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地铁站区警务综合管理系统研究
作者: 张军摘 要:本文以南京地铁分局为例,根据地铁站区公安业务特点,重点研究了站区警务综合管理系统设计思路。该系统的开发与实现,可以有效提高地铁公安警力调度、服务民生、客流分析、装备管理等能力,进一步推进地铁公安工作信息化,是江苏公安大平台的功能延伸。
关键字:站区警务; 管理系统; 现代警务
中图分类号:TP393.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3-165-002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地铁轨道交通建设在我国如火如荼的展开。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到南京、沈阳、成都等省会城市,再到苏州、佛山等二三线城市,地铁交通已经成为我国城市交通中的一个特色鲜明的亮点。据统计,当前中国大陆有33个城市已经规划轨道交通建设,其中28个城市已获批。伴随地铁交通的建设与发展,地铁交通安全、地铁突发公共事件对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产生的严重威胁,在国内乃至全世界已经成为普遍关注的一个社会严峻问题。
公安机关在防范地铁突发公共事件中承担着越来越大的责任。各地公安机关应高度重视轨道交通安全,积极建立健全防灾、应急、安检预警工作机制,综合应用人防、物防、技防等安全技术,不断提高公安信息化建设与应用能力,及时准确的搜集处理信息情报,重点加强以站区警务为特点的地铁派出所基层基础建设。探索研究适应地铁(轨道)交通发展新形势的新型现代警务机制,是公安信息化、现代化发展的关键课题。
一、南京地铁站区警务特点分析
南京地铁已建成通车线路有3条,分别是地铁1号线(奥体中心-迈皋桥站)、地铁2号线(油坊桥-经天路)、1号线南延线(天隆寺-中国药科大学), 呈“+”字型穿越主城区,并将河西新城、江宁新市区和仙林新市区连成一体。全线通车里程达84.03公里,车站57座,年客流量3亿人次,日最高客流量达140万人次。南京地铁公安分局成立于2004年10月,分局下设指挥、政工、监察、刑侦、治安、乘警、消防等7个职能部门和11个派出所,实有警员270余名,地铁全线设有57个站区警务室。
目前,南京市局、地铁分局、派出所、警务室四级网建设达千兆以上,全面实现公安业务网上流转。地铁全线布设监控探头达2000多个,实现地铁全区域覆盖率95%以上;开通线路建设公安350兆基站54个,配备350兆无线电台295部,实现地铁全线全区域覆盖,保障了在线警力的无障碍实时通讯和指挥调度能力。地铁监控的高覆盖率和科学管理为精确打击犯罪、维护站区治安,提供了坚实的科技基础。分局基层所队均已做到“录得下、存得住、调得出”,使防控模式更加科学,破案模式更加多样化。
南京地铁分局除承担打击犯罪、治安反恐、预防灾难事故等公安重点工作之外,还要承担全线各站区的日常治安维护、服务民生、警民共建等公安工作。站区警务室是地铁分局派出所直接面对旅客的基本单位,事无巨细的负责地铁站区所有日常警务,主要工作有:维护治安、反盗窃扒窃、险情预警疏导客流、旅客求助、走失人员求助、失散物品管理等。探索实现站区警务规范化、信息化、现代化管理,是提高公安工作效率,强化服务民生能力,转变站区警务工作变革的必由之路。“地铁分局站区警务综合管理系统”是根据地铁站区警务工作特点,利用地铁站区现有科技信息化条件,研究如何有效实现站区警务规范化、信息化管理的一次有益尝试。
二、系统功能需求
南京地铁分局派出所警力布置以站区警务室为单位,分散在地铁沿线上;公安业务工作以站区为基本单位开展;站区信息化基础建设扎实,警用科技装备和科技器材种类多数量大。为有效实现地铁公安站区警务工作的信息化管理,实时客流数据统计查询,在线警力的实时调度,警用器材和反恐装备的科学规范管理,走失人员求助,遗失物品网上管理等功能,更好的提高警力资源的管理与调度,南京地铁分局站区警务综合管理系统设计实现以下主要功能,如下所述:
1.“电子沙盘”实时调度系统
为了科学调度警力,实现扁平化、直观化指挥调度,系统依据地铁沿线监控系统,以地铁分局实有警力为数据源,在线值班警力为对象,站区电子地图为媒介,通过数字证书身份识别、地理信息、在线显示、数据统计等技术,实现地铁全线所有站区当前在线警力动态分布情况的“电子沙盘”在线警力实时调度系统。通过该系统可以实现实时警力到站上岗报备,查询与统计,在线警力预置,紧急动态布警等功能。当突发事件发生时,该系统可以实时查询统计在线警力;指挥员可以根据事态,通过手持电台等通讯工具发布通知,将多余警力调派到需要支援的站点,实现扁平化指挥。在日常管理中,各级领导可以结合地铁分局监控系统,实现警力实时查勤功能,即根据系统显示某警员位置,通过调阅该监控,核查该警员报备是否属实。
2.装备器材管理系统
根据地铁分局消防器材数量多、装备种类多的特点,为了提高器材和装备管理的信息化,装备器材管理系统可以实现各类装备器材信息的登记、查询、统计、自动分色报警等功能。各站区警员利用该系统在联网电脑上巡视装备器材的安放地点、使用状态、使用期限等信息,实现信息化管理。一旦装备的使用期限将要到期时,系统将自动预警。大大减少保养器材的工作流程,同时实现装备器材保养流程的标准、规范、统一。
3.网上报失服务平台
鉴于地铁站区客流量大,遗失物品事件多发等情况,为了便于管理,深化服务民生理念,提升报失服务效率。系统利用警务室遍布各条地铁线路每个车站的特点,实现网上报失服务平台,可以为乘客提供报失信息的登记、查询、统计等服务功能。一旦乘客遇有物品丢失或发现无主物品,便可以就近前往车站警务室报失。民警按照操作规范,通过报失服务平台检索登记相关信息,并在全线范围发布遗失物品信息,为乘客提供实时、统一、高效的便捷服务。
4.走失人员管理系统
地铁内人流量大,出入口多,老人幼儿时常发生走失的情况。为此分局专门为寻找认领走失人员提供了方便渠道。一是在警务室设置走失和报失人员的安置区域,提供饮用水和休息场所,安抚他们的心情。二是通过站内联网广播,在全线播放寻人启事,发动站内工作人员共同寻找。三是一旦发现走失人员,通过地铁内的联网监控,让报失人远程辨认。使走失人员的找寻过程更加规范、便捷,节省了大量的警力和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
5.站区客流动态监控系统
本系统利用地铁公司的客流数据,实时采集、监控地铁全线各进出站点的客流情况,并根据历史情况设置预警线。站区值班警力可实时查询当前站区客流量情况,系统可根据历史数据,实现分色预警。当遇有突发性事件或重大社会活动引发的客流高峰,系统可自动报警提示值班领导采取措施;也可根据提前登记的重大活动预警信息,警示值班警力做好安防处置预案。
三、系统数据模型
1.用户及角色权限设置
系统根据地铁分局实际工作情况及用户需求,分级分类管理用户,通过创建不同角色,采用字典方式实现用户分类授权管理。系统将所有警员分类为:分局领导、部门领导、所领导、所内警长、一般警员、系统管理员等六种角色权限,其各实体对应关系如下图所示:
2.总体关系模型
系统根据功能,将主要涉及实体分为:派出所、地铁站区、警员、值班警员、在线警力、分时客流、装备器材、遗失物品、走失人员等类型。它们间的关系如图4所示:
其中值班警员由派出所按照警组值班情况,以月周期为单位报备分局系统,允许按照申报程序调整值班信息。值班民警按照工作要求在派出所辖区内各个站点巡逻,在到达巡逻站点后首先用数字身份证书向系统报备,由此产生在线警力分布信息,值班领导可以随时查询每个警员巡逻报备信息,予以考勤考核。值班民警在日常工作中,遇到旅客求助时予以信息处理,并按照系统装备器材管理系统提供的信息,巡视站区内各种消防器材、警用装备等物品的使用状态信息,完成日常管理工作。
四、实现技术与主要性能
本文所述系统的设计与实现需在南京市公安网络平台环境中进行,并坚持以向科技要警力为指导思想,以公安科技信息化建设大潮为契机,以公安信息化应用大平台为依托,以PMIS开发技术为手段,以数据库安全技术为保障,综合借鉴视频监控、数字身份认证、地理信息等信息处理技术,实现系统的开发。系统前台客户端拟采用基于WEB平台的B/S模式实现数据通信、数据处理、数据查询以及数据管理与维护,关键技术拟采用JAVA、C#以及多媒体处理等多种技术相结合;系统后台管理拟采用以ORACLE数据库技术为支撑,根据实际公安业务特点和工作需求,设计制定标准规范的数据定义、数据字典,实现数据信息的管理与维护。
系统主要性能必须以能满足地铁站区公安工作的实际需求为准绳,同时确保系统主要功能,如“电子沙盘”实时调度系统、装备器材管理系统、网上报失服务平台、走失人员管理系统、站区客流动态监控系统等五大模块,界面友好,操作方便,不增加基层警力应用负担。力争系统能在地铁分局站区警务活动中发挥实际效用。在基层信息采集时,系统必须坚持依托于民警日常工作,制定科学、规范的信息采集标准,努力做到一劳永逸,坚决拒绝重复劳动,将信息采集工作负担降到最低水平,努力实现地铁分局站区警务向信息化、规范化方向转变。
五、总结
南京地铁公安分局当前正在大力推进公安工作信息化、规范化建设,并成立相关机构,保障建设工作顺利进行,分局基层民警的科技应用能力和科技信息化意识表现突出。南京地铁分局沿线各站警务室已实现通信网络全覆盖,为系统的开发与实现提供了先进的硬件支撑环境。同时系统开发过程必须紧密联系一线基层单位实际需要,项目开发人员要深入公安工作实际,充分调研业务实际需求,合理设置系统功能。把系统功能层层分解到基层民警日常实际工作中去,力争系统具有操作简单、数据处理高效快捷、系统功能设置合理、系统维护数据移植自动化等特点,不断探索践行信息化条件下的南京地铁分局现代警务机制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