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职校基础图案的教学
作者: 侯明灵摘 要:通过对基本形态——点、线、面构成的基本形象的研究学习造型规律和构成方法,探索和发现各种造型语言,并以此来开发创造和构想的智能,以达到理智的、秩序的、开放性思维的训练目的。
关键词:职校; 基础图案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4-126-001
基础图案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一系列的各种物象为对象的装饰造型训练,形成整体的图案设计的基本思路。
在图案基础训练中,首先涉及到的是形成图案的基本元素,如点、线、面、体、色和肌理等。在图案的组织中,所有这些元素都不是孤立的出现,总是要被统一在某一特定的关系内,所有元素都是在被制约的条件下出现的,因此,就要求我们要对形态构成的基本元素的性质,造型规律及构成方法有所认识和理解。平面构成课的设置,使这一课题得到了较系统的解决。平面构成并不以表现具体物象为特征,而是反映自然物象运动变化的规律。通过对基本形态——点、线、面构成的基本形象的研究学习造型规律和构成方法,探索和发现各种造型语言,并以此来开发创造和构想的智能以达到理智的、秩序的、开放性思维的训练目的。对于初学图案者来说,平面构成课无疑是必要的。
第一,夯实基础
当同学们在图案训练中面对自然物象的时候,如果我们不有意识地引导同学充分利用平面,构成训练中培养起来的理性的认识和直觉的反应,同学们的感受往往陷入盲目性,被自然原形的复杂表象所迷惑而无法从形态观察的着眼点上去充分发现和感受,更无法从形式语言的高度和广度上展开想象。在实际教学中,这种平面构成课与图案练习的脱节,造成了“感”与“理”的脱节,给同学们思路上带来很大的混乱。我认为,在平面构成训练中对于造型基本要素的视觉特征,变化规律的深入研究,将培养学生对于形态的直觉反应和洞察的敏感性,将获得一种“训练”过的眼光和相应的美感反应。如有意识地以这种眼光观察自然,就能透过它们的复杂表象,获得纯粹的图案形态方面的启示,情感和想象也将从这种形态特征的启示之中生发出来。例如,通过平面构成训练获得对于“线”的认识。“线”具有方面感,富于变化。对动、静的表现力最强。垂直线具有严肃、强直、向上、急落等视觉特征;水平线具有静穆宽广、稳定的视觉特征,曲线具有律动、弹性的视觉特征;曲折线则有不安、跳跃的视觉特征……同时随着线条的细、粗、轻、重、缓、疾的变化又各异其趣。带着这些直觉的思想,进入自然实体的观察之中,眼前一切具有线的视觉特征自然现象(或它的局部)都以线的纯粹形态的价值打动着我们,就能以万千的复杂表象中迅速感受到这些“线”的情感,特征并由此去展开想象。这些自然原形正是以它外在的视觉特征和内在的情感特征剌激着我们对于形态的感受和判断,引发着我们的构想,使我们摆脱了盲目的、杂乱无章的思维而获得高度自觉、广泛的创造思维。
第二,变化图像
如何从对自然原形的感受和想象阶段进入图象变化的阶段,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对自然原形进行许多的处理,诸如分割、对称、平衡、聚集、韵律、对比、错位、剖面、渐变、放大等,探研的思路随着不同的处理方法逐步展开,在观察中发现、寻求形象,从而可以获得无数种带有原形某种特质的新形,这些新形又为我们进一步的探研提供了新的起点。这里,所谓原形特质,就不仅是原形处于自然形态中的自然特征和视觉效果的偶然但独具特色、整体和局部的形象,包括不同的处理形式对于原形创造性的利用与发掘。
从上面提出的这个图案训练过程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原形的处理一方面与构成方法有关,一方面与参与变化的构成元素有关。在实际应用中应注意:
1.对于原形的处理必须以对于原形的观察和感受作为基础。从理论上讲,原形具有接受各种形式处理的可能,但对于特定的某一原形,应该具有一种或几种最佳的处理形式,设计者自身要对原形的变化倾向有自己的判断,对原形所应接受的最佳处理形式作出估量,关键要有所感,这种“感”一方面包含设计者对于原形所具有的变化倾向,另一方面,包含设计者在观察中的自身情感以反对原形情调上的理解。这两方面都为处理形式的选择,都为“理”的实用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和限定。
2.图案设计的变化,体现了设计者对于形式原理的理解。“调和”、“对比”、“均衡”、“律动”等,这些都是纵贯图案设计全过程中高层次的"理"应在实践中自觉地运用这些形式原理,并在运用中不断加深对形式原理的理解,来指导进一步的实践。
3.我们不能忽视这样的实际情况,设计上的收获,往往得益于意外的视觉效果。这就提出了另一个关键,打开你的纸,动手画,在可感可视的视觉变化过程中发现和探索。一切变化都应在视觉效果的密切注视下进行。我们应力图在视觉效果的实际观察中展开“理"的分析和运用“感”的洞悉和想象。
第三,总结练习
对于刚进行图案设计学习的同学来说,这些训练应是大量的。我们还可以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来选择不同的练习。只有通过“量”的定向训练,才能达到对图案形成规律的逐步深入的认识和掌握。这样,对于图案语言的理解,对于构想潜能的开发,就不仅仅是停留在第一轮次的那种认识程度之上,它已经有了“质”的变化和提高。同学们的图案设计能力正是在这种不断循环中得到锻炼和培养。因此,在分析学生作业时,不能着眼于一两张图案设计的效果,而是纵观这些作业反映出来的设计思路,反映出来的对于形式原理的实际应用,反映出来的对于形式变化表现上的敏感。如果说通过这些定向的图案设计的基础训练,试图让学生从比较狭隘的自发的图案设计思路中走出来,进行多样化的探讨,这是有秩序的思路对于杂乱思维的否定,是自觉的设计,思维对于自发的变化处理的否定。那么,同学们在图案设计的探研中,乃至今后的设计活动中,逐渐形成的体现其修养、气质等个性倾向和最佳范围,将是否定之否定的到来。当然,这两次否定,尤其是第二次否定远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但它是目标,应在教学中有意识的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