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 李卉摘 要: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促进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多媒体、网络技术成为了现代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所以提高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非常必要。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堂; 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4-032-001
网络环境的改善对当前的初中教育创造了很多有利条件,不仅能够为学生的学习建立广阔而自由的环境,供应广阔的资源,拓宽教学时空的维度,还能满足学生学习过程的不同需要。
一、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存在的问题
1.课时过少
信息技术在初中的课程安排中是以副课的角色出现的,其课时自然比不上语文、数学、英语等主课,基本上一个星期也就只有一两个课时。而课时的过少直接造成了初中信息技术教学难以衔接的现象,学生上一堂课与下一堂课的知识根本不可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不利于学生知识的内化以及深化,更不用说相关能力的培养、提高了。
2.学生缺乏兴趣
就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来说,为了能够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其教学不仅仅只是实践教学,还包括了对学生信息技术理论方面的指导,其目的就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然而,从学生的角度来看,信息技术课程的安排本来就已经非常少了,再加上还要融入一些枯燥的、无味的理论方面教学,就更加地抑制了初中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那么教学的质量也必然会大打折扣。
3.教师缺乏主动性
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无论是对校方、教师还是学生来说,都仅仅只是一门辅助性的副科,课时少、校方支持力度不够、学生厌学等等因素,又都会加剧教师的压力,使教师的教学主动性、积极性从根本上被压抑,最终导致教师对教学抱以敷衍、应付的态度,从而不利于初中信息技术课的发展。
二、强化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有效性的措施
1.激发兴趣
尽管初中生不像小学生那样难以集中注意力,但是其不够成熟的心智也同样影响到教学的展开。正是因为这样,教师必须在展开教学之前,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才是确保教学质量的基本因素。在实施的过程中,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必须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前提,并且尽可能地结合中学生的特点,因为从根本上来看,中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实践教学还是比较有兴趣的,只是对其枯燥的、无味的理论方面有抵触心理,所以教师必须协调好信息技术理论与实践方面的知识,使其能够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这样才能够既满足学生的需求,又实现教育的目标。
2.创设有效提问
在教学的过程中创设有效的提问,既是培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步骤,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确保教学有效性的关键途径。教师在课堂上所展开的提问是具有趣味性的、探究性的以及引导性,那么就会从侧面促进学生的提高,使学生从最初的被动学习转变成主动学习,而这样的教学自然是有效的、高质的教学。
3.开展协助学习
在信息技术的教学过程中,不仅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社交能力。比如说在信息技术教学的课堂上,教师以一个大小合适的课题作为教学任务,帮助学生分组,或者是学生自行组合,而通过小组的努力来共同完成这个任务。通过这种方法,既能够培养中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合作精神,还能够让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感触,最终促进学生的成长、发展。不仅如此,小组的合作还能够强化学生的学习意识,帮助学生集中学习的注意力,从而保障教学的有效展开。
4.结合学生差异性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个体,而个体与个体之间必然存在着差异性,也就是说每一个学生都存在着自身的优、缺点,而作为中学信息技术教师,则必须先了解自己的学生,掌握自己学生的特点,进而结合学生的差异性,展开教学。具体包括了以下几点:第一,充分地了解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看法,并且帮助学生端正对信息技术的学习态度;第二,正面对待学生的学习兴趣差异性,尽可能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获得发展;第三,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家庭情况,比如说是不是每一个学生家里都安装有计算机,进而再布置合适的、有效的教学任务;第四,重视学生的信息技术程度差异性,有的学生因为家里有计算机,所以掌握信息技术知识比较多,而有的学生则因为没有频繁地接触计算机所以不具备良好的知识、经验。教师必须根据这些差异性进行因材施教,以给予每一个学生最好的、最适合的教学。
三、总结
总而言之,信息技术是现代化社会中必不可少的教学课程之一,而就初中阶段来说,教师所要开展的教学主要是对学生理论基础知识以及基础操作知识的铺垫,其目的是为了能够为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以帮助学生的后续学习、后续发展。正是因为这样,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必须正确地认识到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并且及时地解决这些问题,这样才能够保障教学的开展,保证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