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校地联合青年培养工作创新的思考
作者: 解晓亮摘 要:“校地联合青年培养”一个点的创新做法可以激活面上的基层基础工作,表面上联系大学生,服务的是大学生,根本上拉近的是干群距离,密切的是干群关系。任何工作只要肯用心善创新,都能出彩。基层青年群团工作大有可为,关键在作为。
关键词:校地联合; 创新; 青年
中图分类号:G633.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10-148-002
要达到胡锦涛前总书记“使团的基层组织网络覆盖全体青年,使团的各项工作和活动影响全体青年”的要求,需要“在引导青年方面,着力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1,“为使共青团组织面向基层的桥头堡能从县级向前延伸,我们需要积极创新乡镇、街道团的组织格局”2,需要激励“青年中的组织”,激活“组织中的青年”。基层青年组织话语权不强,往往是在韧性与求变中继续与积累,并时而有新火花的迸发,此时党的引导适时给力,青年的热情迸发出来,于是浅薄的内容变丰富了,幼稚的技术变高明了,平凡的意义变高超了,重大的建设事业,在逐步前进中成功。
让我们先来看一个例子:一个镇,80个村,5.6万人,共青团工作应者寥寥,青年组织几乎瘫痪,青年活动乏善可陈;半年后,100多名大学生献言发展,500多名在校大学生联络镇团委,20多所高校接洽镇党委,包括70多名博士在内的调研课题立项,112名专家团队准备暑假进驻调研,3个相关招商引资项目进入论证阶段。
局面的扭转,在于“爱在家乡”项目的实施:大学生假期返乡时,镇团委依据其专业及意愿组织“流动团支部”,安排定向社会实践,让大学生在感受家乡变化的同时,学以致用,建设家乡;假期结束后,大学生带着调研课题返校,由“网络团支部”架起地方党委、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以及相关产业企业之间的沟通桥梁,产学研结合,校地企三赢。
基层团建之于党建,有其特殊性:基层团组织建设流动性强,团员到龄要退团,团干要转业,波动在所难免。而且历史的公式告诉我们,在常态的社会与国家内,国家政治清明,民意机关运转良好,则青年的兴趣更多的在于音乐、表演等的幸福体验,可以“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矣”3,对“组织”这个“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4,那是“中年人的事儿”。然青年身体尚未发育完全,学问尚无根基,意志尚未成熟,遇有“解困无计,出个上帝”,却又每易走入歧途,需要党团组织“善者因之,其次利导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5。孙中山先生在“五四”之后的《与海外同志书》中写到,“欲收革命之成功,必有赖于思想之变化”。达成这变化的根本态度和方法,不是懒惰的自然演进,不是暴力的灌输填鸭,也不是盲目的口号标语式的革命,更不在乎妄想人心大变,道德日高,而在乎措施的创新、不断的改革和有效的实施。
古人说,“太阳底下,没有新的东西”,一切创造皆可由模仿而来,来源于党建的“理论武装、实践检验”,历来也是共青团的传统和优势。胡锦涛前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要创新联合培养模式,推进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着力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唐宋的进士登第后,大多数分发到各县去做主簿县尉,心思细密的人往往可以从这种簿书狱讼的经验里得出读书治学的方法,也往往可以用读书治学的经验来帮助听讼折狱。我国目前推行的大学生村官制度,一定程度上就是让“进士们”补上“实践检验”这一课,但是现实中不可能每个大学生都有“村官”的经历。“爱在家乡”中的“一村一名大学生流动助理员”轻松的帮助40多个村完成了低保规范化工作,使一度“卡壳”的工作成了全区的“样板”;青年大学生在全镇“庄户剧团展演”中,仅用两天就为参演的5个剧团准备了10万多字的台词,有效提高了庄户剧团参演节目质量;鲁迅艺术学院研究生尹志勇设计的“中国苹果第一镇”标识等被镇党委采用,为基层组织节省设计费5万多元;假期结束,青年学生带着涵盖经济、文化等7大类37个课题的“调研题库”回到学校,在高校教师的指导下深入研究和探索,为县域转方式调结构,实现跨越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华东政法大学学生王金华深有感触地说:“‘爱在家乡’为我们创造出一个展示自我、感恩家乡的平台。虽然眼前我的能力有限,但哪怕我能把老师和同学邀请来,能为家乡提供一个有用信息,就是对家乡的一份贡献!而我们家乡4万学子必将聚沙成塔,为家乡发展注入强大动力!”青岛理工大学盛建伦教授深有感触:“高校大学生假期管理脱节已经成为一个亟需解决的社会问题,观水镇探索的集培养、管理和服务于一体的社会教育模式,很有创新性和推广价值,能提高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这是大学生目前最缺少的素质。”
青年容易偏向纸上的学说,不去实地考察中国今日的社会需要究竟是什么东西,以致理论不明,国情不清,甚至时常“做戏无法,出个菩萨”。青年人进到实际社会,往往所用非所学,又如果所学全无用,一样可以胡乱混饭吃,那只需半个暑假,也便把学问归还了。须知做学问是要有相当的书籍、设备,师友的切磋指导,没有做学问的环境,又谁能怪青年抛弃学问呢?倘能有条件使其细心考察社会的实在情形,那时一切理论与主义,也便是这种考察的工具,有了理论做参考资料,便可使青年容易懂得所考察的情形,容易明白某种情形有什么意义,应该用什么有“理”且可“行”的方法。例如“招商引资”是一项县域经济发展的有效措施,“爱在家乡”让青年研究招商引资应该根据什么材料做计划,计划应该如何整理,如何推行,并且要研究在现时的实际情形下究竟有多少真正的事业可做。又如“依托党建带团建,搞好团建促党建”,“爱在家乡”的探索实践,从逆向思维、反弹琵琶的角度,客观上创造出一种干部→青年学生→学生家长的群众工作曲线思维,从感情上讲,“爱在家乡”的实施是地方党委、团委在帮助群众培养锻炼下一代,从而与学生家长搭建起一座“连心桥”;从工作上讲,干部做不通的群众工作,可以通过综合素质更高的青年学生帮助做家长工作,从而与学生家长搭建起一座“沟通桥”。干群之间多了两座桥,做起群众工作往往能事半功倍,“群众有需求,群团有行动;党委有号召,群团有响应”。李家中村村民姜某,丈夫瘫痪、女儿痴呆,全家唯一的希望就是上大学的儿子。2010年暑期,团委借“爱在家乡”活动之机,安排她的儿子到镇里参与社会实践,还为其争取了帮扶资金。谈起儿子暑期的变化,姜某动情地说:“我最放心不下的就是上大学的儿子。这次儿子放假回来在党委呆了半个多月,我感觉他变化特别大,开朗了,成熟了,这多亏了党委的帮助。以前,我常为一些小事到镇上闹,现在回想起来,真感觉脸上发麻。我想表达一下心意,前几天挑了些自家种的苹果送给党委领导们尝尝鲜,可党委不要,我就硬是逼着他们收下了。咱老百姓就这样,谁真心对咱好,一定要报答。”
“群团工作大有可为,关键在作为”。“爱在家乡”创造了尊重青年、理解青年的良好氛围,建立了青年脱颖而出的机制,既让青年找到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新途径,又为地方发展注入新活力,并探索出了校地联合助推大学生社会教育的新模式。从高校角度,笔者倡导学生参与,建言学校配合,并希望其成为一个推而广之的社会教育模式,弥补高校、家庭的教育短板;从地方政府角度,笔者建议将“爱在家乡”推广开来,并赋予其更多的内容,助学生成长,让家长满意,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推动基层科学发展。
基金项目:山东工商学院青年基金计划,课题名称:校地联合大学生培养模式研究(编号:2011QN144)6
参考文献:
[1]陆昊在共青团十六届三中全会上的讲话,2010年02月26日
[2]杜学礼.《试论大学生素质教育必须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经济师》,2005年第1期
[3]张红.《近年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述评》,《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