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做好初入园幼儿的家长工作
作者: 沈爱珍摘 要:每学期开学,幼儿园都会迎来一批新生,许多幼儿由于不适应幼儿园生活,常会赖在家里不愿上幼儿园。面对孩子的哭闹,有的家长心烦意乱,有的则对老师产生了埋怨心理,甚至有的家长会由此不信任老师。因此,如何采取有效手段做好初入园幼儿的家长工作就显得极其重要。
关键词:家长顾虑; 协调沟通; 教师素养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10-106-002
由于许多新入园幼儿家长对幼儿园的一切都比较陌生,因此会产生不放心的心理,带着怀疑一切的眼光看待老师、幼儿园及孩子。《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总则第三条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密切合作,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下面就如何采取有效手段做好初入园幼儿的家长工作谈一些我的做法和体会。
一、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增进家长对配合工作的认识
1.展现幼儿一日生活情景,消除家长顾虑
每年的新小班,我们都会看到家长一步三回头、甚至跟着孩子抹眼泪的家长,有的家长还会躲在角落里偷偷观察老师对待孩子的态度等等。为了消除家长们的种种顾虑,在开学第一天,我就注意拍摄、捕捉每个孩子在一日生活场景中的情形,然后将孩子们的表现布置成展版或在家校通的班级群里发布,这样家长们不仅能了解孩子在幼儿园掌握了哪些本领、养成了哪些良好习惯,还能看到孩子在短短一段时间里取得的进步等。家长们在看得眉开眼笑、感慨万千的同时,也体会到了老师工作的辛苦。他们逐步消除了顾虑,自然也能放心地让孩子在幼儿园学习和生活了。
2.充分利用新学期家长会,做好协调沟通工作
幼儿家长来自社会的各个层面,处理问题的方式存在很大差异,例如有的家长得知自己的孩子在幼儿园摔痛了或是被别的小朋友咬了,反应就大相径庭。
针对家长们出现的问题,我觉得很有必要向家长做思想工作,于是我选取了平时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典型事例,在家长会时拿出来请大家讨论。家长们畅所欲言,纷纷表达了自己的见解,我也向家长们详细介绍了老师们在一日活动中对孩子们尽心尽责的看护情形,表达了老师强烈的责任心,受到了家长们的热烈响应。家长们纷纷表示,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今后家长与家长之间、家长与老师之间都要共同沟通和互相理解,这样不管遇到什么问题都能圆满解决。
3.细心观察每个孩子,让家长感受到老师对孩子的重视
许多家长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他们的迫切心情溢于言表。因为有些家长几乎每天都要向老师询问“孩子今天表现怎样?”对于调皮捣蛋或聪明伶俐的孩子,我们都能绘声绘色地向家长介绍孩子在幼儿园的情况,家长也能满意而归;而对于乖巧文静或没有典型表现的孩子,刚开始我们能向家长介绍一些情况,但时间一长难免会出现一些中性词汇的介绍,如“孩子最近还不错”,“还可以”等。因此,我们要尽量做到了解每个孩子,这样才能认真对待家长的询问,在家长询问时,要尽量向家长反应多方面的情况。
在向家长反馈孩子在园表现的同时,也要重视向家长渗透有关教育理念,以丰富家长的有关知识。例如班内有位孩子一直喜欢选择做捞珠子的游戏,而且乐此不疲,几乎很少去做别的游戏。我告诉家长,孩子根据自己的意愿多次地重复活动,通过专注于一个活动,延长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进行日常的社会交往、休息、思考,为从事各种各样的工作打下基础。家长对孩子有了更深的了解,她很接受蒙特梭利的教育理念。她说:“我们应该支持孩子、相信孩子,他喜欢的就是最好的。”及时反馈孩子的表现,向家长宣传教育理念,让家长感受到老师对孩子的重视,这也是让家长理解幼儿园的一个重要手段。
4.通过亲身参与,让家长感悟家园配合的重要性
通过参与活动激发家长的积极性,实现殊途同归的教育功效。我们的许多活动都需要家长的大力协助,比如在文化区内结合主题活动要创设“新年来到了”的氛围,也为增长孩子们的知识,我们请家长将家中能体现中国人过新年情景的物品带来。家长们都积极配合,纷纷将家中的挂历、中国结、对联、红包、拜年照片等等带来,我们的活动室内、文化区内充满了新年的喜庆气氛,又通过开放半日活动,使家长们在亲身的参与和合作中,真正体会到只有家园密切配合,孩子才会获取更多进步。
二、展现教师的专业素养,是进一步做好家长工作的关键
对于大多数初入园幼儿的家长来说,首先老师受到孩子的喜爱是最重要的,其次是老师能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孩子的兴趣,最后就是孩子能很快融入集体并在原有基础上获得发展。因此教师的专业素养如何,都会牵扯家长们的每一根神经,这就要求我们细致认真地做好每一个环节的工作,以接受家长的检验。
1.教师职业道德素养:关心热爱孩子,取得孩子及家长的信任
关心热爱每个孩子,尤其是一些胆小、适应能力弱、自理生活能力较差的孩子更应特别关注。班内有个叫凌凌的小女孩,刚入园时我们就很关心她,经常抱抱她,因此她很快就不哭不闹地上幼儿园了。可过了几天,她突然每天都大哭大闹不愿意上幼儿园。为了解孩子的哭闹原因以便对症下药,我不敢懈怠,马上联系家长进行交流。原来是凌凌由于胆小,不敢自己取水喝、甚至不敢上厕所,以至于有时还尿在身上。正是由于这些原因,凌凌不愿意上幼儿园了。找到了原因后,我便时时处处关心凌凌等孩子,从满足孩子们各个层次的需要出发,让每个孩子都能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爱护。很快我也得到了回报:几乎每个孩子都能停止哭闹、高高兴兴地上幼儿园,我们的一日活动也很快走上正轨。孩子们出色的表现让家长们非常高兴,他们对老师的工作给予了肯定,也完全信任了老师。
2.教师教育教学管理能力的素养:适时投放学习材料,满足幼儿的不同需要
蒙特梭利博士指出:“有准备的环境是为了让儿童通过成功地操作和重复简单的工作,获得一种自我感觉,自我控制感以及对环境的掌握感。但儿童从事的工作必须与她成长环境中的文化期望存在关联。”我在结合五大领域环境创设的基础上又开辟了阅读区、美劳区、宝宝个人才艺展示区等,这样孩子们可以把家中的图书带到阅读区一起分享,喜爱画画剪剪贴贴的孩子可以在美劳区尽情创作,孩子们还可以将自己在休息日学到的各种本领及作品或照片展示在个人才艺展示区里供大家欣赏……
我们还根据幼儿的不同认知发展水平投放材料,激发孩子的内在需要,给予孩子独立工作和获取经验的机会。幼儿可按自己的需要和兴趣使用它们,引出自发的能力,使智力、意志力和个性都得到发展。例如,在数学区我们根据由简及繁、由易及难等原则投放不同的学习材料,然后观察对数学感兴趣的孩子操作过程,判断何时再投入新的学习材料的最佳时机,以激发孩子进一步的学习兴趣,满足不同发展水平孩子的需要。在这样一种学习浓厚、大力协助的环境中,在不断的互动活动中,每个孩子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他们都对自己充满自信,通过积极地不断地学习,孩子们也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展。
3.教师教育科学知识的素养:建立良好学习秩序,准确判断敏感期的出现
有个叫澄澄的孩子,上幼儿园从不哭闹。突然有一次在来园时大哭大闹不肯进教室,一连几天都如此,家长也抱怨孩子变得越来越不听话,如有时她衣服上掉了一粒纽扣,就焦躁不安,妈妈说等会儿再补,她就大声哭叫,直到妈妈找来针线缝好,她才破涕为笑。我反思最近的举措,猛然想起前两天给她调换了座位后,她一到吃饭时间就开始哭,就连早上入园时也哭。蒙特梭利说过:“孩子对秩序的敏感性从一岁半左右开始出现……3~4岁孩子对于物品的位置、时间的经过顺序、约定等,具有非常严格的要求。物品的摆放位置或时间顺序若与平常有异,幼儿便会感到非常困惑、挫折。”显然,我们的做法违反了她对秩序感的需要。于是我把澄澄的座位搬回了原处,她马上开心地笑了,笑得很满足,到吃饭时她也不哭了。我告诉家长澄澄的反应,请她不要责骂孩子,我们一起配合来正确引导,顺应孩子敏感期发展的需要。家长从这件事情也获得了一定的启示,那就是做任何事都要考虑周全,不要给孩子造成混乱的感觉,否则会影响孩子的学习秩序。
4.教师教育教学组织能力素养:掌握观察指导时机,提高孩子主动学习的能力
观察法是老师了解孩子的基本方法,老师必须随时观察孩子的行为,老师可以在自然状态下,在孩子摆弄和操作物体的时间里,了解孩子的真实状况及自由表现,观察孩子对教具材料的兴趣及兴趣持续的时间,甚至还要注意他的面部表情。观察的目的在于了解孩子的发展和需要,然后以此来提供适宜的环境。
例如,有一次浩浩选择了音筒进行工作,两个两个听了三对,就要收回材料结束工作。我赶紧走到他身边,假装不经意地拿起一个音筒听并故作惊讶地说:“这个音筒怎么没有声音!”他看我很感兴趣的样子,就也拿起音筒一个个听,终于也找到了一个没有声音的音筒,整个过程持续了二十分钟,他也乐此不疲。从一直以来的观察情况看,我认为浩浩是个依赖心比较强、碰到困难容易放弃的孩子。我从他对没有声音的音筒感兴趣入手,终于使他第一次认真地完成了一份有些难度的工作。老师只有正确掌握观察与指导的良好时机,才能真正提高孩子主动学习的能力。班级内像浩浩这样的孩子还是有一定比例的,我把自己在工作中的一些观察指导方法与家长们及时交流和探讨,使家长在进一步了解孩子的基础上还获得了家庭教育指导方法。
总之,为了统一家长的认识和要求,并争取家长的积极配合、密切协作,我们要充分发挥沟通、联合幼儿园与家庭等有关方面教育力量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让家长和老师一起,以足够的爱心去关注孩子的表现,欣赏孩子的特点;以足够的信心去支持孩子的努力,期待孩子的进步;以足够的耐心去满足孩子的内在需求,去引导孩子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