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视角下的中职生行为习惯养成探析

作者: 朱秀玲

摘 要:本文分析了中职生的日常不良行为习惯表现,探讨了不良习惯形成的原因,并从班主任的角度出发,探讨培养中职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途径。

关键词:中职生; 行为习惯; 养成途径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11-125-001

当前我国处在经济转型期,社会职业在数量和质量方面发生了变化,它对职业人在知识、能力、技能、职业素养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现代用人企业希望员工有坚实的专业技能、良好的沟通能力、较好的团队合作精神、较强的责任意识和敬业精神等。而中职生在校的真实表现往往低于用人单位的用人标准。因此中职学校应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教会学生一定职业技能的同时,加强学生日常行为习惯教育,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从而为企业为社会输送更多更好的高素质劳动者。

一、中职生的不良行为习惯

1.学习习惯方面

学习知识和技术是中职生的主要任务,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中职生扎实掌握知识和运用技术的保证。但是大多数中职生的学习基础比较薄弱,没有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缺乏学习目标和动力。部分学生上课迟到,课堂上睡觉、玩手机、讲话,甚至逃课。没有主动阅读习惯,长期以往,厌学情绪蔓延[1],不利于专业技能的培养和提升。

2.遵守纪律方面

部分中职生平时不能遵守学校的校纪校规,旷课、抽烟、打架、逃课去网吧等违纪行为在他们身上时有发生。这类学生自控能力差,小错不断,游走于纪律和法律的边缘,对这类行为如不及时予以教育和引导,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3.吃苦耐劳方面

许多中职生缺乏吃苦耐劳精神,普遍存在好逸恶劳的现象。表现为部分学生个人卫生习惯差、宿舍脏乱差等。企业在招工时把踏实工作、吃苦耐劳放在了首位,可我们的中职生都希望自己能找个轻松的工作,没有做好吃苦耐劳的准备。

4.公德意识方面

中职生公德意识缺乏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漠视他人;文明礼貌意识缺乏;法律意识淡薄,不爱护公共设施;缺乏环保意识。

二、中职生不良行为习惯存在的原因

1.自身因素。中职生正处于活跃而丰富多彩的青春期,也是由“少年自然人”向“社会成年人”发展转化的时期,性格不稳定、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在受到外在的不良影响和种种诱惑下,很容易出现行为观念偏差和问题行为。

2.初中教育缺失。初中教育阶段,学校更重视学生智育的培养。中职生在初中时,知识基础差,不被老师关注和监督,缺乏教育、引导,渐渐地行为就出现了偏差。

3.家庭教育缺失。家庭教育方法不当影响学生良好行为的养成,部分家长自身素质不高,其不良行为影响到学生的品行。此外家庭结构是否健全或和睦也直接影响中职生的行为习惯。

4.社会消极因素的影响。社会上大量不良文化信息影响了中职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形成,其中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更对中职生产生了很坏的影响。意志薄弱的学生逐渐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出现了不良行为。

三、中职生行为习惯养成途径

中职教育是中职生接受科学文化知识、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里,班主任是学生健康成长中重要的领路人。实践中班主任工作应结合企业用人要求,注重对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教育,使他们的行为能与将来的岗位零距离对接。就改善中职生的行为习惯,我从班主任视角进行了初步探索,现总结如下:

1.培养学生勤奋学习的习惯

首先,加强他们对文化学科价值的认识,让他们认识到文化知识学习的重要性。随着科技的进步,中国制造业领域工厂企业里简单枯燥的重复性劳动将被机器人所取代的前景很快出现。正视这种前景,中职生应该有深深的危机感。“学习改变命运,技能塑造人生”,只有学习才能谋生存。其次,灵活运用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再次,作为班主任,极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努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环境。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制定近期的学习计划,督促他们按计划实施完成,当学生考级通过时(计算机证书、初级工、成人高考),在班级里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通过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习惯,为终生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使他们具备在不同的产业之间、产业内部、岗位之间实现转岗的能力。

2.培养学生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

“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好的习惯”。日常生活中以学校规范学生行为习惯的倡导、禁令和班级常规管理条例为准,贯穿德育教育中,并要求学生从行为规范着手从我做起。首先,按照班级常规管理,每天对学生出勤、卫生、仪容仪表等进行考核,提高学生守纪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其次,定期利用主题班会开展教育活动。通过观看视频《弟子规》,学习做人做事的道理,讨论《弟子规》对中职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借鉴意义。再次,进行法制安全教育。利用班会、自习课,开展《治安管理处罚法》的教育,组织学生观看法制节目、法制微电影,提高了学生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3.培养学生的劳动责任意识

实践中对于经常违反校纪和忘记值日的学生,常常责令其参加班级劳动,借此提醒他们对集体的责任意识。另外常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公益劳动,以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意识,开展多种多样的体育竞技比赛,如拔河、长跑,锻炼自己吃苦耐劳的意志,参加社团和实践实习活动,培养自己的责任意识。

4.培养学生公德意识

日常教育中以健康向上的思想教育学生,经常给学生观看宣传社会公德的公益广告、《感动中国》《中国好人榜》,用榜样的事迹鼓舞学生;同时对社会上的不道德行为进行谴责,抨击那些自私自利、坑蒙拐骗等失德行为。通过正反实例的教育,使学生在推崇社会公德的氛围里,自觉树立公德意识,履行公德行为。

五、结语

对中职生而言,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以后的职业生涯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需要教育工作者平时注重对中职生行为习惯的教育和引导,从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到形成遵章守纪的自律能力,从培养他们具备日常自理能力,到形成自觉的社会公德。我们相信,只要我们抱着一颗心去,和学生、家长共同努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一定会取得实效。

参考文献:

[1]高勇亭.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厌学成因分析及教育对策[J]中等职业教育,2007(23):11-13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