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前作后指导两重天

作者: 汪卫荣

摘 要:班上孩子迷上了布劳恩的漫画《父与子》,我决定选择其中的《假期第一天》上一节看漫画写作文课。备课时精心设计,琢磨每个环节,可是第一次试讲,我蒙了。因为指导过细,学生作文雷同。后来改变策略,大胆放手,省力又高效。我真正感受到作前指导和作后指导的本质区别。

关键词:漫画; 作后指导; 作后讲评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12-074-002

最近,班上孩子迷上了布劳恩的漫画《父与子》,走进教室,经常看到孩子们围坐在一起,津津有味地看漫画。我想,孩子们兴趣浓厚,何不趁此机会,在班上上一节看漫画写作文课。于是我把这本书从头至尾细细看了一遍,我被作品中的父子情打动了,其中的《假期第一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备课时真的是花了一番心思,首先自己写了下水文,接着精心设计,琢磨每个环节,可是第一次试讲,当头一棒,我蒙了。

一如既往:指导过细,吃力不讨好

《假期第一天》这组漫画写了放假第一天,父亲就给儿子一个大大的惊喜,这组漫画体现了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教学片断】

1.导入之后,我让学生自己搞懂每幅图的意思

2.详细指导

(1)大家观察一下第一幅图,图上有谁?在哪里?他们在干什么?谁能把第一幅图连起来说一说。

(2)用同样的方法观察第二幅图,并在小组内练说。

(3)第三幅图中,爸爸和交警都做了一个相同的动作,他们会说什么?街上行人的表现呢?请观察他们的动作、表情,想象他们会说些什么?

句式:有的……有的……有的……或者老人……青年……小孩……

3.快速成文

让我们用这样的方法,把这组漫画变成生动的语言文字吧!

4.修改誊写

由于我害怕学生观察不细致,写作时遇到困难,写不精彩,所以把作文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一步步预设好,连句式都提供给学生了。90%的孩子把第三幅图作为重点来写,在我的精心指导下,学生的作文虽然写的具体,但严重雷同。等到展示交流的时候,一个孩子站起来说:“大街上的行人惊讶极了,他们有的瞪大了眼睛,有的张圆了嘴巴,有的惊呼:‘天哪,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另一个孩子站起来也是诸如此类的话。课堂上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师生一问一答,看似师生互动,十分热闹,其实琐碎、凌乱,缺乏整体感。一堂课下来,我口干舌燥,极为疲惫。真是吃力不讨好!

5.改变策略:大胆放手省力又高效

市教研室马建明老师和特级教师杨海波听了我的课后,给我提出了建议:“建构式生态课堂,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作文课也是如此。”我听了恍然大悟。先学后教,以学定教那就是以生为本。先让学生写,写出来了,就有问题了,有针对性地指导讲评。于是改变策略,调整教学设计,又上了一次。

【教学片断】

一、引出话题

1.同学们喜欢看漫画吗?老师也喜欢看。今天我就要和大家一起欣赏一组漫画《假期第一天》。这组漫画出自《父与子》,画家卜劳恩以漫画的形式把自己和儿子生活的趣事传递给全世界儿童,也是献给全世界儿童的一笔精神财富。

2.漫画其实也是一种语言,今天我们就让漫画变成语言文字。

二、快速指导

(一)观察组图,整体感知

1.这是连环漫画,我们该怎么看?(相机板书:观察 想象)

2.那我们就按顺序一幅图一幅图地看,把意思连贯起来。你看懂了吗?小组内交流。

3.闭上眼睛,让一张张漫画在头脑中放一遍“电影”。连环漫画都是围绕一个中心,一步一步发展下来的,再仔细看看图,想一想,这组漫画想表达什么?(相机板书:爱)

4.教师小结:假期第一天,父亲就给儿子一个大大的惊喜,这组漫画体现了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二)指导看图,教给方法

过渡:几幅不动的漫画怎样变成一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靠想象。故事的开头、结尾要想象,故事的发展也要想象,把这些想象加进去,故事才能连贯流畅。除此之外,还要抓住人物的动作、表情、语言、心理等细节进行刻画。(板书:细节)

1.我们以第一幅图为例:你关注到什么细节?

引导孩子说出爸爸的动作,踮起脚尖与“嘘”的动作。

小结: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聪明的你们插上想象的翅膀,就让静止的画面动了起来。由这细微的动作,我们也感受到父亲很爱自己的儿子。

2.后面三幅图,你看到了哪些细节?

三、快速成文

让我们用这样的方法,把这组漫画变成生动的语言文字吧!(15分钟)

四、共同评议

1.以学生的作文为例,让学生评价,补充,相机进行第二次指导。

2.谁愿意把自己的习作与大家分享!指1-2名学生。

预设指导要点:

第二幅图:想象父亲的心理。

第三幅图:街上行人的表现:动作、表情、语言。

第四幅图:儿子的神情、心理、活动以及景动物描写。

五、修改誊写

集中了大家的智慧,我们一定知道如何修改自己的习作了,赶快动笔吧!

这一次上课,我感觉轻松自如,更多的时间给了学生。学生的作文充满了趣味和灵气,在作后讲评、点拨的基础上,他们的习作得到完善,精彩得以展示,可谓是各有千秋。第三幅图中对于行人的神情、语言、心理的描写生动传神,尤其第四幅图,更是趣味横生,孩子的想象力真的让我很吃惊。有的孩子写道:“爸爸把儿子送到了野外,自己躲在了矮树丛后。太阳公公慢慢升起来了。儿子睁开朦胧的睡眼,惊讶得合不拢嘴:马儿在吃草,公鸡喔喔啼,鸡妈妈带着小鸡在散步……”读着充满儿童的原生态的语言,我不禁感慨该放手时就放手,作前作后指导真是两重天啊!

引发的思考

通过前后两节课,我明显感觉到作前指导和作后指导的本质区别。作前指导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作文动机,打开学生的写作思路。但作前的过度指导很容易成为学生作文的束缚,容易出现“千篇一律”,“千人一面”。作后指导、作后讲评,它以学生作文为本,先写后教,以写定教,是教师、学生、习作内容三者之间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很多好的发挥。就如管建刚老师所说:先“号脉”,再“下药”,这药就能下得准。先让学生写,写出来了,发现问题了,这时候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评点拨,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孩子们觉着亲切,易于接受。看来,今后的作文教学之路得美丽转身了!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