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畅:站在太空的入口
作者: 崔小花《终结者》《泰坦尼克》和《阿凡达》的导演卡梅隆是好莱坞公认的鬼才导演。1977年电影《星球大战》上映之后,卡梅隆曾说:“看完后的感觉,就像是被人在屁股后面猛地踢了一脚。”卡梅隆甚至在路边呕吐,不是因为兴奋,而是因为恐惧。他说:“再不动手的话,神奇的想象都被别人拍完了。”
2015年的时候,舒畅想必也是抱着同样的心情看着马斯克带着他的SpaceX,一次次冲击太空,叩响天门,那种头顶炸响惊雷的震撼:“我们再不做,5年之后,市场也许就已经被SpaceX垄断了。”这一年的6月28日,联想控股在香港上市。第二天,当时联想控股最年轻的VP舒畅,在一片质疑声中递交了辞呈,转头扎进了一片荒芜的民营火箭行业。
航天,自它诞生之日,便被视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象征。进入新世纪后,美国以SpaceX为代表的私营航天公司频频发力。舒畅坚信,这场通往太空的竞技也早已不仅仅是“国家队”的交锋,更是一场民营航天企业间的商业博弈。
这场博弈,中国民营企业不能缺席,作为中国第一家营业执照上写着“运载火箭及其他航天器服务”的民营企业,毫无疑问,零壹空间成为了代表中国“出征”国际商业航天领域的01号选手。
人类从仰望星空开始,就从来没有停止过对太空的探索。舒畅坚定地相信人类可以实现星际航行,如果说计算机能帮助我们改造旧世界,那么太空探索一定能够帮助我们通往新的世界。而火箭的意义,就在于它是太空的入口,更是新世界的入口。把卫星送上天只是第一步,而那之后的太空奇幻之旅,都需要交通工具帮助人类进入太空,这些都是火箭的使命。
舒畅说,人类对太空的探索之路,注定是一场漫长艰难的旅程,中国的民营航天企业起点虽低,也必须要把旗帜举起来,这是责任也是使命。
而舒畅愿意做那个站在太空入口的举旗人。
不是疯子,就是骗子
“感谢SpaceX和埃隆·马斯克,我今天给你讲这个故事,应该比几年前容易理解得多。”
舒畅从联想辞职那年29岁。
舒畅,本科就读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行器设计专业,毕业后继续攻读了北京大学的经济学硕士学位。25岁便进入航天科技集团,从事航空航天领域的投资,后来加入联想控股,很快就成为公司内部最年轻的投资VP。
几近完美的学历背景,漂亮的职业曲线,绝佳的工作平台,“女儿奴”的幸福生活也刚刚开始,正当大家都以为他会沿着这条路继续走下去时,他却毅然决定自己创业。
正如舒畅所言,这个决定在当时几乎无人能够理解,在大多数人眼中,这个小伙子不是“疯了”,就是“傻了”。
舒畅的很多师长,包括行业内的专家都曾经苦口婆心的劝过他:在中国,造火箭向来都是举国家之力来做的事情,从来就没听说过有个人要来干的。政策上的限制先不说,造火箭需要大量的资金,钱从哪里来?技术上的难题又怎么解决?
舒畅用彼得·蒂尔在其畅销书《从0到1》中的论点回答了大家的质疑,从0到1的进步,需要尝试从未做过的事,需要探索新的道路,只有从0到1才能创造无限的价值。因此,舒畅用零壹空间为公司命名,他要做的就是中国民营火箭的0到1。
2001年,马斯克以5 000美金筹款额,挤入民间火星协会晚宴,坐入贵宾席。席间有卡梅隆和NASA科学家,大家都在谈搞赞助拍电影,只有他一心想着星空。此后十年,他环游世界,寻觅火箭,被俄罗斯航天大佬戏耍,最终决定自制。他设计地下快轨,研发环球卫星,推出特斯拉,发射SpaceX,如今故事终点已然在遥远的星海深处。
十几年后同样执拗的还有舒畅,对他来说,这次创业没有焦虑不安,也并非背水一战,这个看似疯狂的“航天梦”,此时正是走进现实的最佳时机。
按照国内相关公司规划,每年都有上百颗微小卫星的发射需求。然而国家航天部门的火箭多以载人航天、月球探索等战略任务为主,无法满足巨大的商业发射需求的。
一方面,是许多商业卫星只能等着国家队火箭搭便车的机会,一些特殊用途的卫星对轨道高度、倾角都有特定要求,这样的机会就更加可遇不可求了。并且卫星的在轨留存时间也只有5年左右,所以每年都会有补星的需求,这都是巨大的市场。
另一方面,火箭的国际发射价格比较高,微小卫星基本上都是每公斤3到5万美元。即便是在发射服务性价比极高的中国,发射成本也在每公斤1.5到2万美元,对于民营卫星企业来说,这是一笔不小的费用。如果能将发射价格降下来,发射频率提高上去,简化发射流程,仅微小卫星的发射市场就可能达到千亿级规模。

所以,舒畅决心全身心民营火箭事业,绝非仅仅是抱着一腔情怀的孤勇,更是看到了它商业的可行性。舒畅一开始便将零壹空间业务核心聚焦在“小型运载火箭”上,试图在保证高可靠性的基础上,大大降低发射成本。
2015年8月,零壹空间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成为中国第一家营业执照上写着“运载火箭及其他航天器”的民营企业。
创业和做投资不同,投资只需要看准方向、投中对的人和项目。而创业除了看清方向,还需要自己克服前进路上的一切障碍。而对于职业投资人出身的舒畅来说,创业就无异于自己投资自己,从无到有,从0到1。
从0到1,意味着这是一片从未有人踏足过的无人区,舒畅只身闯入,成为这个领域的拓荒者。虽然他满怀信心,但显然一两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他还需要更多志同道合的人加入这一场挑战。
“光杆司令”
航天是个智力密集、资金密集型的行业,专业人才是一切的基础。舒畅深知专业人才的重要性,一台火箭的制造,需要总体设计人员,这关乎火箭怎么飞、怎么控制它飞;需要懂电气系统的人员,包括火箭上面的飞控、地面测试、遥外测;需要懂结构的人员,如何设计火箭的控制舱,如何布局它的电缆;最为关键的是动力部分,即发动机的研发和设计……
拉人入伙是一切的起点,零壹吹响了集结号。
那时候,舒畅经常去北航南门的咖啡厅蹲点,有时一个下午点一瓶苏打水沟通两三个人,当然有时候可能一个人也约不到。从早到晚,不分周末、节假日,就是天天和人聊。
当时不到30岁的舒畅,顶着一张娃娃脸,讲着别人看来天马行空的创业计划,根本说服不了人加入团队。在大多数人的印象里,航天是个门槛极高的行业,也只有国家队才能去触碰,而舒畅就是异想天开,根本不可能有未来;舒畅也认为,和讲究“风口”的互联网创业不同,航天是个严谨的工程,需要小步持续推进,容不得一丝马虎,这也意味着漫长而乏味的研究时光,只有能耐得住寂寞,拥有持续的学习热情的人才能将研发做好。
在那些畅谈创业理念与梦想,渴望认同与理解的日子里,同为北航的师兄、已经参与过多项国家重点项目的马超成了舒畅第一个坚定的合伙人,后来又有了一些志同道合的伙伴加入。
融资的过程也并不顺利,本身就是做投资出身的舒畅很清楚,仅靠自己投入的那点老本,根本撑不了多久,很快会出现连现有几个员工的工资都发不出的情况。
与招人相比,融资碰的壁只多不少,没有人敢冒风险投资一件看不清、看不懂的事儿。没有先例,没有可参考的标的,风险太大了。
直到2015年12月24日,零壹空间才宣布获天使轮融资,规模超过1 000万元。就在舒畅和伙伴还没来得及为零壹获得资本市场的认可感到欣慰时,一封题为“融了1 000万元就敢造火箭,白日做梦吧?”的帖子刷爆了知乎。
“我有去看那个帖子,但我没有去回复和争论,反而很冷静。”
之后,投资方又突提出一个附加条款,规定先给零壹空间100万元,剩下的要按阶段注资。当时整个团队都蒙了,但作为创始人,舒畅必须给大家打气儿,他说:“没事儿,大不了最后我就卖房子,总能坚持下去。”
面对质疑,零壹从舆论的漩涡中消失了,在近一年的时间里,它隐匿于大众视野之外,再未对外界发声。用舒畅的话说是,“埋头苦干,憋大招”。
那段时间,联想控股的领导会定期约舒畅在森林公园暴走,定期给他打鸡血,说你这件事情一定要做下去。
“还有次,在中关村这边,打出租车。司机问:你干什么的?我说我是无业游民。司机说,我不信。我说我是造火箭的。司机回头看我两眼,问,你为什么想做这个?我把我的梦想讲完,司机说:要不我也给你投一点?你还需不需要钱,钱不多,我给你投10万块钱行不行?你一定要坚持下去啊!”
“这些事情,在我心里面,我遇到困难的时候,都会拿出来想一想。不能辜负他们。”
拉长战线玩命
2015年,中国航天两大集团分别发布了商业航天发展规划,这一年也陆续开始有民营企业涉足航天领域的创业,一切迹象都表明,中国商业航天的大幕正在拉开。而舒畅和零壹空间一直踩在风口的前端,为商业航天的发展探路,这也势必是一场充满未知和艰辛的战役。
若比起SpaceX史诗般的成就,此时的零壹空间只是刚刚站到了起跑线上,若说舒畅不急是不可能的。
“都说我是青年创业者,但我还是有年龄上的压力的。我总跟我的朋友讲,我这辈子可能还能开三枪四枪,我不会轻易开枪,我会非常珍惜每一次开枪的机会。但是如果我决定要开,对不起,兄弟们你们要做好准备拉长战线跟我一起玩命。”
舒畅说的拉长战线,指的是花在准备工作上的时间,准备工作做得越扎实越好。
比如舒畅对于火箭研制的计划,他将火箭研制分几个阶段。阶段一:总体方案。设计产品长什么样子,预计需要3个月。阶段二:细化。电路怎么设计,零部件怎么画,怎么加工,预计需要1年。阶段三:做试验。地面测试。这之后,再花3个月做2发火箭。一发用做飞行试验,放模拟载荷,另一发才可以去卖。
2016年,可谓中国商业航天的加速之年,国家政策层面也愈加明朗。2016年12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航天白皮书《2016中国的航天》,明确指出“引导鼓励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有序参与航天科研生产、空间基础建设、空间信息产品服务、卫星运营等航天活动,大力发展商业航天”。
这时,零壹空间全公司上下加起来才20多人,却得到了来自官方的支持和帮助,尤其是重庆两江新区,显示出了巨大的诚意。
两江新区是中国第三个国家级新区,也是内陆地区第一个国家级开发开放新区。两江新区的航空航天产业园聚集了做发动机、钛合金、通航、跑道、飞机维修等产业,配套完备,生态链也很完善。
“我们想成长为国际化的公司,重庆是直辖市,又处于一带一路的关键节点。同时,重庆也是一个气质火辣的城市,正好我们做事情也需要血性,简直就是一拍即合。”
2017年5月18日,零壹空间与重庆两江航空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达成合作协议,商业火箭项目正式落户两江新区。从此,北京之外,零壹空间有了自己的新据点,发展的底气更足了。
事实也证明,落户两江新区对于舒畅而言是一个正确的选择,零壹空间迅速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2017年12月22日,零壹空间X系列火箭发动机整机试车成功;2018年4月,该发动机二次试车成功。
两次试车成功,代表中国民营企业掌握了火箭研制的核心技术之一——固体火箭发动机技术。这也意味着,零壹空间成为了国内第一家掌握该项技术的民营企业。
2018年5月17日,中国西北某发射基地,由零壹空间自自主研发的商业亚轨道火箭“重庆两江之星”点火升空,历时306秒飞行达到预定试验要求,试验成功。
从立项到成功发射,零壹空间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给中国商业航天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同时填补了我国在空天飞行试验专业助推火箭上的空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