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动态课堂的生成
作者: 云磊摘 要:生成性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新课程教学区别于传统教学的重要方面,也就是说我们的课堂应该是一个动态的课堂,是有活力的课堂。于是预设与生成就构成了新课程教学中的一对基本矛盾,共同存在于课堂教学之中。动态课堂随时调整课堂进程,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预设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有章可循,生成使我们的课堂教学精彩纷呈。
关键词:预设; 生成; 动态课堂;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1-055-001
课堂教学,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这意味着课堂教学具有一定的预设性。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要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师生的互动和合作。而在这互动的过程中,意味着更多的不确定性和生成性,因此生成性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新课程教学区别于传统教学的重要方面,也就是说我们的课堂应该是一个动态的课堂,是有活力的课堂。于是预设与生成就构成了新课程教学中的一对基本矛盾,共同存在于课堂教学之中。只有预设的课堂也许是有秩序的课堂,但会缺乏些许灵气;生成的课堂也许会显得散乱一些,但可能会因此而精彩。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把握和处理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是我们教师迫切需要关注和研究的重要问题。
多少年来,课堂教学所追求的是循着课前精心设计的教学程序,采用一连串的追问,牵头学生亦步亦趋地接受一个又一个的结论,强调结构严谨,语言精炼,进度时间把握得准确以及完成任务的不折不扣。教案是上课的剧本,教师不敢越“案”半步,课堂教学沉闷、封闭、机械、程式化。但真实的课堂并不是教案的精确复演,在课堂教学中,随时会出现预设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粗浅的看法。
一、教学过程不是预设不变的,不回避生成——动态生成的基础
记得在一次听课过程中,在讲述原电池原理的时候,老师在演示实验过程中,有的学生就发现,其实锌片上也有气泡产生,就对此提出异议。当时我不知道这位老师是不想解答这个问题,还是真的没有听见学生的质疑声,总之没有抓住这个质疑,就继续上课。可能这位老师会想如果解答这个问题的话,会花很多的时间,我的这节课的教学任务就无法完成吧。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发现这位学生给了老师一个“意外”。这位老师一带而过,继续按原来的教学预案组织教学,按部就班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原先精心设计的各个精妙的教学环节与预先设计好的精心提问,不是一下子全泡了汤?像这样的例子还很多。
布卢姆说过这样一句话:“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课堂教学不应当是一个封闭的系统,也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预设的教案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放性地纳入弹性灵活的成分,教学目标必须开放地接纳始料未及的体验。不能让老师围绕“死”的教案转,要鼓动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
二、预设,为了生成的有效,充分考虑可能的生成——动态生成的前提
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学的生成性,是否意味着不需要预设或不需要改进预设?课程专家指出,新课程改革要把握平衡,在平衡中才能使改革进一步深化,对预设和生成,任何一项都不绝对化。预设一个高质量的教案,既是教师经验的积累,也是教学机智的展现,成功的教案预设可以更好地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提高教学效益。没有预设,也就说不上生成。
在课程改革注重教学生成性的同时必须关注预设。必须认识到,新课程改革对预设的要求不是降低而是提高了。它要求预设能真正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不仅是认知的),为每个学生提供主动活动的保证;能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创造性提供条件;能促使课堂多向、多种类型信息交流的产生,对及时反馈提出要求。
三、生成,更好地服务预设,生成性资源的即时利用——动态生成的关键
课堂教学中师生、生生互动生成的有关信息及教学资源是很珍贵的,它有时是奇思妙想,超越教师的思维,有时是教学的最佳切入点,有时是“节外生枝”或“锦上添花”。教师要善于捕捉、放大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瞬间,并有效地加以利用。
四、预设与生成的辩证统一,不要盲目的生成——动态生成的升华
有些老师把预设理解为就是写好教案,规定好程序,准备好问题,疏通好道路,设计得环环相扣,天衣无缝,这就是备课,这当然是一种错误的观念。同样对于生成也有片面的理解,一些教师认为既然要倡导生成,就无需备课和写教案。课堂就应让教围着学转,学生想学什么就教什么,学生想怎样学就怎样学。
一堂真正的预设与生成的有机结合的好课,应该要求教师在教学时总是心中有案,教中无案,预有形的预设于无形的、动态的教学中,真正融入于互动的课堂中,随时把握课堂教学中闪动的亮点,把握促使课堂动态生成的切入点,促进学生在更大的空间里进行个性化的思考和探索。要从生成与建构的实际需要出发,对课堂教学进行预设时,应“着眼于整体,立足于个体”,适时提一些“大问题”,把课上得“大气”一点,上得“糙”一点,给学生留有自主建构的空间,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长期以来,教师重知识传授,多采用“灌输”的教学方法,课堂成了教师唱独角戏的舞台,学生成了张开口袋等待灌注的知识回收站,使原本是多向的对话变成单向的“传话”。教学的艺术在于不断地启发、点拨、激发学生读书的欲望,促进学生学习。生成的课堂,不再是教师主宰学生跟着走不敢越“案”半步,唯书至上的局面,而是教师根据学生实际,从生活入手,随时调整课堂进程,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的过程。预设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有章可循,生成使我们的课堂教学精彩纷呈。面对新课改,我们要在继承传统预设课堂的优点的基础上,积极引入并探索动态生成的有效教学方法,做到预设与生成的有机融合,这样的课堂才是学生真正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