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猴子捞月”到“蟾宫折桂”
作者: 王士珍摘 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活学生兴趣,是打开写作奥妙的钥匙。但如何激发兴趣、培养兴趣、巩固兴趣、支撑兴趣的持续,最后转化为“自己想写、爱写”的习惯,尝试的路径很多。本文试着从遵循学生的知识基底,有的放矢地刻路标、搭引桥,开源流,引领学生持续的写作兴趣,成就探险之旅,开掘“汩汩清泉”,享受写作的乐趣等方面谈学生写作兴趣的培养。
关键词:写作; 兴趣; 激活; 搭桥; 开源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10-099-002
《猴子捞月亮》的故事,在教科书里是作为黑色幽默式的童话来讲的。但是回味之下,它有值得肯定的地方:猴子的天性就是活泼好动,对新生事物充满了好奇和尝试心理,面对井水中的波光月影自然是要拨弄一番;其次,由于猴子的群居性,培养了他们团结协作的精神。他们的行为尽管带着一种盲动,尽管有点管中窥豹,但在写作上,多么需要这种好奇心和尝试欲呀!如果通过教育、引导,强化这种好奇心,变为一种持久兴趣,从中探究月之阴晴圆缺,练就“七十二变”,那一只只顽皮的小猴就嬗变为“齐天大圣”,这将是作文教学的最大成功。
现实是:每当你将作文题写在黑板上,引来一阵唏嘘声时,你会感到莫名的窝火。学生不喜欢写作文,甚至是害怕上作文课。千年不变的平淡选题,一如既往的陈旧教学模式,“三点一线”的学习生活,客观上也限制了他们的写作视野,以至他们“望题生畏”、“提笔忘言”。因此,尽管有时你精词妙语讲了一大堆,学生仍是兴味索然。这一点,语文教师感受尤深。其实,冰心老人早在《再寄小读者》中就语重心长地说过此类的话。在素质教育全面推开的今天,要想上好作文课,要使学生的写作水平切实地提高,改变作文教学中的不合理因素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教者要调整视角,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为切口,既要让学生看到“水中之月”,更要引导他们腾云驾雾,再上一层楼——蟾宫折桂,步入写作之殿堂。
一、激活——“透过开满鲜花的月亮”
心理学的研究结果早就表明,兴趣是人的思维能力发展的能源力量。没有兴趣,思维过程就不会开始;没有强烈而深厚的热情,思维过程就不能深化、持续,也就没有创新。反之,兴趣越大,从思维过程中体验的情感越强,思维过程的深化并取得创新成果的可能性也愈大。爱因斯坦说:“热爱,是最好的老师。”①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丰富的矿藏,关键是老师如何开掘、冶炼。
中年级是作文教学引入的开端。学生对作文尚无完整的概念,在认知上,学生往往先入为主。正如在一个开满鲜花的院子里,“乱花渐欲迷人眼”,这也正是教者激发兴趣的最佳时机。当你接到一个新班时,也正是实施兴趣作文计划的开始。
一是开好始业课。始业课上,教者用亲切随和的语气,生动有趣的实例,如作家的名篇、佳句,教师发表的文章,大作家的故事,身边的写作能手等,采用不同的方式,或体验、或示范,使学生感到新鲜,感到与众不同,产生跃跃欲试的冲动。这样,就为写作奠定了起始的第一步。可以是三部曲:
1.激趣式开场
教者不妨这样开场:“老师感到大家都很活泼,而且挺聪明的。我想知道你们对什么最感兴趣?”一石激起千层浪。因为学生都很新鲜——新老师、新问题。畅所欲言的结果是每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爱好。
2.探求式深入
设计一个略带思考性的问题:“这种兴趣是怎么来的呢?”大家各抒己见。
3.点睛式亮底
在大家的素材大门打开后,进一步引导:“兴趣有一般爱好和特殊爱好。谁能将最精彩的讲给我听听,让大家也乐乐。”学生更带劲。此刻,教者应委婉转向:“好极了!可惜不可能一个个说完,请大家用笔写下来,并加个题目,好吗?”这样,一篇《我最感兴趣的》出炉了。
以后依此类推,采取一次一法,使“兴趣”之火常旺。
二是评奖长流水。诱发写作动机的心理因素之一就是“出于能获得荣誉和利益的喜悦”。基于此,教师应该把奖励当作培养学生作文兴趣的催化剂。找出亮点,加以赞赏,并介绍给同学们,把优秀作文当堂读给同学听或贴在墙报上。甚至读完后让大家猜“是谁写的?”在评奖的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体,要当堂读,当堂评,当堂奖。可以是学生间的交流、组与组的交流。可以是佳作欣赏、佳句品评、采蜜集展览,我最成功的一段话(一篇文章)等。同时,应照顾全面,不光评佳作,更要评进步作,对畏难型学生的点滴进步要大力表扬。另外,还要将品评进行在抄写正稿前,鼓励学生多修改。年中、年末可评作文能手,佳作装订成册。让学生体会成功的甜蜜,激发其写作的内在动力。
三是形式常变换。在作文教学中,运用多种作文训练形式,如剪贴作文、拼图作文、音像作文、艺术作文、图文作文、科幻作文、寻美作文、问题作文、观察作文、实验作文等,既激发学生的创新作文兴趣,又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而且可以和其他学科结合起来。
四是手段现代化。在作文教学中充分利用大屏幕实物投影仪、电视录像、计算机房、语音实验室等现代化教学设备进行教学,甚至通过网络、影院,让他们体会3D等视觉盛宴,强化学生创新作文的兴趣。
在常规教学中,赋予非常规的形式,让学生不仅看到“关不住”的“满园春色”,更要“透过开满鲜花”看到“月亮”,举杯邀月,共同品尝写作的美酒。
二、搭桥——“万水千山总是情”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雕塑家罗丹说,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所以教师不仅要发现学生的美——写作的实际能力,还要引导学生发现美,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但毕竟受教学计划的影响,不可能每篇作文都让学生自由写。其次,学生的写作基础各有高低。时间一长,兴趣就会降低,还会产生心理障碍。所以,教者要随着学生的兴奋点不断改变方式、随时调整方法,“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使兴趣激励持续强化,让学生踏遍“千山万水”不觉累,在写作的旅程和高峰上纵横开阖,各展所长,抒发豪情。
1.降低难度
针对学生实际写作水平,可降低写作内容的难度,尽量选一些学生有话可说,有话可写的题目。规定写作中心,允许不同题目,不同角度。其次,尽量扩大作文外延,浓缩作文内延。
2.增加梯度
针对学生的写作基础状况不同,教者心中对学生加以归类、分层次,如能手型、潜力型、普及型。对写作能力强的提高要求,放开思路,或许是未来的作家;对潜力型或畏难型的学生要着力引导,降低坡度,增加梯度,多开“小灶”,多鼓励,让其不觉难。
3.淡化标准
淡化分数,是消除学生心理障碍的有效手段之一。每个学生的作文能力不同,水平各异,有的学生擅长细致描绘,有的喜欢简洁表达,有的滔滔不绝,有的无话可说。教师对学生的作文要求应因人而异,不能用统一的标准衡量学生。对于那些作文能力较差的学生,只要他们基本达到要求,能把意思说清楚,语句基本通顺,不写错别字即可。也可以从写片断入手,写一个物或者一个场面,或一个景点等,把作文当作生活实录,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写起来压力小,他们就不害怕了。对于那些写作能力较强的学生,可适当提出高一些的要求。如果按统一标准、统一格式,一个模子,那肯定不是我们要的作文效果。不仅学生无趣,老师也乏味。
4.学会赏识
这不仅贯穿于作文教学的全过程,更体现在作文的批改上,教师的批语应该是“爱心批语”,具有启发性,激励性,让学生从批语中读出老师对他们的爱。只有当教师把情感倾泻在笔尖,化作热情的批语,才能不断增强学生写好作文的自信心,从而扬起学生进步的风帆。让学生对写作产生浓厚的兴趣,乐写作文。因而,教师在批语中对文章中的一些小的优点也应该给予表扬鼓励,尤其是对后进生文章中的闪光点,哪怕一个句子、一个词,都要给予鼓励,培养学生的作文自信心,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正所谓“万水千山总是情”。师有情,生有情,文也有情。用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梅里尔·哈明博士的话说,一个好的课堂,应该是“鼓舞人心的”。②
三、开源——“月亮代表我的心”
在长期的创新教育实践中,美国教育工作者总结出判断和衡量学生创新能力的标准之一,就是“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③任何思维都是从发现问题开始,而任何观察活动都要和实际的生活联系起来。猴子之所以观察不全面,也是其生活实践所限。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对不同年级制定不同的观察目标,从一年级起就要有意识地策划开展各种活动,丰富学生的生活内容。鼓励学生大胆地观察生活,观察大自然。教给学生从平常的事物中挖掘出不平常的东西来,鼓励他们探索、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为学生开掘出不绝的写作源泉,不仅看到水中的月亮,更要看到天上的月亮。
一是生活源——开展多彩活动。“文学源于生活”。没有生活,也就没有作文。玩是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者应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切合学生实际的活动。常规的有走向大自然,走向社会,参与实践;或者在班组中开展体育比赛、学具展览……内容可谓丰富多彩。如何出新,使学生觉得有话可写,这才是教师的着力点。如去年初冬,当第一场大雾来临,我便抓住时机,利用早自习课的时间,带领学生出去观察雾。学生身临其境,看得清,察得细,想得深,写起来也得心应手。
二是阅读源——鼓励课外阅读。学生的知识一方面来自课堂,另一方面,来源于课外阅读。而“阅读”就是间接的生活实践。要组织学生阅读课外书,教者要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开出有益的阅读书目,让学生“吃饱”。利用学生订阅的报刊、杂志,选择片断精读。利用第二课堂、晨会课,指导学生写日记、做“采蜜集”,开阔眼界,丰富写作源。另外,要求学生抽出时间收看一些时事新闻类、科技类、综合类的电视节目。如央视的《新闻联播》《走近科学》《地球故事》《人与自然》等关注社会热点、关注现实生活的栏目。这样,不仅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增强了求知欲,还使他们积累了创作的素材,增强了他们观察社会、认识社会的能力。
三是思维源——提倡发散思维。发散性思维是一种从多角度、多方面去分析研究、寻求答案的思维方式。它是创造思维的中心,是测定创造力的重要标志。教者在作文教学中,把思维的广阔性训练贯穿于始终。在选材上,教者引导学生围绕题意,多角度追忆,从众多的材料库中选择最富有新意的、最典型的题材来写。如《一件______的事》,引导学生从地点、时间、人物、心理、中心以及景物等方面作多角度思考:发生了哪些事,哪件事最符合题意,最有新意、最典型、印象最深,值得一写,就选择这件事写。表达上,鼓励学生运用不同的句式来表达相同的意思,调换词语,增强表达效果等,从而训练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四是信息源——注重口才培养。作文是语文的一部分。语文课上开展“半分钟说话”。让学生精心准备,题材海阔天空,自由选定。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悟,只要有意思的内容都可以说。依学号进行,依次轮流,让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其准备的过程,本身就是积累、筛选的过程。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也丰富了学生的语言世界。在学生具备了较强的口头作文能力时,可引导他们写下来,使“说”与“写”有机结合,“说”为“写”服务,“写”为“说”增色,更有利于作文做到思路清晰,逻辑严密。
五是社会源——加强横向交流。心理学表明,学生在写作中既希望别人了解自己的表达内容,传递自己的心声,也希望了解别人的表达内容,获取新知。教师在指导写作中应多写下水文,从学生视角来描写生活,使师生间的交流更有实用性、可比性。在注重课堂评价互动的同时,把作文交流延伸到家庭,让学生把自己的好作文读给家长听、亲戚听。与他们分享,让他们高兴,请他们指点。使学生享受到表达带来的欢娱。教师应定期将优秀的学生作文在班组墙报上刊登,汇编《佳作选》,或向校刊、红领巾广播站以及各类报刊杂志推荐、投稿,扩大交流面,尽可能地为他们提供表现自我的舞台,以成就感、荣誉感激起学生更多的写作热情。通过课内外双向联动,学生的生活丰富了,写起来也容易上手,写作兴趣自然提高了。
前苏联教育学家赞可夫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使儿童的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④可见,兴趣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内动力。丰富的活动、愉悦的辨析、宽泛的视角,不断地在学生心田注入新鲜的灵感,让学生心中常怀一轮明月,照亮未来的写作之路,在放松的心境下,步入写作的瑰丽殿堂。
参考文献:
[1]《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一版
[2](美)哈明(Harmin,M.)著,罗德荣译.《教学的改革》,中国宇航出版社,2002年出版
[3]《高中新课程实验100问》,浙江教学出版社,2007年第一版。 [4](苏)赞可夫编,杜殿坤等译.《教学与发展》,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5年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