

2010年,港交所主席史美伦向刚加入港交所1年的李小加提问。

“我不能胜任,因为我没有管理公司经验,不懂IT,也不懂广东话。”李小加的回答诚恳质朴。当时的他未曾想到,凭借过硬的业务素质,李小加会打破惯例,成为港交所历史上首位内地背景的总裁,且一干就是10年,刷新了港交所行政总裁的任职时间。

真诚、本分、实事求是,一直是李小加身上最鲜明的符号。

2020年12月,李小加辞别港交所。有媒体将港交所近10年的发展冠以“李小加时代”之名,赞扬他对港交所的贡献;还有人将李小加从钻井工人到行政总裁的逆袭,形容为属于他的“传奇”。

李小加匆匆摆摆手,马上和这些形容划清界限。“哪有什么传奇,我们这一代人赶上了好时代。”他的声音中气十足,谦和低调,透露着一份练达与澄明。

他精于表达,更敬畏表达,从未因说话让自己变得“不靠谱”。近来,他在公开演讲中,不止表达对金融市场改革的看法,还让更多人认识到他的创业项目滴灌通。在他的构想中,滴灌通能让淤积在传统金融市场顶层的资金,向下渗透到小微经济根部,这将重构小微经济的基础金融逻辑。

在这份高远的愿景面前,李小加也始终压着自己的调门,只谈滴灌通原理和底层逻辑,言语中甚少出现“普惠”“革命性”“颠覆”等价值维度的拔高,展现出难得的清醒和纯粹。

他崇尚简洁、高效、严谨,接受采访时,他的回答基本上出自他迄今为止发表过的演讲、接受的访谈和写过的网志、公开信。它们是经反复打磨后最能表达他思想的答案,不论问题走多远,话题的落点依旧会被他拽回那些熟悉的比喻:桥梁、大房子、大江大河、毛细血管……

这些比喻里,藏着他思考、工作的元逻辑——“通”。这是他所有抉择的出发点,是他金融工作的铆钉,是他无法剥离的精神内核。

作为中心市场的领导者,李小加需要在各方势力中争取理解,求得共识。为了让自己的理念更高效地传达,他用10年成为一位“比喻大师”。在自己对事物基本原理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这些脱口而出的形象类比,更宽阔、更容易理解,能更清醒地抵达金融世界的本质。复杂生涩的金融名词,经他反复分拆、并拢、压缩、捣碎为“通”之后,变得言简义丰、充满弹性。

李小加:金融前锋1

01“我的人生里都是好机会”

李小加最著名的比喻,是将自己比作“水利工程师”。

在他看来,金融就是一汪水。在它流向需要的地方时,难免会受各种障碍的阻滞。作为港交所行政总裁,他的任务就是探索更顺畅的制度安排,疏导市场与市场、国家与国家交互中的各处堵点,让金融之水顺畅流动起来。

但疏通这些管道的过程,常常伴随着巨大的质疑和争议。

在李小加看来,香港是个有鲜明中国元素又完全按照国际规则运作的市场,完全能成为中国和世界互联互通时最核心的连接器、转换器。最开始,他的这些构想被不少人斥为“痴心妄想”:“两地市场差异巨大,怎么可能直通?”“两地联通,会不会抽走香港的资金?”

但李小加心中笃定互联互通的价值,也清楚一位前锋在快速奔跑的过程中,耳畔难免会有风噪。2012年,他与时任上交所理事长桂敏杰在深圳一家小茶馆里喝茶,探讨两地联通的办法。说着说着,李小加就在一张餐巾纸上写下了初步的方案,奠定了“沪港通”的最初模型。

2014年11月17日,沪港通正式落地,两地投资者都能经由这个管道买卖对方交易所上市的股票。随后,李小加趁热打铁,推动深港通、债券通陆续开通。同时,他主导港交所收购LME(伦敦金属交易所),让香港跻身世界级商品中心。

这一系列的突破和建设,搭建起更宽广的金融市场,丰富了投资者的选择,也强化了港交所的中心价值。

在这些职业生涯的高光时刻之外,李小加也曾陷入深深的失落和怀疑,背负巨大的争议和压力。2012年,因同股不同权的股权架构不符合港交所规则,李小加眼睁睁看着阿里巴巴赴美上市,却无可奈何。

遗憾之后,李小加力主港交所发起30年来意义最深远的制度改革。当时,也有很多声音反对改革,担心引入不同投票权架构会损害普通投资者利益。甚至有言论说李小加是为个别公司开绿灯,攻击他在谋私利。为此,李小加再次当起前锋,冲在争议的最前沿,协调各方意见。他还写了一篇5 000多字的文章,以传统先生、创新先生、大基金先生、小散户女士等9个身份指代不同的立场,深入浅出地分析改革利弊。

2018年,港交所改革上市制度,开始接收新经济公司上市申请,允许同股不同权类型公司、未盈利的生物医药公司登陆港股。2019年,港交所迎来阿里巴巴二次上市,并吸引美团、小米等明星企业纷至沓来。

李小加的坚定改革,踩准了数字经济和科创企业崛起的浪潮,终于让港交所发展为国际金融市场的高地。

李小加执掌港交所10年来,港交所上市公司数量及总市值都大幅提升。截至2020年12月6日,港股上市公司总数为2 524家,总市值超过45万亿港元。10年里五度获得全球IPO年度募资冠军,港交所自身的市值也从2010年的1 900亿港元增长至2020年12月的4 893亿港元。

时间的每一道折痕里,李小加都是那个坚定的变革前锋,扎实地推动港交所自我革命。这些被他比作“连水、换鱼、跨界、改制”的大胆尝试背后,是他敢于做梦、勇于冲锋、一直滚烫的理想主义。

“曾几何时,我也在做着一些遥不可及的梦。”李小加说,作为一个祖籍东北,生于北京,长在甘肃,学在厦门和美国的人,他一直都在“漂流”,也不断向高处攀登,用理想来锚定自己。

曾经,李小加是并不富裕的石油钻井工人。一次培训后,他经过中山大学,那些戴着校徽的大学生在校园张扬青春的画面,就像闪电一样击中了他。经过努力,他如愿进入厦门大学学习英语专业。

毕业后,李小加成为一名记者。无比向往外面世界的他,没多久就因为一篇出色的关于足球黑哨的报道,获得赴美留学的机会,但签证被拒3次的波折,让他备感绝望与无助;到了美国,一穷二白的他,常常梦想有一天可以随便走进麦当劳,鸡翅汉堡随便点。也期待换掉那辆破旧的二手汽车,免去常常抛锚、天天维修的困扰……

在这些细微的、闪光的梦想驱动下,李小加在哥伦比亚大学取得法学博士学位,从一名律师,一路做到美银美林中国区总裁、摩根大通中国区主席。2010年,他进入港交所,成为中国金融业最具标志性的人物之一。

“我的人生里都是好机会,我只是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事情,每次都努力挑战自己的人生边界,凭感觉走到今天。”

李小加的话语中,透露着一位智者的豁达。曾经面对那么多困难、争议和挑战,李小加从未怨天尤人,而是用一种“抓住好机会”的智慧,积累拼搏的力量,寻求前行的坦荡。

李小加:金融前锋2

时代激变,今天的世界充满了不确定性,创业者越来越谨小慎微。这样的背景下,李小加这份轻盈感与通透豁达的智慧十分珍贵。创办滴灌通后,李小加的状态更加松弛,更加自在,就像有源源不断的新鲜活水流经身体。

02闯入金融“无人区”

李小加和东英金融前总裁张高波是非常好的朋友,两个人在香港的家相隔不远,从一个人家的阳台望出去,就能看到对方。

李小加在港交所任职时,就时常约张高波出来运动、聊天,碰撞思想。“高波也是很具有想象力、极富好奇心、具有宏观思维的人。我们总能同频共振,一起聊宏观全局,研究大板块的基础原理。”李小加很欣赏张高波,他每一次的奇思妙想,张高波都会认真对待,理性评估,给出合理化建议。

2019年的一天,李小加还是和往常一样,约张高波出门爬山。伴着山风,李小加和他聊起最近最触动他的事。

当时,港交所完成改革,一批国内的互联网平台公司相继向港交所提出上市申请。李小加每天都在同这些企业的负责人深入交流,也不停地翻看招股书,了解美团、阿里巴巴等企业的业务模式和发展情况。

技术造就商业奇迹。李小加惊讶地发现,过去10年间中国互联网的独特景象,让数字经济蔓延到了居民生活的每个角落。这些技术完成了线下经济的线上投射——一个扫码枪、二维码,就可以连缀出无数小店的真实世界,线下门店被网络彻底连接起来,针脚细密。

数字化金融对毛细血管的高效渗透和连接,让李小加有个朦胧的预感:这么大的国家,这么多“吃喝拉撒”的需求,这么多样化的生意,正在酝酿一次重塑的机会。因为还没想到具体的切入点,李小加想听听张高波的想法。

于是,这两位传统金融业颇具影响力的人物,一边慢悠悠往前走,一边从金融的基本逻辑出发,研究小门店被数字化“毛细血管”打通后的商业想象。

李小加回忆,这场交谈中,两个人都很兴奋。他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聊着,一点点触及了问题的本质。就像抓住空中稍纵即逝的灵感闪电,那些原本注定消散在虚空中的想法,在思维的碰撞中,凝聚成滴灌通最初的构想。

在此之前,李小加也曾暗暗思考港交所下一步的变革方向。他在港交所《战略规划2019-2021》中明确提出3大主题:立足中国、连接全球、拥抱科技。在他的构想中,港交所应该能借助自己的公信力和交易中心的优势,自上而下地将数据资产化。

“但尝试不是很成功”,李小加说。他发现,港交所这种庞然大物,有着深刻的路径依赖,他更适合在大市场的“大江大河”中赚钱,从小微企业这种非标、复杂的业务上赚钱,大金融机构没有太强的动力,两者的DNA不符。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