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声与改变:中国企业新征程
作者: 周春林 朱作明 崔小花 赵春雨 梁坤 马冬商业新棋局的力量、支撑与平衡
用自身的确定性,“镇压”不确定的外部世界。
历史的进程从不遵循人类的意志,往往不经意之间的偶然事件便会成为历史的拐角。
21世纪的第3个十年就迎来了这样的时刻。
新冠疫情蔓延全球,从“遭遇战”演变成“持久战”,自大航海时代以来,全球化的脚步第一次停摆,疫情这根“稻草”正在成为全球经济这只骆驼不可承受之重,不确定性也成为了一个时代的关键词。
而2022的不确定性里埋了一条长期的时间线,疫情加速了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海外转移,也让全球供应链加速重构,颠簸的世界在寻找新的支撑与平衡。
事实上,2020年以来,中国外贸的表现大大超出预期,成为中国经济的“三驾马车”中最亮眼的一环。
2020年初,新冠疫情刚刚爆发时,人们普遍预计中国外贸会遭遇重挫,从当年一季度数据来看也的确如此。当时的进出口总额同比下降了6.4%,贸易顺差更是大幅减少了8成以上。
不过,疫情带来的短暂冲击以后,中国外贸很快就强劲反弹,随着疫情扩散到全球,率先复工的中国填补了全球供应链的缺口,很多订单需求反而流向了中国。
今年春天,多地的新冠疫情影响了工厂生产和供应链、物流的通畅,外贸处境再一次牵动人心。
实际上,这些年来外贸的路都不平坦,除了疫情这样的黑天鹅事件,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大国博弈设置的或明或暗的贸易壁垒,无论企业还是个人,都在寻找力量、支撑与平衡。
力量:大国博弈
《双重冲击:大国博弈的未来与未来的世界经济》中写道:“到2014年,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占GDP的比重在下行中逐渐企稳,而越南、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国家和墨西哥等拉丁美洲国家的外商直接投资占GDP的比重已超越中国且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这种全球产业链重构是由技术进步、企业组织以及生产方式变化等许多综合性因素所引发的。”
美国发起的贸易战可能是未来很长时间内,中国外贸行业都要直面的挑战。美国“贸易战”的手段虽然令人眼花缭乱,但总结下来也无外乎两大类,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
支撑:全球价值链的重构
中国经济发展正在步入全面重构的新阶段,由加入WTO之前的积极参与全球化分工,到如今的全面融入全球化体系,需要全球范围内配置各种要素资源。从这个意义上讲,资本输出和“走出去”绝不应仅仅是并购购买发展所需的能源、原材料,也不仅仅是基于消化内部的过剩产能,而应如当年日本由“贸易立国”转向“投资立国”一样,通过资本输出带动全球贸易布局、投资布局、生产布局的重新调整,进而带动产品、设备和劳务输出,全面对接全球价值链。

与此同时,根据劳动力成本和各国的自然资源禀赋相对比较优势,未来5年,我国劳动力密集型行业和资本密集型行业有望依次转移到周边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带动沿线国家产业升级和工业化水平提升,完成中国全球价值链的重构。
平衡: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
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人力成本低的地区转移是一个历史趋势。经济学家很早就关注到了这个趋势会对外贸产生影响。我国2012年前后劳动力工资上升就已经很快了。2014年的时候,中国蓝领工资已经是孟加拉国的4倍,但劳动生产率没有超过他们4倍,如此我国的劳动力成本优势事实上已经不存在了。
劳动力转移并非中国制造业的一曲挽歌,从经济的角度讲,转移与否取决于行业特性。劳动密集型产业会转移出去,但资本密集型产业不应该转移出去。资本密集型产业,它主要依靠的不是劳动力成本,而是整个产业链的配套。中国拥有联合国划定的全部工业门类,是工业门类最齐全的国家,全产业链配套是我们独特的优势。
这些年面对不确定的未来,我们一遍遍地做着准备,以期用最稳健的姿态坦然面对。
纵观现阶段生存和发展得好的企业,无疑是在大国博弈、外贸环境、成本周期和商业机会中闪转腾挪的结果,他们利用各自行业的特点和中国的比较优势,蹚出了一条路。
韩国棋手李昌镐,16岁时就夺得围棋世界冠军。他棋风最大特点,就是从不追求一招制胜,只求每手棋有51%胜率,最终常以“半目”微弱优势取胜。
每一步都比对手好一点点,已经足以赢得最后胜利。
商业的棋局,也不过是人算和天算的博弈。
在变数的时代,我们只有不断修建堤坝、夯实营垒、步步为营、稳步向前,在商业的棋局中“胜天半子”,则俯仰间皆是黄金时代。
影石:教外国人做运动相机
在众多的“出海模式”中,以大疆、影石为代表的“出海模式”已经成为众多企业的标杆。
出海市场十分热闹,东南亚、印度、中东,甚至国内企业也纷纷抢滩。值得注意的是,海外线上购物经济并没有受疫情影响,反而逆势增长。随着《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协定的签订,更是为企业出海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加持。
早期国产品牌出海的主要范式是将商品化做到极致,用更高性价比的产品进入其他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市场,例如2000年前后的国产家电,更早的中国服装贴牌,以及近两年竞争激烈的国产手机等。
换句话说,中国品牌出海赢在效率,赚得也是辛苦钱。
不过现在中国企业前赴后继地出海,正不断打破海外市场对国产产品的认知。广东珠三角的服饰、中山的照明灯具、汕头的玩具、浙江湖州的童装、绍兴的袜子、义乌的小饰品、永康的百货商品、河北高碑店的旅行箱等,其实都是海外消费者非常喜欢的热销商品。
一场没有彩排的演出
一个品牌的成功无非就是优渥的产品力,打造用户信任的品牌,以长远的眼光着眼于未来,不断创新突破。优化产品力和用户体验,才能让品牌长久持续地发展。
2个月前,智能影像品牌影石Insta360(以下简称:影石)发布 AI 云台摄像头Link,这是影石Insta360 在全景相机、运动相机之后,进入视频会议场景推出的首款产品。Link 售价 1 798 元,将在全球同步发售。
2021年,Insta360营收超过10亿元,相比2017年增长了近10倍。其成功并不仅限于销售额的增长,而更在于摄影领域的各大KOL已经纷纷流露出了“有了Insta360为什么还要GoPro”的态度。可见Insta360并不走传统出海品牌“平价替代品”“高性价比”的路线,而是做到了溢价竞争。
在影石发布第一款运动相机时,GoPro作为品类开创者,已经在此赛道深耕了15年。为了与后者区隔,影石先是找到没有被满足的用户需求作为切入点,利用科技手段将其做到极致。
其中最重要的是“隐形自拍杆”。影石团队在研发的过程中发现,很多用户拍的视频里都有自拍杆,非常影响视觉效果。而他们可以利用全景相机技术拍出“隐形自拍杆”的效果。
所以他们将自拍杆的位置在这两个镜头中间20度重合的位置,他们就可以利用重合的像素和算法在画面拼接时把自拍杆去掉。
去掉自拍杆以后,运动视频看起来就像有一个无人机跟踪拍摄,非常酷炫。事实证明,影石走的差异化路线来应对竞争的策略非常有效,很多博主及爱好者会针对影石和GoPro做对比测评,发现KOL几乎100%会提到先拍摄后取景和隐形自拍杆这两点,并把它们列为优选影石的首要原因。
英特尔前CEO安迪·格鲁夫写过一本名叫《Only the Paranoid Survive》的书,翻译是《唯有偏执狂才能生存》。他认为,企业必须对市场上微小的需求变化和行业变化非常敏感,并及时做出判断,才能长久生存下去。
“大疆式”出海
中国企业出海,在海外经历和面临的挑战、所克服的困难都比较多。语言、文化和国内外市场的差异都是国内企业出海需要深究的问题。但在众多的“出海模式”中,以大疆为代表的“出海模式”已经成为众多企业的标杆。
为什么更多企业都加入出海队列?原因有3个。
1.海外优质的消费群体
除了日用百货外,智能产品也是出口最多的产品。比如大疆、安克创新、小米等。而这类产品是一个需要大量投入的行业,也注定了智能产品价格高于传统产品,而欧美是非常大的市场,也是个比较成熟的市场。
欧美有着全球最庞大,消费能力最高的智能硬件产品消费群体,他们认同智能硬件产品中技术和设计以及创意的价值,并愿意为这样的产品付费,这些正是相关企业需要的优质消费群体。
海外消费群体对智能硬件接触时间较早,接受度也高,中国智能硬件企业在海外不会出现“重新教育市场”的问题。同时海外消费者的意见反馈有助于帮助企业迅速优化、迭代产品,让产品更贴合市场需求,最终产生“口碑效应”。这一过程在无形中形成良性循环,产品在创新性和实用性上也可以有更好的平衡。
2.成熟的海外众筹平台
海外众筹平台能为智能硬件企业带来极大的营销势能。
海外众筹平台Kickstarter和Indiegogo的日均访问量高达几百万,两大平台的巨大流量足以让一个默默无闻的新产品有良好的话题性。无论智能硬件企业的目的是推广品牌,收获种子用户,还是筹资生产产品,海外众筹平台都能够很好的帮助实现。

借助海外优质的消费群体,良好的众筹平台助推,大疆也因此在海外取得不错的成绩。所以,对于国内市场利润提升空间不大的智能硬件企业而言,海外市场或许是破局最值得尝试的方向。
3.抓住海外市场的新需求
由于地域和文化的差异,有些产品在国内没有市场而在海外市场却前景光明;或者国内的市场需求尚不明确,在海外却可能有着不错的表现,这样的情况并不多见。
当然,海外市场表现如何,更与企业接受新的游戏规则、融入新市场的能力息息相关,这对团队能力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创新的智能硬件产品需要打磨好,让产品在海外找到合适的生长空间,才能让企业的每一笔投入都不会浪费。
尽管近两年美国对大批智能产品进行打压,但凭借企业过硬的技术、对市场的充分研究,相信未来,企业会用更硬核的产品,触动消费者,突破封锁。
光伏银浆:何必越关山
“国产替代不仅仅是指技术,还有商业化的能。”这句话在光伏产业的迭代升级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根据迈克尔·波特在《竞争优势》的定义,替代是某个产品或者服务在为买方执行某个特定的功能或者功能群从而替代其他产品或服务的过程。所有行业都面临着替代的威胁,但对于希望发生替代的挑战者来说,替代的威胁越大对他们的活动愈加有利。
中国产业升级过程也是国产对进口的逐步替代历程。“国产替代”,似乎已经成为中国产业发展无法跳过的必经历程。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国产替代”仅仅是中国人口红利带来的低成本优势的代名词,并未真正改变中国整体产业发展落后的状况,中国“国产替代”的漫漫长路,从来艰辛难行。但其中也映射了许多苦苦探索、散发光芒的身影。
国产替代
20世纪80年代,为满足国内随经济发展而日益增加的消费需求,我国从全球各个制造业领先的地区如欧洲、美国、日本等引进了大批空调、洗衣机、汽车等产品的生产线,以市场换技术、以空间换时间,新中国建立后第一次成规模,成体系的国产替代浪潮就此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