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叶圣陶教育思想为指导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作者: 顾敏芳摘 要:21世纪的教育强调知识学习的探索性和创新性,作为语文教学的主体——阅读教学,就不能再沿袭传统的以情节分析为中心的讲问题课堂模式。叶圣陶先生说:“学语文主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这一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战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精神。
关键词:叶圣陶; 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11-070-002
叶圣陶先生说,所谓“自主学习活动”,即学习过程中学生在老师的“相机诱导,随机点拨”下,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围绕一定的学习目标主动学习、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自奋其力,自致自知”获得知识,丰富感情,发展能力,完善人格,成为学习的主体,认识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
一、激发兴趣,引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
叶圣陶先生认为:“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不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不让他们自己学,是无论如何学不好的。”因此,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要使之乐于学习,就要想方设法来调动他们的兴趣。我们可以设计与课本相关的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自主学习;还可以适当通过一些形象的图片展示、视频音频的播放,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点燃学生的兴趣之火。
二、创造条件,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
学生有了自主学习的欲望,还需要有参与学习的机会。
1.调动多种感官,让学生全方位参与
教师要尽量创造条件,引导学生主动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让全体学生都能自始至终,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真正的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促进学生知识与能力得到同步发展。
2.优化课堂教学,让学生全身心参与
教育要使学生敢于思想,善于思想。对学生的课堂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学会学习”是贯穿课堂的主导思想。
教学《桂花雨》一文,在学生找出“桂花纷纷落下,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一句后,我这样引导学生体会“摇花乐”。
师:你明白作者为什么“喊”?又为什么说:“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生:平常我们高兴的时候才会大喊大叫,现在作者看到金灿灿的桂花从绿叶中飘飘洒洒落下来,而且落得她满头满身,她自然会高兴得情不自禁地喊。一个喊字写出了作者的快乐。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设计教学时,我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给予他们充足的阅读、思考空间,逐步引导学生自己去体会感受摇花的乐。与此同时,利用多种媒体,调动多种感官,创造说话氛围,让学生感受这一场期盼已久的桂花雨。通过句式的说话训练,让学生回味课文,体会摇桂花的兴奋快乐。
三、指导学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质量
学生自主能力的提高,既离不开自身的体验积累,也离不开教师的指导。达尔文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显然“会学”比“学会”更重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学法研究,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和策略,让学生由“学会”过渡到“会学”。
1.注重课前预习,营造自主学习氛围
良好的预习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顺利地达到目的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叶老指出:“一篇精读教材放在面前,只要想到这是一个凭借,要用来养成学生阅读书籍的好习惯,就自然非教他们预习不可。”在预习中,首先要教会学生预习的方法,初读课文时,我把“读(读课文)、查(查字典知音、义)、找(查找与课文相关的资料)作为预习要求;深入理解课文时,我把思(思考课后问题)、圈(圈画重点句)、问(提出不懂的问题)作为预习要求,围绕思考练习自学,在预习中画出重点词句,寻找出不理解之处,进行质疑,甚至可以提出对知识本身进行的怀疑、研究,这就能使学生产生查阅的动力,争论的欲望,获胜的信心。在预习中学生的质疑就能营造新的学习氛围,为课堂上深入学习做好铺垫。
2.注重讨论交流,倡导小组合作学习
阅读并非全是个人的事,特别是对小学生来说,合作学习是重要的认知策略。明代学者顾炎武说:“独学无友,则孤陋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这点明了合作学习的意义。学生在自读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将问题交给学习小组讨论交流共同解疑,教师深入各组,参与讨论,并作必要的启示和点拔,引导学生再读书,在读中解决重难点,把读和议有机地结合起来。
《学与问》在理解“能者为师”这个词语时,我预先作了充分的铺垫,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分组讨论,理解“只要他确实能给你启发,给你帮助,不管他年长年幼,地位高低,都可以成为你的老师,都应该向他请教”。学生们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意见。有的说:“我爷爷、奶奶喜欢种植农作物,经常跟他们请教,使我懂得了植物的很多知识。”有的说:“我的表妹有一次犯了一个错误,后来她主动向妈妈承认了自己的错误,我从她那里学到了知错就改就是好孩子的道理。”有的甚至能结合以前课文的学习,想到“攀登不止、自强不息、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天游峰的扫路人,想到了“热爱祖国”的世界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想到了徐州下水道四班的普通工人……通过交流讨论,学生很自然的理解了“能者为师”就是“有能力的人就能成为我们的老师”,联想起“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学生在独立感悟和合作学习的探索过程中,加深理解,进行自主读书,真正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应该是与学生探讨交流的舞台,演出的精彩需靠平时的磨练!
3.注重学生质疑,培养自主探索精神
叶圣陶先生指出,“学生自己想得通的,说得清楚的,自然不必教。想不通了,就不清楚,就是碰了壁了,其实学生心头的苦恼多么厉害,要求解决的欲望多么迫切”,这正是老师施教的极好时机。古人说:“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有疑问,才有学习的内驱力。人类的思维活动往往是由于要解决当前面临的问题而引发的。课堂上要让学生思,必先教有疑。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启发想象,鼓励他们敢想、敢疑、敢问,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进而进行发现的问题教学,激励学生自主探索和学习。
例如教完《船长》这一课时,我问:“今天我们学了《船长》这一课,大家都长了不少的知识,谁还有什么疑问吗?”有一位学生举起了手:“老师,为什么就船长一人不登上救生艇逃生,而和船一起沉了呢?”“是啊,问得好!大家的看法呢?”我说。学生们反应热烈,发言异常热烈!
有的说:“时间来不及了,他没有时间登上小船。”
有的回答说:“难道就那么巧,其他人都走了,到船长了就来不及啦?”
有的说:“那他怎么不跳到海里,然后向陆地游去啊?”
有的回答说:“3月里海水很凉,不淹死也会冻僵而死啊!”
有位同学补充道:“就算海水温度适中,他在那种情况下也不可能逃生了!”
其余的同学都露出疑惑的神情,这位同学接着说:“因为这么大的船沉入海中必然会有很大的旋涡,人也会卷进去的,没有办法逃生!”
争论并没有就此结束。此时,又有一位学生站起来说:“不是,船长有机会逃生的。但是他自己选择了与船同归于尽!因为他把这艘船看得比自己生命还重要,现在他完成了救助船上的人的任务,就决定和心爱的船在一起,在自己的岗位上与船共亡!”
……
疑是探求新知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的动力。引导学生质疑,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课文,提高阅读能力,而且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促进思维的发展,开启创新思维之门。
四、体验成功,保持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不仅要满足学生心灵深处的那种强烈的欲望,而且还要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体验成功的愉悦。在教学苏教版语文第九册《天鹅的故事》一文,在讲读完老天鹅勇敢破冰的段落后,我适时的问学生,如果你是其他的天鹅,你会怎么想呢?刚一问完,有几个同学就举手示意要回答这个问题,于是我请了其中的“7只天鹅”,准备让他们来说说。可出乎意料的是,第一只天鹅说,老天鹅,你这样破冰到什么时候才能把冰破开啊,算了,我们还是不要破冰了。第二只天鹅竟然也说,老天鹅,这样破冰太累了,这里北风呼啸,天气这么恶劣,我们还是飞回南方去吧!我一阵惊愕,没料到这两位学习成绩优秀,还是班级中的班干部,竟然会有这样的回答,显然他们还没有很好的体会老天鹅那种勇敢果断,为拯救天鹅群奋不顾身、不怕牺牲的精神。更重要的一点是反映出他们面对困难所表现出的畏难情绪,在现实生活中,可能就是一个“逃兵”。我没有马上指出他们存在的问题,而是想通过其他同学的回答来感染、教育他们。果然,接下去的“几只天鹅”在老天鹅的感召下,都愿意加入到破冰的队伍中。天鹅群中的7只天鹅竟然有了两种不同的立场,于是我立刻提议:“其他的天鹅,如果你们愿意跟两只天鹅飞走,你们就飞回南方吧。如果愿意留下来跟老天鹅一起破冰,那就一齐干吧。我可是要坚决留下来的!”在我的带动下,剩下的天鹅们都加入到了破冰的队伍中,而且干得那样齐心,那样欢快。从学生们的朗读中,我分明感受到了天鹅们热烈而欢快的劳动场面。于是那两只天鹅也不愿意离开了,一只惭愧地说:“刚才我错了,希望你们能原谅我,让我也能为破冰出份力。”另一只深情地说:“我不想离开了,因为我已经被深深的感动了。虽然我一个人的力量很小,但只要我们团结起来,什么困难都能够战胜!”
整个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真正当了一次“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究者”,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学习中发挥自身的潜能和优势,保证他们的自主性、探究性的学习落到实处,真正地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本领。
参考文献:
[1]孙蕾蕾.《有关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2]刘洋.《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自主性学习》
[3]吴玉国.《创立自主学习条件发挥学生能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