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破壁者:一场选择与努力的终极叩问

作者: 梁坤

职场破壁者:一场选择与努力的终极叩问0

上岸,是解读2022年社会情绪的关键词之一。

2022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只招3.12万人,而通过资格审查的却有212.3万人,报录比为68比1,创下历史新高,最热岗位报录比例达到2.08万比1。在焦灼、摇晃的世界里,编制和稳定的工作都是“岸”。这是确定性的象征,也是抚平焦虑的选择。

无法忽视的是,如今也有一批本就在岸上的人,一头扎进市场的大潮,在一个纷纷求稳的时代奋力一跃,让人生坐标有了更多的可能性和演变路径。如果非要从这些转型故事中找到一个线索,那“选择和努力”的关系,可被视作隐于其间的脉络。

本期专题,我们深度还原了8位职场人士的转型经历。这些选择,有一定的的参考性,希望能让大家在巨变的世界中,获得启发、产生共鸣、找到参照。

上篇

选择重构自我

一、光环

以55岁为界,两个阶段呈现了两个梅凤玲:一面是保险行业的标志性人物,曾加入平安集团战略发展中心,后参与长城人寿筹建,历任总经理助理、副总经理、首席风险官、合规负责人,改革大刀阔斧,管理团队成绩斐然;退休之后,她清空光环和荣誉,加入明亚保险经纪(下称“明亚”),本着帮助朋友的初心,创办“梅凤玲事务所”,从保司高管成为保险经纪人,再度出发。

每个阶段,她都是那个坚定的变革者,意气风发,大胆热烈。

探讨这场职业转型时,梅凤玲很少提及曾经的辉煌,也不提赋能行业这种宏大叙事。她更关注如何帮助身边的人,以及如何让自己退休后仍保持好状态。

1982年,16岁的梅凤玲考上了大学。为了追寻更多可能,她果断放弃了税务职工子女招干的机会。这份勇气,像激昂的青春宣言,铺设了她人生的底色。

大学毕业后,已经成为大型国企中层管理干部的她,顺应改革开放的潮流,主动打破“铁饭碗”,加入平安集团,通过选拔,成为平安战略发展中心的一员。这是平安的“试验田”,重大项目由马明哲直接领导。

调研国外金融巨头管理方式、设计公司改革发展策略、落实销售体制改革项目……梅凤玲几乎每天都在考察、开会,一出差就是几个月。

2005年,梅凤玲受邀参与长城人寿筹建,她负责团财险业务。

团险大都需要走严格的招投标流程,她带领团队认真制作标书,有时甚至通宵达旦。每个大项目的投标环节她都必到现场,直面竞争压力,带领业务部门拿下一个个大项目。后来,在担任长城人寿副总经理兼首席风险官期间,她压实监管机构对保司偿付能力的要求,带领分管条线建立和完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让公司的风险评级达到最好的A级。

她具有领导人物那种超凡的感染力,就像一个擎灯者,一边前行,一边帮更多人照亮前行的路。

2021年,梅凤玲带着“感动长城十大人物”的荣誉退休,但那份“All in”工作的热情依然滚烫。她一再问自己:如何激活自己在金融业的积淀,并对身边的人有所贡献?

继续做管理者,她担心时间不自由;给人推荐股票、基金,梅凤玲又怕“坑”了别人。相较而言,她更希望做个顾问式的风险管家,帮助更多企业和家庭抵御风险。

真正让她决定加入明亚的,是董事长杨臣一篇题为《始航、破浪、远行》的演讲稿。“不同于很多高管,杨总的讲话很实在”,梅凤玲认可这份炽热的情怀,务实的精神。

从高位扎根基层,她没想走捷径。她自己找引荐人、办理手续、学习新人班内容,早会从不缺席。她放下曾经的光环,待人热情坦率,虚心学习,重新出发。

管理智慧、业务功底、服务情怀,不断浸润、糅合,捏塑成现在的杨明媚。

成为保险经纪人之前,她身上有过很多个标签。她做过大型保司的部门负责人、公司经理,还曾参与创办保险中介公司,在不同身份间“破壁”,韧性生长。

17年的保险时光,从杨明媚被“忽悠”去卖保险开始。那时,她凭借一天打 100多通陌拜电话的劲头,迅速成长为公司“新人王”。她从一件件业务中去体悟保险的关窍,在现实市场中不断提炼、抓取客户需求,让实干主义者的潜能尽情释放。

2008年,业绩愈发出色的杨明媚转为内勤,出任某保司上海徐汇分公司营销服务部负责人。次年,她先后出任两家大型保司电销部负责人和济南分公司总经理,不断突破自我,扩大边界。

2014年起,杨明媚为照顾生了重病的妈妈,几乎停掉工作。3年后,她重新规划职业生涯时,发现了明亚这颗冉冉升起的行业新星。

曾经在一线展业磨出来的经验,以及做管理拥有的见识、积淀,都在她加入明亚的一刻释放出来,让她举重若轻。“通过层层转介绍,我第一个月就签单签得‘飞起来’”。

想,只有困难,做,才有答案。杨明媚在保险业画出一个从外勤出发,驶向专业经纪人的能力圈,成为一个有管理者的格局,又有丰富一线经验的综合型业务骨干。

今年8月8日,张浩走上领奖台,接过自己晋升高级销售总监的奖杯。这个奖项,2年前还是他颁发给其他人。

去年3月,张浩辞去明亚安徽省分公司负责人职务,成为一名保险经纪人。“内”到“外”的切换,意味着他从管理者变为服务者,成为近年来保险营销员队伍结构变化的注脚。

当他决定离开自己为之奋斗过的岗位时,有同事提醒他,“以后可没人叫你张总了。”“以前你有独立办公室,但现在起,工位都没有,你心里能接受吗?”

张浩的答案简单有力:“我会很快用成绩和结果拿回我应得的尊重。”

二、泅渡

所有抵达,都和出发有关。

3年前,丁欢妮担任安邦保险集团湖南分公司培训部负责人,集团讲师团成员。她说,这是个“吃不饱,也饿不死”的工作,经常要组织学员在全国各地的酒店里做封闭式培训。有时候,她在酒店醒来时,要反应好一会儿——“我今天在哪里?”

时间长了,她陷于一种“拧巴”的状态,高强度的出差和加班日渐挤压着她的价值感。同时,她做到省级分公司培训负责人后,摸到了职业发展的瓶颈,收入和职业上升通道都有限。“看不到未来很可怕,一眼就能望到的未来更可怕。”

2019年的3月,她有28天都在外出讲学。剩下的3天,她拖着疲惫的身心赶回家,只为了在这难得的空隙中陪孩子过生日。吹灭蜡烛后,女儿悄悄告诉她,“我的愿望,就是希望妈妈能多陪陪我!”

孩子的话让她满是愧疚。她终于下定决心,调节自我与工作的关系。回到公司,她没有太多纠结,从做了9年的培训管理岗“裸辞”。

来到明亚,她发现“牛人”特多,相比主体公司对考勤和业绩的硬性管理,明亚这种多元、包容的文化和“佛系”的考核,反而把大家的能力拧出水来。

丁欢妮把过去的经验和能力平顺迁移过来,初露光芒。转型当年,她成为“全国年度新锐”,次年跻身高峰会特级精英会员。就像推开生活转角处的一道暗门,她迎来了华彩万千的新世界。

“有时候,我们必须逼迫自己做出改变,压抑不安、放大渴望,以此来换取职业生涯的跃迁。”回顾来路,丁欢妮意气风发。

2021年,易金娟创建的团队成为明亚广东分公司人力排名前三的团队。而在转型前,她也是一名保司培训工作者。

她的经历,是行业奋进者的真实写照。在保险还背负着误解和偏见的年代,她懵懵懂懂地闯进行业,坚持了几年销售工作。2008年,她转向内勤工作岗位,从最基层的综合岗干起,一路突破自我,练就了一身营销培训的综合能力,拼出自己的天地。

易金娟曾担任保司的机构负责人,独立规划一个机构的筹备、运转。她还是高端保险营销员培训课程的导师,教出很多优秀的保险人才。“我最长连讲过半年课,结果用嗓过度,咳嗽了近一年。”

她对人对事都极度负责。培训之余,她不是在协助学员拜访客户,就是在办公室和学员谈心,抑或准备第二天课件内容,仿佛永远有使不完的劲头。

渐渐地,易金娟发现了一个现象。这些通过层层筛选、精心培训的高素质营销员,1年后的流失率却在增加。这让她很惋惜,也很挫败。这种冲突,就像她在拼命踩油门的同时,又有人狠狠踩住了刹车。尽管她浑身用劲,车却在原地轰鸣。

另一方面,随着保险业的大变革、大调整,“那些激扬的‘鸡血’和话术已不适应这个时代”,易金娟说,她希望找到一个更自如、更真诚的地方,承载自己对保险业的初心。

“那不如我自己成立团队,自己干!”

几经考察,易金娟决定在明亚“创业”,与平台共同成长。

加入明亚广东分公司的2016年,正是分公司开始蓄力出发的关键时期。作为行业内的金牌讲师,易金娟主动担起责任,参与分公司对课程架构和培训流程的搭建与迭代。这些扎实的工作,也为她未来的增员、发展撑起了空间。

那段时间,易金娟完成一线销售工作之余,绝大部分时间都在备课、讲课。讲台上的她自信优雅,张弛有度,将销售循环的脉络和方法论梳理得尤为通透。

精进,就是认知力和心力升级的过程。8年的内勤管理经历,让易金娟从线性思维的执行者,蜕变为具有全局规划能力的管理者。

“最有成就感的,是我这么一个小县城出来的‘草根’,为社会解决了200多人的就业问题,帮他们实现人生理想。”

和她一样,保险业有许多“内勤打工人”,拥有对保险业的透彻理解,对团队管理、组织发展的独到经验。在易金娟看来,“在适当的时机转向外勤,或许是他们获得职业主动权和成长性的最好通道,没有之一。”

勇气,一直是自我刷新时,最有力的价值支点。

2008年,取得医学硕士学位的王辉,找了一份保险核保员工作。11年间,他围绕核保岗位,换了数家保险公司,职位也一步步提升。

每天上班,王辉都会坐在电脑前快速审核投保资料,每天处理100~200个保单,“996”是常态。更重要的是,核保工作是保司中偏后台的职能,工作成长空间有限。

王辉觉得,这样的日子单调又黏稠。有段时间,他因为频繁加班患上荨麻疹。就在夜里痒得睡不着的时候,“我要转行”的念头突然蹦出来。

早年间,王辉所在保司发力个险经代渠道,他发现了一个细节:同样100张保单,其他经代机构出单很便捷,很少需要后端核保人员介入。需要转到他们手上审核的,总是明亚代理的保单,每100张保单,他们需要介入处理30~40个。

这说明,如实告知这项工作,在明亚是被严格要求并落在实处的。这极大减轻了后期的保单纠纷,也切实保障了客户利益。

这让他对明亚很有好感。

转为明亚保险经纪人后,王辉认真评估了自己的条件。专业层面,看病历、体检报告,在11年的内勤工作中已经驾轻就熟。但自己的沟通能力,特别是和陌生人交流、打开局面的能力有所欠缺。

他认真学习,积极参加团队中的培训,在每一次模拟演练、经验分享时主动打磨自己的基本功。同时,他在知乎等互联网平台大量输出科学保险理念。这不仅帮助了他人,也给自己带来很多客户资源。

一年下来,他的业绩迅速成长,还开始建立自己的团队,由一个崇尚理性、条款、风险的核保工作者,变成了更注重情感、体验和人际连接的人。

但他心中那份专业主义的穿透力,始终都在。

2018年,熊玉菲在朋友圈发了一张工位被清理干净的照片,配文“2012--2018,再见”。

这条朋友圈情感浓烈、欲说还休,倾注了她对奋斗多年岗位的热爱,以及郑重的告别。“我的朋友圈瞬间地震了”,在不少人看来,这是个离经叛道的选择。

熊玉菲从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硕士毕业就进入国有金融机构总部从事法律工作,每天出入于国贸地区的高档写字楼,和大平台一起成长,眼界和格局快速提升。“那时候,团队负责的都是上亿元投资额的项目。”

时间久了,她感觉像一颗螺丝钉,发展前景也一眼望得到头。每当这时,关于人生意义的追问总会跳出来。

“在庞大的金融机器中,不需要优秀、有个性的人,需要的是符合通常标准的人。”熊玉菲说,她理想的故事内核,应该是勇敢和不羁。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